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考答案与解析

2015-08-04

试题与研究·高考语文 2015年2期

[HS2][Z]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

1B(曲解文意。原文是“随着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相关调查研究”)

2A(说法片面。文中说“包括文化特征在内的许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快乐”)

3B(无中生有。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是“幸福悖论”的主要根源之一,这一观点在文中没有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4A(工:技艺高超)

5.D(《北齐书》属纪传体断代史)

6.A(斛律金没有投奔茹茹,只是与怀朔镇将领杨钧送茹茹主阿那瑰北还)

7(1)斛律金性格敦厚直率,善于骑马射箭,用兵使用匈奴的办法,望着飞扬的尘土能识骑兵和步兵的多少,闻地气能知道军队行走的远近。(译出“敦”“行”“度”各1分,句子通顺2分)

(2)茹茹但钵想把全部落的人往西迁徙,斛律金抓住他们的侦察骑兵送往京城,同时向朝廷上报了可以攻击敌军的形势。(译出“举”“表”“虏”各1分,句子通顺2分)

【参考译文】

[HTK]斛律金,字阿六敦,是朔州敕勒部人。斛律金性格敦厚直率,善于骑马射箭,用兵使用匈奴的办法,望着飞扬的尘土能识骑兵和步兵的多少,闻地气能知道军队行走的远近。起初任军主,同怀朔镇将杨钧一道护送茹茹主阿那瑰回到北方。阿那瑰见斛律金打猎,感叹他的本领高超。后阿那瑰侵犯高陆,被斛律金打败。正光末年,破六韩拔陵作乱,斛律金率领众部属归附。后来斛律金估计破六韩拔陵必定失败,就带领部属一万多户前往云州投降。接着又慢慢统领部众南移,出黄瓜堆后,被杜洛周击败,斛律金与兄长斛律平二人脱险,投奔尔朱荣。

在尔朱兆等人叛乱时,高祖就暗暗有了匡复之志,斛律金等都愿协助他成就大计,并随同举起了义旗。高祖南向攻打邺城,留下斛律金守护信都,将后方各种事务托付给他。斛律金另外攻讨李修,打败了他。在邺城与高祖汇合,跟随高祖平定了晋阳,追击打垮了尔朱兆。太昌初年,又跟随高祖在河西打败了纥豆陵。天平初年,迁都邺城,高祖命令斛律金率领三万步兵和骑兵镇守风陵,以防备西部敌寇来犯。后来,斛律金又随着高祖参加了沙苑之战,因失利而撤军,于是东雍附近的许多城镇再次被西魏军所占领。高祖派遣斛律金等出兵将这些失地收复。元象年间,周文帝又率兵大举攻打河阳。高祖率众抵抗,吩咐斛律金赶往太州,构成掎角之势。斛律金抵达晋州,由于周军撤退而中途改变计划,与行台薛修义一道围攻乔山的敌寇。不久高祖赶到,共同歼灭了乔山的敌寇,攻克了南绛、邵郡等城。武定初年,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举城归服了西魏。周文帝入侵洛阳。高祖让斛律金统领刘丰等数万步兵、骑兵守卫河阳城来抵御他们。高祖抵达河阳,斛律金跟随着打败了高仲密。大军回到京师,斛律金被任命为大司马。

显祖即位,封斛律金为咸阳郡王。斛律金病了,显祖亲自来到他家探视,赐给他医药,并不断派人慰问。天保三年,升任太师。

后来由于茹茹被突厥攻破,部落离散,显祖担心他们会侵犯边塞,骚扰边民,便诏令斛律金率两万骑兵屯驻白道进行防备。此时虏帅豆婆吐久备带领三千余户密谋西去,侦察的骑士回来报告后,斛律金率部追击,将其全部虏获。茹茹但钵想把全部落的人往西迁徙,斛律金抓住他们的侦察骑兵送往京城,同时向朝廷上报了可以攻击敌军的形势。于是显祖率众与斛律金一同在吐赖讨伐但钵。

肃宗登基,诏令斛律金朝见,特许他坐的步挽车走到宫殿的台阶前。世祖登基,斛律金受到的礼遇更重。天统三年斛律金去世,享年八十岁。世祖在西堂号哭哀悼他,继而后主又在晋阳宫号哭哀悼他。[HT]

(二)8两首诗第一句都描写了柳絮漂泊不定、轻薄浮躁的特点。(2分)第一首第一句的“不定家”,第二首第一句的“不自持”,均采用拟人手法描写了柳絮这一特点。(3分)

9①第一首第三、四句,通过诗人的感悟来间接描写柳絮。诗人经历了烦闷、思索,终于豁然开朗:柳絮只能随风飘舞,最终落得个毫无结果,只能“空缭乱”。诗人也自嘲为不“稳重”的柳絮动情,是“空缭乱”。(3分)②第二首第三、四句,通过细节描写来描绘柳絮。“穿入花枝过”语言活泼有致,柳絮从花朵那里借来了色香,引来了“无限蜂儿作队飞”,将柳絮的狡狯轻薄表现得极为形象。(3分)

(三)10.(1)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B、E不给分。(A项,不够准确,张大厨毒杀日本宪兵,有憎恨日本人霸占饭庄的原因,但直接原因是刘一刀的“唆使”。所以选本项给1分。B项,“表现张大厨犹豫……选择的高尚”错误,他之前已做出选择。E项,“杀猪下刀下得贼准”,只能说明刘一刀技术好,不能暗示他勇敢,也谈不上凶狠)

(2)①把文中的日本侵略者具体化,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②以西田的言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以他未被毒死,表现张大厨并非憎恨一切日本人,丰富了主人公张大厨的形象。(每点2分)

(3)①胆小谨慎。日本人占领了他的饭庄,他不敢主动反抗;刘一刀要他一起杀日本人,他吓得不轻,考虑了好几天才答应。②有尊严,在日本人面前不卑不亢。③沉稳多智。当接到刘一刀安排的任务后,他不急于动手,而是谋定后才行动,一举成功。④善良慈悲。对于希望做个厨师的西田,他有一定的同情心,没有置他于死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观点2分,理由每条2分,共8分)示例一:没有必要。理由:①从主旨上说,前文已经明确地暗示了抗日的主题,表达了爱国思想。②从情节上说,前文情节已很完整,结尾戛然而止,没有补叙部分更能引人遐想,更有余味。③从人物形象上说,前文已经把张大厨的形象描写得十分完整,补叙部分于此无益。示例二:有必要。理由:①它总括上文,说这是民国三十一年的白楼镇事件,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②照应前文吃白萝卜的情节,揭开张大厨和西田不死之谜,使读者有恍然大悟之感,加深了读者的印象。③进一步表明了小说主人公张大厨的计谋的高明和他的仁慈之心。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①是有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重要保障;②能够适应真正培养特长的需求,便于不拘一格发现人才;③体现高考的严肃性、科学性,有利于公平竞争。④避免了学生为加分而盲目参加比赛,有利于学生培养出真正的兴趣。(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3点给4分,答出4点给5分)

