APP下载

作为理由的原因

2015-08-04高蒙

雕塑 2015年3期
关键词:当代艺术艺术

高蒙

本期主题:艺术走向生活?还是颠覆了艺术的既有边界?

编者按: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观念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表现出的是一种精神美学的前卫性。然而,当代艺术如果从作品自身态度和社会传达,以及接受的有效性之层面来追问,就会认识到当代艺术与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关系,它到底在当下的社会认知中起什么作用?本期话题从当代艺术的现象,来讨论艺术发展的自身问题,是带有反思和追问态度的一次讨论。

Topic of this issue: Art Move Towards Life Or Subverted the Existing Boundary of Art?

The diversity of contemporary art, it reveals different style, different ideas and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It indicates advanced features of spiritual aesthetics. Nevertheless, if we ask some questions in terms of attitude of work itself,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reception about contemporary art, we will know that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ntemporary art and life,what kind of effect does it have in current social cognition? The topic of this theme contains discussion of the problems of art development in relation to contemporary art phenomenon, it is a kind of discussion that own the reflective and questioning attitudes.

奉宋伟光先生之命,写一篇短文谈当下艺术现状,无论从实践方面还是理论建树,本人都不具备品评当下艺术现状的资格。一方面,每个人的禀赋不同,生存环境生活经验也不同,关注点自然不同;另一方面,容纳各种创作状态的社会环境,它不是一个量化的标准,可以在一个计量单位内衡量取舍,如果艺术创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的延伸,或者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能,这种情况甚至中外艺术大师都难以摆脱的羁绊,那么这就引申出艺术创作的目的,或者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向社会传达和社会接受的有效性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是艺术家与社会的一种对话方式,它会在在一种什么情况下进行。这样考虑问题,或许可以回避高深理论与精湛技艺不足的胆怯心理,设想一下作为芸芸众生中一分子,一般的自然反应通常都是理直气壮的,尤其是作为东方人,在日常生活中与正式场合总表现出不同的状态,生活中态度鲜明,正式场合下如果不用支吾和暧昧,却也是羞涩和含蓄的。

耳濡目染,常常能够遇上这样的情形,“东西优劣论”和“古今优劣论”,伴随着这些论断往往都是些终极关怀的情怀、文化策略的韬略和社会教化的化育之功,有高屋建瓴的之态,让人如面对悬河之势。悬殊的情形既存在于传达与受众之间,也存在于理论与实践之间,首先想一想生活中畅通无阻的道理和做派在什么情况下能和这些启示性的教旨发生关系,如果这是普遍性的认识,或者并行不悖的生活态度,完全有理由发出由衷的赞叹。但是,实际上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形,社会普遍状态并未形成一种判然若别的原则性坚持与弃舍,甚至试图传达某种观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难以鲜明地从这种大众的浑沌底色中脱颖而出,那么另立一套话语体系,其途径通向何处,就难免令人生疑。

回到“东西优劣论”这一问题,艺术实践类的这一话题近期是从油画民族化和雕塑民族化开始,甚至还可以追溯到民国时期老一辈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民族化努力,考虑到这一倾向性选择,凝聚着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在历史转型中家道中落后的奋发进取精神,无论其效能如何,不能不说难能可贵和洋溢着赤子之情。不过作为一种文化资源的选择,真能够决定选择主体的身份定性吗?这是难以证明的事情,然而在寻求存在感中,尤其是力量悬殊的时候的坚守,它所显示的悲怆感让人肃然起敬。但是如果并未到这种存在还是死亡的最后关头,没有感同身受的切肤之感,甚至没有理清脉络,仅仅是以套话的形式诉诸各种碎片化的印象来强调某种优劣成份,这样就容易陷入真正的特征之中而无需强调。

不久前阅读一位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概是谈坚持和发扬民族传统建构中国美学体系的,其中论及在儒释道三家合力促成的美学思想熏陶下,随之列举了艺术创作上取得的硕果,秦兵马俑和汉霍去病墓。美学思想的熏陶,之所以熏陶,它不同于骤染,它有缓慢浸润的过程。在传播手段不畅的情况下,从发轫到普及没见有统计年代和范围的资料。日本民治维新前学习中国文化,两地文化传播时差一百到一百五十年。那么儒释道三家合流于何时,何至于熏陶了兵马俑或者霍去病墓了呢?且不说秦朝奉行法家,焚书坑儒不尊儒,佛教是东汉以后才传来。

时代的精神状态,它不是空中楼阁,它是一般性知识水准所能理解的样式,这种一般性表现为切片的放射性连理。

另外宣明态度的方式还表现在笼统的判断和超时空的对比上,雄浑大气诸如此类形容词不绝于耳,如果大体大面就是雄浑大气的同义语,任何雕琢都没有意义,无人境界原始形态保留着最高级别的雄浑大气,但是仅这种感觉化的气势,如何承载?人的结构或者构造能力从简单到复杂,能够把各种要素统构在一起又不使其杂乱无章,这是智力发展的结果;同理,抽象的把握纷繁现象与朴素的简单不是一个阶段的状态,那么优劣如何判断,各阶段各有不能为的判断或许比较公允。至于以表意的或象形的划分出东西方营垒,汉字一直在象形中延续,字母却是脱离了自然形态的抽象符号。

人的记忆具有历史性,这表现出双重性,一方面个体记忆的历史受经验干扰具有强弱之别,同时又受到养分的影响有长阔之差,经验和应验与否的历史在转化成文本的延展中,构成了民族的历史记忆,虽然由于社会形势造成了形成历史观的条件参差不齐,但是在一般化的社会调节中,在如何回应当下存在的问题时,每个人既不但夹带着泛化的历史积习,而且必然以利害攸关的现实处境为准的。在这种情形之下的判断和选择,它离民族习性的主要特征都不会相差太远,哪怕全盘西化叫的再响,还是身在此岸却迷失在海市蜃楼的幻境中。

这里又触及了另外的问题——现代性与西方,与民族性对应的现代性。当代这一时段,当代艺术以前无古人的姿势赫然挺立,这可能吗?

西方文明在经过了几千年的演化,理性精神带着它的优缺点步入当代,它是一种延续和嬗变的过程,无论形式发生如何变化,它都在回应着由历史积淀下来和衍生出的问题,当代性的强度和深度,取决于它所针对的问题的实质或者是末梢,而这与历史感的强弱有关。

进入21世纪,宏大叙述逐渐被个体化叙述所代替,瞬息万变的节奏使得定型化的形式风格长久不留变得不易,仿佛各种表现都具有直抒胸臆的特点,其实这也是一个幻觉,稍微想一想时尚波及的情况,或许可以帮助认清这个问题。去年秋天在雅典,遇上激进人士罢工,其中不乏具有艺术禀赋的人推波助澜,格瓦拉的喷绘图直接喷涂到警察局门口,如果再看那喧闹的聚众,其强烈程度和声势,无比决绝。但是超出了这有限的范围和有限的人群,生活还在有条不紊的继续,甚至这种声威也早已经变成老生常谈的俗套而不再让世人惊骇。从中也许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性和秩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有时会因此而产生惰性,会遇到意外的反拨,但是常态有修正的能力,它在新的契机下成为新常态。如果以此来考察20世纪以来的当代艺术,它的反叛性,它与艺术发展史整体的关系,无论是作为社会批判的角色,还是形式的创造者,它的主体意图和效果应该于此相去不远,这说的是源头的情况,摹品不算。

猜你喜欢

当代艺术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拓展城市文化新“绿洲”
纸的艺术
克里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论坛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协会副主席
《当代艺术》封面艺术家新年祝福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