(2)该项政策调整不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太大的影响:①高考考生家长表示加分变动比较大,但大都赞成取消加分;②早有心理准备,学生和教师都不会过于关注此事;③对教育培训机构“无伤大局”,但专门做竞赛培训的机构可能面临战略上的转型,压力会比较大。(每点2分)

(3)①报名。考生提出申请,相关学校或团体提供推荐材料,学科专家审核材料,确定参加本校考核的考生名单。②考试。合理确定考核内容和形式,重点考查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探索考核方式。③录取。根据高考成绩,在本科第一批次录取前完成录取并进行公示;对学科特长或创新潜质特别突出的优秀考生,由试点高校提出破格录取申请经核准后录取。(每点2分)

(4)①关注特殊群体,体现人文关怀。《意见》在取消奥赛、体特生等6项加分的同时,保留对“烈士子女”“少数民族考生”等全国性加分项目。(3分)②加分程序更加严密化。如北京市在公示加分照顾对象时,在原有照顾类型的基础上,增加性别、相关佐证材料、审核单位以及审核人员名单等信息。(3分)③具有公平性和相对的稳定性。《意见》促使学生公平竞争,容易被人们接受,不会引起较大的波动。(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A(浑然天成:形容诗作、文章的结构严谨自然,或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能、品德完美自然。浑然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水乳交融:像水和乳汁融合在一起,形容关系非常融洽或结合得十分紧密。①句强调画作水平高,故选“浑然天成”;②句强调互相融合,故选“水乳交融”;③句指各部分与整体很协调,故选“浑然一体”)

14C(A项,重复赘余,可去掉冒号后面的两个“得益于”;B项,语序不当,可将“违背职业准则”与“可能损害公共利益”对调;D项,搭配不当,可将“升华”改为“改变”)

15.A(所选六句话可分为两层:一层是《读者》杂志的做法,一层是《读者》这样做的结果。紧接前文,横线处应该是先写坚持宗旨,再说遵循理念,然后是在这些原则下的具体做法,即发掘真善美。接着写刊物在“内容”“形式”方面的与时俱进,最后写这些做法取得的效果,即赢得读者的喜爱与拥护。故顺序应为④⑥①③⑤②)

16①但还是很漂亮的(“但有自己的特色”或“却有一种素淡之美”)②一山一野才叫美得惊心(“竞相怒放才惊心”或“万花怒放惊人心”或“漫山遍野震撼人心”)③却不为淤泥所染(每句2分,大意对即可)

17公厕和养猪场的粪便为沼气提供原料,沼气池产生的肥料供菜园使用,产生的沼气为厨房提供燃料;同时,菜园为厨房提供新鲜的蔬菜,而厨房的剩饭剩菜为养猪场提供饲料,形成能源循环。(5分)

六、写作

18.【写作提示】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下笔前应先读懂材料所蕴含的意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①猫眼保障安全,却阻断了情感,凡事有利有弊;②通过猫眼可事先观察,却失去“突然”之惊喜感,人生如果按部就班,步步可见,将十分寡淡;③猫眼可不止在门上,也在心中,人与人之间互相警惕,互相怀疑,缺乏信任,这样实在可怕;④角度不同,答案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HS2][Z][HT4H]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HT]

一、现代文阅读

1.C(“散文、小说因多重成分而情况复杂,其语言不具有单纯和稳定性”错,原文只是说小说的语言因多重成分而情况复杂,“诗人的语言是单纯和稳定的。散文亦然,通篇是作者自己的语言”)

2.C(“要有一定的标准尺度”错,对文学语言“这样一个充满动势和变数的活体,不可能有标准化的‘公尺”,文中亦没有提到“文学语言”有稳定性,属主观臆断)

3.B(无中生有,文中只说“好的作家必有敏锐的语言感觉和独特使用”,并没有说根据作家敏锐的语言感觉和独特使用“就可以直接辨别是谁的作品”,后文也提到“一个作家相对稳定的叙事风格,也会因刻画不同的人事而作微妙的或显著的调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4.D(“知”的意思为“掌管”)

5.B(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根据句子意思进行断句。本句,主要抓住“知己”“贼寇”“众人”“玄龄”“猛将”等词来断句)

6.C(被高祖李渊驱斥)

7.(1)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求备”“取人”“格物”“收叙”,每词1分,句式1分)

(2)如果房玄龄的病情稍有好转,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脸色便变得悲伤。(“微”“减损”“颜色”“增剧”,每词1分,句式1分)

【参考译文】

[HTK]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带兵巡行占领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然遇到了知己,便用尽自己的全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每次平定贼寇,众人争着去寻找珍宝古玩,只有玄龄先接收杰出人物,安置到幕府中。遇到谋臣猛将时,就跟他们暗中结合,人人都表示愿为太宗竭尽死力。玄龄在秦王府中十多年,常负责管理文牍,每逢书写军书奏章,停马立即可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一开始就不用草稿。高祖曾经对侍臣说:“这个人非常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次替我儿陈说事务,必能了解人的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隐太子李建成因为玄龄、如晦是太宗所亲近礼遇的人,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说他们的坏话,因此玄龄跟如晦一起被驱斥。隐太子(太子李建成的谥号)将要发动兵变时,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暗中进入内阁商量大事。等到太宗成为太子之后,提升玄龄担任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玄龄取代萧瑀成为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把玄龄跟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作为第一等,晋爵为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贞观三年,太宗任命他为太子少师,他坚决推辞不接受,代理太子詹事,兼任礼部尚书。第二年,取代长孙无忌成为尚书左卜射,改封魏国公,监编国史。担任总领百司的官职以后,日夜虔诚恭敬,用尽全部的心力,不想让每一个人才失去该处的位置。听到他人的长处,好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他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他用人不求全责备,也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他人,看他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人们都称赞他是良相。高宗成为太子之后,任玄龄为太子太傅,仍主持门下省事务,监管编撰国史,像原来那样。不久因为撰写《高祖、太宗实录》成功,被赐玺书表彰,并被赐物一千五百段。这一年,玄龄因继母去世,遵循丁忧祖制服丧而离开职位,朝廷特地下诏赐给他昭陵的墓地。不久,他又重回原来的职位。太宗亲征辽东时,命玄龄在京城留守,亲手写诏书说:“你担负萧何一样的重任,我没有后顾之忧了。”军队的兵器、战士的粮食,都交给他下令处置调发。玄龄多次上书说不可轻敌,尤其应当警惕小心。不久跟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编《晋书》。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旧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越发病重之时,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轿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被他感动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皇上下诏派名医救治他,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给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情稍有好转,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他病情加重,脸色便变得悲伤。后求玄龄病情加重,太宗就凿开宫墙开门,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握手叙别,悲不能忍;皇太子也去跟他告别。不久玄龄去世,享年七十。皇上三日不上朝。[HT][H19mm]

(二)8“迷蝶无踪晓梦沉”,写清晨梦醒之后,梦中的情景已消逝无踪,但词人却沉迷于梦中,难以自拔。(3分)所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庄周化蝶的典故。(2分)

9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相结合。(2分)“愁自遣,酒孤斟”,直接抒情,点出“愁”“孤”。作者孤愁无法排除,只好借酒消愁。(2分)“杏花宜带斜阳看,几阵东风晚又阴”两句借景抒情,词人在凄冷低迷中盼望杏花映着斜阳能给人带来一点绚丽之色,带来一丝温暖的春意,谁又知天公不作美,吹来几阵东风,偏把阳光吹走,使黄昏依然阴沉。(2分)

(三)10.(1)我劝天公重抖擞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答C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A项,“因此”后的结论不准确;D项,“真实可靠”有误;E项,“让‘我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环境里”没有根据)

(2)他和蔼可亲(做鬼也不吓唬人),他讲诚信(做鬼也不赖账,为还账特意等我),他善良(催促我赶快回家,担心我爹娘等我等着急了)。(每处2分)

(3)①“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一个“闪”字写出了赵三大爷的特殊身份。②“穿得齐齐整整,在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迷信里讲,死人阴气重,不敢与活人阳气相接。③“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只有鬼魂才能未卜先知。④“我的钱不能用。”那是冥钱,阳间当然不能用。⑤“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冰冷”一词也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⑥“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惊讶”一词也可知赵三大爷已成鬼魂。⑦“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可见父亲内心的疑惧,暗示了赵三大爷已成鬼魂。(答出三处即可,每处2分)

(4)提示:态度(1分);联系文本内容(2分)(作者采用了或者说模仿了《聊斋志异》中的构思与写法。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对心怀鬼胎、其害甚于鬼的人的批判);联系现实(3分)(侧重于对现实社会中违背道德行为的批判);语言表达(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B给1分,答A、D不给分。[A项,对吴大观转系的原因概括不全面,促使他转系的原因主要是“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加之“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而受到刺激,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只是一个方面。B项,“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国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表述不够准确。文中提到“1956年11月,他(吴大观)……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说明我国已部分掌握了发动机的核心技术。D项,“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表述错误,原文是“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没有明确人数;而“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只是“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

[H21mm]

(2)客观原因:①国家建设和航空工业发展的需要。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掌握不了这一核心技术,就容易受制于人,阻碍航空工业发展。因此,自主研发“中国心”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②国家支持,党中央高度重视,使“太行”发动机项目得以立项。③技术引进为自主创新提供了基础。主观原因:①以吴大观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坚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②吴大观等专家历时18年的奋斗和无私奉献。(6分;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3)①照应标题中的“中国心”和“中国情”。②以梁焱“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这样朴素而含义深刻的话高度概括吴大观的一生。他的一生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中国,他研发的是“中国心”,他满怀的是“中国情”。③从一个晚辈亲人的角度评价吴大观的一生,朴实、亲切,表现了后人对他无私奉献的一生的理解和崇敬。④用别人的评价侧面描写吴大观的形象,丰富了传记的内容和写作角度。(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吴大观用一生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完美地诠释了他的“中国情”。理由:①求学时期,为了“航空救国”,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②婉拒留美邀请,学成归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投入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中,屡创佳绩。③在引进和仿制航空发动机的过程中,摸索出中国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之路,为中国第三代战机装上了“中国心”。④时刻忧心祖国的发展,以国家建设发展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捐献巨额党费。(8分;“观点”明确2分,“理由”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A(“当面鼓对面锣”指当面把话说清楚,与句意不符合)

14.C(A项,“围绕‘中国梦为主题”句式杂糅,将“围绕”改为“以”;B项,将“给予”改为“得到”;D项,分句位置不当,将“改革开放以来”与“新中国成立以来”调换位置)

15A(注意关联词和代词的使用,理清前后句子的逻辑关系)

16①但是他并没有停止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追问②他为我们树起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6分,每处3分。①处承接,②处总结,符合要求即可)

17.(1)示例:你高高抬起的脚步,踢的可不是足球,而是废弃的易拉罐。朋友,请你不要将身边的废弃物当球踢,把它捡起来放到垃圾箱里去吧!

(2)示例:你高高跃起的身体,跃过的可不是跑道上的跨栏,而是马路的护栏。朋友,请你不要把护栏当跨栏,那样不文明也不安全!

六、写作

18.略。

[HS2][Z][HT4H]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HT]

一、现代文阅读

1.D(内容体现为语文考试的改革,不涉及汉字的改革)

2.B(“为了促进汉字改革”无中生有)

3.A(“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阅读文化成果的能力”的是“扫除文盲”)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4.B(“庐”,名词用如动词,建房屋)

5.C(虚词“者”表示停顿;“驿使”“子女”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中间不应该断开,“百姓”是“子女”的定语,也不应该断开)

6.D(张冠李戴,原文是“睿宗即位,下制曰:‘故儋州司马薛季昶,刚干义烈”)

7.(1)等到年长一些后,她的母亲准备让她出嫁,她于是剪掉头发自己发誓,请求在家奉养母亲一生。(“嫁”,让……出嫁;“截”,剪断,剪掉)

(2)等到将要到儋州上任,他担心被周庆立杀害,打算去广州,又憎恶光楚客。(“之”,动词,到;“恶”,动词,憎恶)

【参考译文】

[HTK]薛季昶,是绛州龙门人。武则天初年,他呈上密封奏章,因此脱去布衣被授予监察御史。(他)多次审问皇帝特命监禁的犯人,很合皇帝的心意,多次升迁做了御史中丞。

万岁通天元年,夏官郎中侯味虚率兵征伐契丹出兵不利,(侯味虚)上奏说:“贼人势力强盛,常常有蛇虎给他们的军队做前导。”武则天命令薛季昶审验核查(侯味虚)所奏说的情况,顺便让他担任河北道按察使。薛季昶首先驱马赶到军营,斩杀了侯味虚并上报朝廷。又有一个叫武泽的藁城尉,贪婪暴虐,横行霸道,曾经射杀驿站的使者,剪掉百姓女子头发来做假发,州里掌管治安的将官都不能制服,成为百姓官吏的忧患。薛季昶又用刑杖打死了他。从此薛季昶威名震动远近,州县官吏一听到他的风声就恐惧。之后,薛季昶又广施恩惠信义,表彰好的官吏。汴州有个姓李的孝顺女子,八岁时,父亲去世,灵柩在厅堂里放了十多年,她每天到灵前不停地哭泣。等到年长一些后,她的母亲准备让她出嫁,她于是剪掉头发并发誓,请求在家奉养母亲一生。等到母亲去世,家里没有男子,她自己料理棺材下葬。本州本乡的人钦佩她非常孝顺,前来送葬的有一千多人。埋葬完毕,她在墓旁盖一所房子,蓬头赤脚,背来黄土建成坟墓,亲手种植数百棵松柏。薛季昶奏上她的事迹,皇上下诏书特别表彰乡里,赐予粮食布帛。

久视初年,薛季昶由定州刺史入京任雍州刺史,声名卓著,前后担任京兆府长官的,没有人能赶上他。不久升任为文昌左丞,历任魏、陕二州刺史。长安末年,任洛州长史,所到之处,执政都严谨而有法度。

神龙元年,因为参与诛杀张易之兄弟有功,加封为银青光禄大夫,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当时,薛季昶劝敬晖等人趁着兵势铲除武三思。敬晖等人不听从,最终因此失败,事情记录在《敬晖传》里。薛季昶也因此多次被贬,从桂州都督被贬为儋州司马。当初,薛季昶与昭州首领周庆立以及广州司马光楚客不和。等到将要到儋州上任时,他担心被周庆立杀害,打算去广州,又憎恶光楚客。于是叹息说:“我薛季昶做事到了这种地步啊!”于是自己制作棺材,服毒药而死。

睿宗即位,颁布诏令说:“已故儋州司马薛季昶,刚烈正直讲义气,从前受到前朝的眷顾,历任内外官职,政绩和声誉显扬,有庄、汤一样举荐贤能的美德,有同汲黯一样倔强正直的品行。适逢嫉害正直的人操持权柄,排斥异己,横加放逐责罚,最终惨死。顾念忠臣之冤,感怀善人之悼,可以追赠左御史大夫,仍然同敬晖等人一样,授予一个儿子官职。”[HT]

(二)8.内容:①农夫急切盼雨。一年四季的辛苦劳作,希望得到风调雨顺后的好收成,可是当稻苗肥壮正待吐穗结籽之时,偏偏久旱不雨,农民因此焦虑欲绝。②天公不遂人愿。天公无情,久旱不雨。偶尔几片残霞,也隔断彩虹,飘然而去。(4分)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盼雨而不得的农民的深切同情。(2分)

9.“闲”字,在这里是悠闲的意思,写不能化作及时雨的云的悠闲之态,它与农民盼雨的急切心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农民对无情天公的恼怒之情。

(三)10.(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智明而行无过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答A得3分,答C得2分,答D得1分,答B、E不得分。(B项,“他传给约翰的勇担责任的精神,却是约翰宝贵的财富”错,原文是“母亲告诉他,他必须承担起照顾全家的责任”;D项,“只要勇于拼搏,同命运抗争,就能成功”说法绝对;E项,“自己没有后代”原文无据)

(2)①法官多恩具有热心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人格精神。②多恩为了帮助约翰,帮助他摆脱家庭困境。③考验约翰,想证明约翰是与他父亲不同的人。④法官多恩第一次见到约翰时,就喜欢上了他。(每个要点2分,答出3个要点即可)

(3)①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这是写多恩的关键笔墨,这封信的内容充分表现了多恩善良的品格,乐于助人的心肠,激人上进的良苦用心。②从情节设计的角度看,这是与前文多恩说自己曾借给约翰的父亲40美元相照应的妙笔,读者原以为多恩借给约翰钱是为了让他挣钱还账,这封信昭示了真相。(每点3分)

(4)示例一:法官多恩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思想意蕴上看,作者意在表现热情善良、慷慨大方、解人危困的美好品德,而法官多恩这个人物正是这些思想意蕴的载体。②从情节设计上看,多恩两次借钱给约翰,促成约翰两次狩猎行动,改变了约翰的人生境遇,是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也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人物。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写多恩的笔墨虽然相比约翰少一些,但是,两次借钱、一次留言的细节,给人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他热情、善良,相比约翰性格更为鲜明,更为作者所钟爱。

示例二: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①从思想意蕴上看,作者意在表现自立自强、辛苦创业、诚实守信的美好人格,而约翰这个人物正是这些思想意蕴的载体。②从情节设计上看,约翰两次借钱、两次狩猎,构成了小说的故事框架,约翰的活动牵动着整个故事的走向,推动着整个故事的发展。③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看,约翰是作者着力描写的人物,因此作者调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正面的动作、细节描写,也有侧面的环境衬托,极力突出其自立自强、不怕艰辛的鲜明个性。因此,约翰是小说的主人公。(观点2分,一个要点2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答B得3分,答A得2分,答E得1分,答C、D不得分。(C项,“因此,他的作品中都留有民间文艺的印记”说法武断,原文无据。D项,“《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等鼓舞群众的歌曲”错,原文是“《梅娘曲》《塞外村女》《铁蹄下的歌女》等优美的抒情歌曲”。E项,“抗日战争爆发后,这首歌曲迅速传播美国”表述不准确,原文是“抗日战争爆发后,《义勇军进行曲》迅速传播到国外,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2)①聂耳利用暑假回到家乡,举办文艺晚会,演出了《卖花姑娘》等一批新剧。②发表文章,批评明月剧社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轻歌曼舞”“粉饰太平”消磨人们的斗志。③在北平,满怀热情地参加了北京的进步文艺运动。④创作《码头工人歌》《大路歌》等鼓舞群众的歌曲;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并精心修改歌词。

(3)①聂耳为《义勇军进行曲》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他一生谱曲创作取得的最高的艺术成就,是聂耳优秀作品的杰出代表;聂耳还对《义勇军进行曲》的句式、歌词作了精心安排、修改,为《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体现出聂耳优良的人格精神。②《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民族的危急关头,起到了唤醒民众、鼓舞抗战的作用,是时代的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具有世界影响力,新中国成立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4)①追求进步,热爱祖国。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北平学生和群众的爱国热潮深深地吸引着他,他满怀热情地参加北京的进步文艺运动。②勤奋好学,刻苦钻研。他向托诺夫学习提琴,住在又黑又潮、蚊虫很多的小屋里,因蚊子太多,就到院子里的槐树底下练琴。③博采众长,精益求精。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他吸收到《国际歌》《马赛曲》的音调特点,并进行民族化创作,精心安排歌词,追求歌声的豪壮明快和坚决有力。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C(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了好成绩。一蹴而就: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了。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14.B(A项搭配不当,“提供”与“功能”不能搭配,可将“功能”改为“服务”或“信息”;C项句式杂糅,可以将“出于”和“的原因”删除;D项语序不当,应将“首席”移至“专家”之前)

15C[这是一个描写加议论抒情的语段。大体上是在描写(⑤④⑥③)的基础上议论抒情(②①)。话题是“芦花”,开头句主要讲其开花时间,根据“其花期有七个多月”,⑤与其衔接最为紧密,接下来用“即便”引出④⑥③这个特写式画面,⑥是静态描写,③是化静为动,因此③居⑥后。②①是对芦花精神的抽象化,是议论抒情,根据先具体、再抽象的思路,①排列在最后]

16.①俯听流水淙淙②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③走进了古人为今人设计的梦(“走进了《诗经》的艺术画境”或“走进了古人水上的情感故事”)(答对①得1分,答对②、③分别得2分。解题时一定要根据上下句的语意关系,从语意关联的角度思考填写。①处根据下句“仰看日月星宇”和“桥下是潺潺流水”,可填写“俯听流水淙淙”;②处根据下文“溯游从之”等,会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可填写“谁是那在水一方的伊人”;③根据以上内容的推想,各人的想法可能会不同,内容只要与“《诗经》”“情感”“梦境”等相关即可)

17.(1)内容: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男孩,他背上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左手拿着一张上面写着“学习进步”字样的奖状,右手高高举起,高声喊着:“爸,妈,快开门!我得奖啦!”右脚用力向自家门上踹去,踹得门瑟瑟发抖。

(2)寓意:不仅要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加强其道德的培养。

六、写作

18.这是一则故事性的新闻材料,摘自《人民日报》,蕴含着丰富的正能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有以下几种立意。

①点滴奉献,情暖京城。李高峰,一个由河南来京务工的农民,却能数十年如一日,起早搭晚,清理社区的死角、小广告、厕所,疏通下水道,义务巡逻……他为首都北京的清洁、安全,无偿地付出了时间、汗水和真情,这种真情温暖了人心,和谐了社会,愿这种真情传遍京城,传遍大江南北,开出芬芳的花朵。

②献出真情,收获幸福。授人玫瑰,手留余香。献出真情,让真情开花,开在别人的心里,也灿烂自己的生命,提升自己的境界,完美自己的人生。“爱人者,人恒爱之”,没有谁不懂“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道理;只有种下奉献的种子,才能收获回报的幸福。李高峰,坚持10多年奉献真情,或许当初他的想法,就是通过自己的一点努力,使街区更干净一点,更安全一些,然而,社会记录了他的真情,让他享受到了做一个真正北京人的幸福。

③弘扬正气,树立新风。在追寻“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我们需要足够的精神动力,需要一个充满正气的社会氛围。然而,这个精神动力不是躺在纸上的标语,也不是停留在口头的大话,而是蕴含在千千万万平凡劳动者行动里的高尚的情怀。它需要我们发现,需要我们珍惜,需要我们弘扬,需要我们传承。愿让李高峰落户北京之类的举措越来越多,让真诚的奉献成为高悬在我们前方的一面鲜艳的旗帜,让旗帜为生命导航。

[HS2][Z][HT4H]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一、现代文阅读

1.C(原文是“温故而知新,也时常是报告文学表达现实关注的方式”)

2.A(前后不是转折关系)

3.B(原文中是“报告文学作家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丑陋、痛心现象时,经常只能表现出惋惜和无奈,将改变寄托于等待和期望”)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4D(笃:病情加重)

5C(擒厉然顾之,突厥惶恐不敢仰视,其有威容如此。无何,其邻母见擒门下仪卫甚盛,有同王者,母异而问之。其中人曰:“我来迎王。”)

6C(原文“陈人大骇,其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相继降之”是在韩擒虎攻破姑熟,驻兵于新林之后)

7(1)韩擒率领精锐的骑兵五百人,径直进入了朱雀门。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

(2)贺若弼傍晚才来到北掖门,我开门把他迎进来。他领受罪责时间都来不及,怎么能和我相提并论呢!

【参考译文】

[HTK]韩擒,字子通,河南东垣人,后来居住在新安。父亲韩雄,凭借武功而为人所知,在周任职,官至大将军、洛虞等八州刺史。韩擒年轻时性格豪爽,凭借胆识谋略被颂扬,长得魁梧高大,有英雄豪杰的仪表。他生性喜爱读书,对于各种经书他都能大略地知道其主要意思。周太祖见了他之后认为他与众不同,常让他和儿子们在宫中交游。后来因为军功,韩擒逐渐升职为仪同三司,后又承袭父亲的爵位,被授为新义郡公。

武帝讨伐齐国,齐国的大将独孤永业镇守金墉城,韩擒说服了他使他投降。(后来)韩擒率军北上平定范阳,被加封为上仪同,被授予永州刺史。陈军进逼光州,韩擒凭借行军总管的身份击退陈军对光州的进攻。又随从宇文忻平定合州。高祖做相的时候,韩擒升任为和州刺史。陈国的将领甄庆、任蛮奴、萧摩诃等一起相互支援,频繁侵犯江北地区,先后进入江北地界。韩擒多次挫败其先锋部队,使陈军丧失斗志。

开皇初年,高祖暗中有吞并江南的心意,因为韩擒能文能武,一向有好的名声,于是授予他庐州总管的官职,把平定陈国的任务交给了他,这让敌人非常害怕。等到大举进攻陈国的时候,任命韩擒为先锋。韩擒率领五百人连夜渡河,袭击采石,守门的人还都沉醉未醒,韩擒随即就攻下了采石。进攻姑熟的时候,仅用半天时间就攻下了城池,驻扎在新林。江南的人们一向听说他的威名,都来到军队的门口拜见,黑夜白天都不断绝。陈国的人非常吃惊,那里的将领樊巡、鲁世真、田瑞等都相继投降。晋王广写奏折上报,高祖听了非常高兴,设宴赏赐大臣。晋王派行军总管杜彦与韩擒联合军队,步兵及骑兵有两万人,陈叔宝派遣领军蔡征镇守朱雀航,听说韩擒将要到来,众人害怕而逃。任蛮奴被贺若弼打败,被遗弃的军队投降了韩擒。韩擒率领精锐的骑兵五百人,径直进入了朱雀门。陈国人想要应战,任蛮奴挥手呵斥说:“我尚且投降了,各位要做什么!”众人都四散逃跑。于是平定了金陵,捉住了陈叔宝。

当时贺若弼也有功劳。高祖下诏褒奖说:“你们把国威宣扬至万里之外,把朝廷的教化远布到偏远的地区,让东南的百姓免于汤火之难,数百年的外寇和内乱十天就肃清了,这都是你们的功劳啊!你们的大名充塞于宇宙之内,你们的大功光耀于天地之间,回思过往,很少有人能与你们相当。我知道离你们班师回朝、凯旋的日子不远了,十分想念你们,度日如年。”回到京城后,贺若弼和韩擒在高祖面前争功。贺若弼说:“我在蒋山死战,打败了陈国的精锐部队,擒获了他们骁勇的将领,震慑敌军,宣扬国威,于是平定陈国。韩擒很少和敌人作战,怎么能和我相比呢!”韩擒说:“诏书明示,让我和贺若弼合兵一处,同时进攻金陵。贺若弼竟然提前发动进攻,遇到敌军就打,让很多将士死伤。而我率领五百骑兵,兵不血刃,直取金陵,让任蛮奴受降,活捉了陈叔宝,占领了他的仓库,颠覆他的巢穴。贺若弼傍晚才来到北掖门,我开门把他迎进来。他领受罪责时间都来不及,怎么能和我相提并论呢!”高祖说:“你们都应受上等的功勋。”于是加封他为上柱国。

在这之前,江东有民谣说:“黄斑青骢马,从寿阳水边上来,来的时候是冬天啊,离开时春天就到了。”众人都不知道这说的是什么。韩擒本名叫虎,平定陈国的时候,又骑着黄斑青骢马,他往返的季节也正好和歌谣相对应,到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后来突厥使者来朝见,皇上对他说:“你们听说过陈国的天子吗?”回答说:“听说过。”皇上命令左右的人引领着突厥使者来到韩擒面前,说:“这就是抓住陈国天子的人啊。”韩擒严厉地瞪着他,突厥使者恐惧,不敢抬头看他,韩擒就是这样极有威容。不久,韩擒邻居的母亲看到韩擒门前有很盛大的仪仗队,就像君王的仪仗一样,便很惊奇地询问(原因),其中有个人说:“我来迎接我们的大王。”转眼,仪仗队就不见了。又有一个人病得很严重,突然惊慌地跑到韩擒家门前说:“我要拜见大王。”守门的人问:“什么大王?”回答说:“阎罗王。”韩擒的家人要鞭打他,韩擒阻止他们说:“我活着做上柱国,死后做阎罗王,这也足够了。”之后得了重病,过了几天就死了,去世时五十五岁。

[HT]

(二)8①第一句中的“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②作者写景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如首联描写“水国春寒”,阴晴不定的感觉;“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又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如此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③运用一连串“景语”叙述事件的进程和人物的行动。从“倚棹”二字,可以知道这两位朋友是在城江边偶然相遇,稍作停留;颔联不只是单纯描写风景,仿佛看见景色之中复印着人物的动作,可以领略到人物在欣赏景色时的惬意表情;颈联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了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而又恋恋不舍的情景。情、景、事同时在读者眼前出现,寄托了与友人相遇而又别离的复杂情思。(答对一点给2分,两点5分)

9①前两联,“春风倚棹”“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均写出了诗人与朋友偶然相遇、携手谈笑的喜悦之情。②颈联中“草绿湖南”是想象之景,却又把朋友之间的情感蕴含其中,依依惜别之情不言而喻。③尾联“青袍今已误儒生”,一个“误”字,表明了失意的读书人的愤激之情。(答对一点给2分,三点6分)

(三)10(1)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B项,“这时他们还没有珍爱生命的意识”错;D项,结尾的作用分析不当;E项,“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不妥)

(2)①渲染静谧美丽的乡村氛围,为小说人物的出场做铺垫。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这是主人公老两口生活的地方,富有诗情画意,美丽的景物烘托出了主人公美好的心灵。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由扫雪而引出为鸟放生的故事。④环境的美好与下文姑爷捕鸟以及故事结尾八哥噤若寒蝉继而飞走的残酷现实形成反衬。

(3)①在构思方面,姑爷的形象有线索的作用,姑爷捕鸟和老两口护鸟两条线索交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在人物形象方面,姑爷的形象与老两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是姑爷捕鸟行为的自私和冷酷使老两口形象更加丰满,人物性格塑造更加成熟。③正是由于正反两种行为的对比,使小说的热爱生命、批判践踏生命行为的主题更加突出,引起读者共鸣。

(4)这篇小说匠心独运,构思巧妙,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①老两口的爱鸟如命以及护鸟救鸟放生的行为与其姑爷网鸟捕鸟吃鸟的可恶行径构成对比,引起人们对不珍视生命现象的深刻思考。②农村生活着的老人淳朴善良、富有爱心的生活习惯与城里生活着“去城里给领导进贡”巴结讨好的自私丑陋姑爷的生活态度形成对比,有讽刺的作用。③八哥见到老两口中煤熏摔倒在地面上,自己急忙撞破窗户上的报纸抢救老两口,与后来“炖好的沙鸡端上餐桌来,闺女和姑爷吃了几块,连喊好香”形成对比,说明在同情心方面人不如鸟,读来不觉让人汗颜。④山村景物美好,和谐雅致,林草茂密,鸟儿成群,“花花绿绿的,很迷幻,很热闹”,这与姑爷架网捕杀鸟儿生命的行为形成对比,在这样的环境中,“八哥因逃命心切,过分扑腾,一只翅膀受伤,像折损的伞翼,耷拉着,并涔涔流血,染湿了羽毛”。对比看来,极不协调,作者褒贬态度鲜明。以上这些对比描写,使小说的人物形象更加典型生动,反映了一些人们缺乏众生平等的意识,呼唤人们热爱生命,珍惜人与环境的和谐,重视生态平衡,深化了小说主题,促使人们警醒。(言之成理,答出三点并分析其作用即可)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D不给分。(B项,“萧长华、姜妙香、刘连荣、徐兰沅、王燮元”是梅派艺术家于文无据,文中说的是“梅先生艺术合作者”。C项,“理应成为京昆表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评论工作者的一个必读经典”的只是《要善于鉴别精、粗、美、恶》一文。D项,“这些理念到现在都被遗忘了”错,原文为“这样的理念对于当今的艺术传承与发展,仍是圭臬”)

(2)①他是一位京昆表演艺术大师,以艺术上厚实的基础、生活中可贵的人品、观念上的艺术中正之道,站在艺术、生活和历史的制高点上。②他是一位戏曲教育大家,他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他的教育理念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③他是一位积多元素养和在戏曲艺术上善取多元养分的实践者,在艺术传承与发展方面有着先进的理念。(每点2分)

(3)①绘画与书法,剧目的演出,都秉承创新与借鉴、改革的原则。②编演新戏、对传统老戏或其他剧种的剧目进行重新创作、对昆曲的热爱与提倡及学习。③早年对时装新戏的探索。④创立的“梅派艺术”已成为京昆艺术教育的典范。(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4)这篇文章提出了演员要学会分辨雅俗、高低、美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一个演员必备的素质。(2分)梅兰芳的这一主张,对京昆表演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评论工作者有很大的帮助。(2分)梅先生桃李满天下,许多门人后来都成为享誉梨园的大艺术家,也得益于这一教育理念。(2分)作为一名演员,如果不能够正确看待这些问题,那么,不论演技多高,都不能够成为大家。而正是因为梅兰芳具有这种艺术思想和艺术品质,他才能够成为人们心中的大师。(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C(翘首以盼:很急切地希望看到某人、某事、某物的出现。古人诗词中,也借翘首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拭目以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望穿秋水: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望眼欲穿:眼睛都要望穿了,形容盼望殷切。望,向远处看。眼,眼睛。欲,将要。穿,破)

14B(A项,成分残缺,在“悲剧”后加上“拉开帷幕”。C项,语序不当,将“发现”和“职业坚守”位置调换。D项,偷换主语,在“转换成可用格式”前加上“把它”)

15B

16①这是衡量优秀文艺作品的基本标准②既有百花齐放的丰富③艺术上锤炼

17激发正能量让青春出彩我梦终随国梦圆

六、写作

18立意角度:政策规范与引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需要社会关注、需要及时找到破解之法、让农村学生在教育上不再输给城里娃、调整好心态、社会去畸形功利化,等等。

[HS2][Z][HT4H]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HT]

一、现代文阅读

1D(不是“推广作用”,而是“取代作用”,文本中有“取而代之的是影视剧的走红台词”的信息提示)

2B(将“未然”误作“已然”,文本中有“长此以往,纯文学恐会为剧本式写作让位”的信息提示)

3A(轻重失度,文本中有“作家本身功底之外,不可忽视的因素是……”的信息提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4B(阻止)

5D

6C(移花接木,贺逢圣没有进言匡正的应为“帝颇事操切”,而非“其再与周延儒同召,帝待之不如延儒”)

7(1)贺逢圣变了脸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敢对自己小的仇怨耿耿于怀,不把熊廷弼的冤枉辩明!”(得分点:①作色,变了脸色,即生气。②嫌,仇怨。③介介,耿耿于怀。④省略句式,“不以明”)

(2)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查看尸体果然这样,大概沉入水底一百七十天,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得分点:①异,意动用法,觉得……奇怪。②介宾短语后置句式,“俟于湖”在翻译时应调整为“于湖俟”。③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④有,通“又”,加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参考译文】

[HTK]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从小与熊廷弼住在同一里巷,但是彼此不亲善。做生员的时候,一同被督学熊尚文赏识。熊尚文认为这两个生员都有突出的才能,说:“熊生,是干将、莫邪;贺生,是夏瑚、商琏。”乡试中举。家境贫寒,就任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年,殿试考中第二名,被授官翰林院编修。天启年间,任洗马。正当这个时候,熊廷弼已被再次起用任辽东经略了。广宁战役失败,同乡的官员准备为熊廷弼鸣冤,认为贺逢圣将会阻止这件事。贺逢圣变了脸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敢对自己小的仇怨耿耿于怀,不把熊廷弼的冤枉辩明!”立即起草奏疏呈献朝廷。湖广建造魏忠贤的生祠,魏忠贤听说上梁文出于贺逢圣之手,非常高兴,当日就去拜访贺逢圣。贺逢圣说:“错了,这不过是利用别人的声誉、地位的陋习罢了。”魏忠贤不高兴地离开了。第二天就除去了贺逢圣的官籍。庄烈帝即位,贺逢圣恢复了官职,接连晋升官阶。崇祯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辅佐国政,加太子太保的官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一年辞官。崇祯十四年再次入阁。第二年再次辞官。贺逢圣为人清廉沉静,约束自己磨炼德行。皇上办事过于急躁严苛,贺逢圣始终没有进言匡正。他再次与周延儒同时被征召,皇上对待他不如对待周延儒。等到他休假回家,皇上在便殿设宴为他饯行,赏赐金银、绣着蟒的椅垫。贺逢圣感动得大哭,伏在地上不能起身,皇上也为此流泪动容。这时,湖广贼寇大肆侵扰。第二年春天,张献忠接连攻陷蕲、黄,逼近江夏。有个大冶人叫尹如翁,是贺逢圣的门生,跑了三百里,拿了一顶僧帽、一袭袈裟来送给贺逢圣。贺逢圣把衣帽还给他说:“你只管离开吧,别担心我。”如翁于是离开。五月壬戌为月末,贼寇攻陷武昌,逮捕贺逢圣。贺逢圣呵斥说:“我是朝廷大臣,你们胆敢无礼!”贼寇驱使他离开,贺逢圣于是投墩子湖而死。贼寇从夏天来,到秋天离开。地方长官对着湖水祭祀贺逢圣,有神托梦给湖边的人,“我守护贺逢圣宰相很辛苦,你把他接过去守护,他的左手有黑子,他的特征就是这个。”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查看尸体果然这样,大概沉入水底一百七十天,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在冬天十一月壬子装殓,地方长官挥泪把他埋葬了。[HT]

(二)8①运用比喻修辞。用“黄金”喻桂花,用“碧玉”喻桂叶,写出了桂花的质地之美,侧重于“形”。②比拟。把桂花比拟为晋代名士彦辅,赞美桂花贵而不俗、清雅超凡的风度,侧重于“神”。

9表现了词人对粗俗的鄙弃,对高尚品行的向往与追求。是通过对挂花的赞美和对梅花、丁香的贬低来表现的(或“是通过反衬来表现的”)。寒梅、丁香为世人所深爱,词人竟以“俗”“粗”加之,明贬梅与丁香的“俗”与“粗”,暗誉丹桂之雅与清。

(三)10(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AE(B项,不是“产生了对社会的不满”,而是“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C项,“小女孩长得很像乞丐的妞妞”于文无据,应是“小女孩勾起了乞丐对自己妞妞的回忆”。D项,小女孩让乞丐想起了自己的女儿,他觉得欠女儿的太多了,所以不仅退还了小女孩的硬币,而且还用贵重的玉佩来换小女孩的玫瑰)

(2)①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嗜赌如命,体魄健硕却靠乞讨度日。②悲观失望,心灰意冷:生活邋遢,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中虚度光阴。③善心尚存,良知未泯:对自己铸成的人生大错自责自省,追悔莫及。

(3)①倒叙,使作品构成强烈的悬念,激起读者刨根问底的阅读冲动。②详略结合,概述昔日失足,详写今日境遇,产生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对比效果。③人物对话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串联起现实和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4)①艺术结构上,将情节的发展推向高潮,促成了人物心路历程的突转,激荡人心。②情感表现上,以最贵重的物品传递出最深切的情感,强化了表现思念的力度。③人物形象上,既表现了乞丐的心地善良,也反衬出他对嗜赌毁家的悔意之深,使乞丐的形象更加丰满。④思想内容上,从批判乞丐的沉沦麻木到表现他的良知被唤醒,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BE(A项,以偏概全,文本的信息是“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C项,美英等国也攻克了繁复计算难题,只是耗时较长。D项,于敏是和平主义者,他研发核武器的目的是捍卫和平,而不是搞核竞赛)

(2)①第一次“转行”是从北京大学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第二次“转行”是从理论物理研究转向氢弹(核理论)研究。②第一次“转行”的原因是个人兴趣(不在知识运用,而在“纯粹”理论研究),第二次“转行”的原因是祖国需要(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

(3)①心系国运,时刻牢记使命。②勇于探索,大胆建立模型。③全力以赴,废寝忘食工作。④团队合作,各方协同配合。

(4)①国家至上,勇于担当。②甘于寂寞,淡泊名利。③自力更生,勇于开创。④不畏艰险,坚毅执着。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D[三个成语都含“深入考虑”之意。从感情色彩来看,“处心积虑”是贬义词,所以应该用于第(3)句。从词义轻重来看,“殚精竭虑”比“深思熟虑”语意要重,所以第(2)句应该用“殚精竭虑”,第(1)句应该用“深思熟虑”]

14B(A项,偷换主语,“终结”的应是“空缺”,而不是“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可将“它”改为“这一空缺”。C项,“排污单位”和“经营者”概念交叉,应将“经营者”改为“其他生产经营者”。D项,成分残缺,应在“新增就业”后面补上“创造”的宾语“机会”)

15C(横线句分为三层。第一层:③句是总说。第二层:②①⑤谈的是源头地区的保护和建设成果。②是对源头地区地表水增加量的总说,①是对源头地区地表水主要水域面积增加量的说明,⑤是对①中“主要湖泊”的举例。第三层:④⑥谈的是源头地区的保护和建设对干流产生的影响,④谈的是“量”,⑥谈的是“质”。考查点设在两处:第一处是第二层和第三层的排序,应遵循从“源头”到“干流”的事理逻辑;第二处是⑤句,⑤谈的是源头两个湖的面积增加,应在①之后)

16许多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唤起的是中国人普遍的乡愁情绪长出了灵魂

17(1)2014年,实体书店图书零售市场一改2013年负增长的态势,止跌回稳,增幅达到326%。

(2)2014年,各线城市、各级各类书店都实现了正增长,体现了实体书店一次显著的整体回暖。

六、写作

18【写作指导】材料中的两句话在内涵上是互补的。第一句话讲的是一个国家的品格能在其每一个人的身上得到体现,侧重谈“人民”自身的素质和价值取向。第二句话讲的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必须做出的思考和选择,侧重谈“民族”的眼光和视野。可供生发的立意角度有:①国家品格与人民素质。②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或追怀。③个人命运与国运。④要看到眼前,更应关注长远。⑤要有“小我”情调,更应有“大我”情怀。⑥要发展物质文明,更应铸造民族精神。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大”与“小”、“实”与“虚”、“视点”与“落点”的关系。如果聚焦“人民”“众生”“草根”等,则应以小见大,由实及虚,将之置于“国家”“民族”的背景或民族性层面上加以观照;如果聚焦“国家”“民族”等,则应融大入小,化虚为实,在其“人民”的身上落笔。这需要观照,更需要思辨。只有这样,才能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既有深度,又食人间烟火。

【例文】

[Z]在,我一直都在

江苏省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三(5)班陈思思

[HTK]天灰沉沉的,厚厚的云层直逼地面。

白花充满了整个街道,12月13日,是南京,中国,永远的痛。

我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只觉心中压抑,偶尔迎面走来一个人,胸前别着白花,面色凝重。那白花白得刺眼,让我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鸡鸣寺前,突然发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有一个孩子方阵,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每人手中擎着一支红烛,那红烛正流着泪——红宝石般的泪。

这时,一个大妈神秘兮兮地靠近我,怀里抱着个包,四处张望着,似乎在躲着什么。

“小姑娘,买根红蜡烛吧,才20块一根,多便宜,买一根悼念悼念这些人,顺便给自己祈祈福,多好!”大妈神采飞扬,笑容满面地对我说着。

那笑容,真刺眼。

我冷冷地笑了一下,拿出了20块钱,买了一根红烛。看着那位身穿黑色风衣的大妈,我只觉得,她的背影……好……好渺小……

天飘起了雪,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我的肩上就落满了雪。

我点燃蜡烛,它流下了红色的泪。蜡烛,你也在为这位大妈感到悲哀吗?

我伫立在纪念碑前,默哀……

无意中,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老乞丐坐在台阶上,神情戚然。

我走上前,把蜡烛递给他:“给你取取暖吧!”老乞丐抬起头,我惊讶地发现,他的胸前也别着一朵小白花。

老人看了我一眼,默默地接过蜡烛。他越过孩子方阵,拂去碑前台阶上的雪,将蜡烛轻轻地放在台阶上,鞠了三躬。

我忽然觉得这位老爷爷的背影是那么高大。

“地下更黑,更冷。”老爷爷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然后背上他满是补丁的蛇皮口袋,晃晃悠悠地走了。

我一直注视着他的背影,直至它变成一个小黑点。

当遇到那位大妈时,我不禁在心底大喊:“民族精神,你还在吗?”

但望着这位老爷爷的背影和远处的孩子方阵,我释然了。

入夜,雪渐渐变小,整个南京城都笼上了一层白。

风呼呼地吼着,我好像听到有人在说:

“在,我一直都在!”[HT]

【评析】本文的亮色在于给人一种浮雕般的厚重感。一是立意厚重。本文选取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宏大的背景,确立了“哀逝者,警国人”这一具有民族意义的厚重主题。“哀之”是为了“鉴之”,更是为了不“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二是形象厚重。卖烛牟利的大妈让我们想到了鲁迅《药》中买回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己冷,更感亡灵冷”的老乞丐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的“中国的脊梁”,自发聚集起来的孩子方阵让我们听到了“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的警钟鸣响。三组形象,在对比中直面现实,在传承中照亮未来。收篇的“在,我一直都在”恰似画外音,让我们听到了一个民族雄浑的呐喊,这就是民族精神所在,这就是公祭意义所在。

[HS2][Z][HT4H]2015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HT]

一、现代文阅读

1.C(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的能力。A项无中生有,“对后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唐诗和宋诗”于原文无据;B项判断失当,“绝无仅有”过天绝对,原文是说“罕见”;D项曲解原意,原文是对宋诗与宋词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方面作总体比较,并不是说宋词中“没有出现”过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的作家作品)

2.D(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B、C三项都符合题意要求。D项答非所问,选项内容不属于词被誉为“时代文学”的原因,而且“永恒主题”与“文学本质”也不能画等号)

3.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及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经过逐项分析可知,B项因果颠倒。正确的表述应为:正因为宋人在词里“写出了个体生命的真实”,才有词“成为时代文学”这个结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4B(延:邀请)

5C(句子可标点为“拙斋年十三而丧母,即知守礼。父卒,教育异母少弟,有恩礼。居乡,长者行甚众”)

6C(此项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的错误。原文“居乡,长者行甚众”是说承任居于乡间,忠厚的行为特别多。“具其行呈于学官,旌其门”是说承任和师兄弟们详细地写出老师杭先生的品行并禀告给学官,杭先生因此受到地方学官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