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

2015-08-04杨芳

小学教学研究 2015年4期
关键词:年段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杨芳

当今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精彩纷呈,薛法根老师认为语文课要有“简约之美”,王崧舟老师认为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崔峦老师要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看来,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元素,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是简简单单、实实在在的。这也和南京市教研室最近几年提出的“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语文课堂教学理念不谋而合。“目标”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内容”是语文教学的命脉,“设问”则是语文教学的桥梁,只有把握好这三个关键,语文课堂才能回归本真,轻松愉快地生长。

一、混乱中抽丝剥茧——清晰目标,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开始就提出:“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课文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教学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好坏。当下,我们发现不少语文课的教学目标都惊人的相似,那些目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教学目标也就成了毫无针对性的摆设。

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把握语文教学的方向。

首先,教学目标的制订应考虑年段特点。崔峦老师明确指出:吃准教学目标,应该逐级明白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段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在学段目标的把握上,教师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对于不同学段、不同课型的要求。年段不同,教学重点也应该不同。即使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段的教学侧重点也不同。就阅读教学而言,在低年级,识字写字无疑是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中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阶段,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理解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要加强段的训练,注重段的理解、积累与运用。高年级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章语言,领会表达方法上。在我们学校推行的多支点探究文案中,就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有课程标准的理论支撑,并在教学目标后用红色字体标注,这样就能让老师心中时刻有“标”,以课标引领我们的课堂。

其次,教学目标应建立在学生的学习需要之上。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直接关系着教学目标的设定。目标起点定得太高,则可能导致课堂目标过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能力,会导致学生的畏难心理;定得太低,则会在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上或者教学活动上浪费时间和精力,使课堂变得乏味。

精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追求的是语文教育的本真,体现的是语文教师的智慧。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锤炼自己,练就一双慧眼,在教材的密林深处,发现文本的教学价值。根据课程要求和儿童的需要,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这是语文教育本真的体现,是教师智慧的彰显,更是语文绿色课堂的呼唤。

二、繁杂中精挑细选——精选内容,充实语文教学内容

教育家巴班斯基在《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一书中提到:“要使教学内容符合于教学任务,突出教学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东西。要合理地利用不超过限度的时间和精力,创造最大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这是教学最优化思想的实际准绳和最终目标。”反思我们时下的语文课堂,一边大张旗鼓地进行有效课堂改革,一边仍是“乱、杂、碎”,总是希望能够面面俱到,感觉什么都要抓什么都不能放,导致学生最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什么都没掌握好。

我们常说“一课一得”,每一节语文课我能让学生习得什么?是积累语言材料还是获得读写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从繁杂的内容中精挑细选,充实语文教学。

1.精选内容要依据目标

精选内容的重要依据就是教学目标。要精选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悟、积累、运用,并进行听说读写方面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有些低年段课堂中,充斥着串讲分析,不断地抠住文中的字眼进行发问,整节课都是在提问回答,甚至连十分钟的写字时间都无法保证。殊不知,低年段语文课堂应着重在识字写字,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上做文章;在一些中年段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地钻到“关键词”里去品味,却不知道目的究竟是什么。该读的没有读熟,要求背的没有背诵,该写的一个没写。殊不知,中年段语文课堂应着重在段的理解、积累、运用上加强训练,整合字词句的理解;在部分高段课堂中,词语教学就用了半节课的时间,又怎么能够凸显高年段的年段目标呢?因此,教学一篇课文选择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有目标意识,尤其是年段目标,让我们的课牢牢打上“年段烙印”。在我校多支点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针对性学习的设计都是紧扣教学目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莫高窟》一课,依据文本特点我们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尝试给课文编写段落提纲。(2)体会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构段方式以及点面结合的写法。能模仿课文的写法,将家乡的某处自然景物或名胜古迹写具体。

依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有一个明确的抓手,清楚自己要教什么,以及学生将达到怎样的水平。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就是哪儿。

2.精选内容要言意兼顾

究竟一篇课文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我觉得就是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得言就是积累语言材料,例如:字、词、句、段、标点符号等;得意则是读懂语言材料,获得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得法更多的是获得读写方法。例如阅读各种文体的方法、遣词造句的方法、布篇谋局的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3.精选内容要关注联系

苏教版教材在编排上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在精选内容时还需关注文本间的联系,有效地进行教材的重组。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篇课文《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都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突出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充分预习并扫除了生字词及阅读障碍后,可以将两篇课文进行对比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师恩难忘》和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恰巧习作1的要求就是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于是我们将教材进行了重组,先学习这两篇课文然后直接进行习作1的指导。

苏教版教材间的联系还远远不止这些,我们要善于关注教材间的联系,在“相同”与“不同”之间精选教学内容,实现课堂的简约高效。

三、模糊中守得云开——有效设问,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已很难看到“满堂灌”的教学现象,取而代之的却是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典型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整节课老师问得杂乱无章,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其实真正提升语文课堂的通透感,课堂上的有效设问显得尤为重要。是否能突破一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否能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产生教学的愤悱与火花,是否会达到教学的高潮,是否能展开合作、讨论与探究,是否能实现生成与发展,关键都在有效设问上。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更加贴近文本、贴近学生,关键在问题的选择。

1.有效的课堂设问应该是个“真”问题

有效的课堂设问应该来源于学生,是个“真”问题。在我校的多支点探究的预习文案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设计了“预习了课文,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这样一个环节。但部分老师为了更快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时目标而选择直接跳过质疑环节,以教师自己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疑问,从而忽视了学生预习过程中的难点。要想真正把握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在上课前应该先翻阅学生的预习文案,了解学生心中的问题所在,基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课堂有效设问。我校一位老师在执教《金子》一课前仔细翻阅了学生们的预习文案,发现全班有28位同学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彼得·弗雷特为什么能挖到真金?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就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品读课文,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感悟人物形象。整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及积极性都非常高,教学也达成了既定的目标。

2.有效设问应“跳一跳”能摸着,把握好坡度

“坡度”,就是在设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引向求知的高度。一位老师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直接出示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一个句子:“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想一想,哈尔威船长的“做人之道”有哪些?问题一抛出,很多学生茫然无措,不知什么叫“做人之道”,因此也无从下手。

其实这就是老师在预设问题时没有一定的坡度。面对文学巨匠雨果的这篇课文,本身在课文理解上就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还没完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就一下达到顶峰,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我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时,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问:“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指导学生根据文中的语句回答并相机指导朗读。再问:“樟树有哪些可贵的品质?”学生默读课文后回答。老师又一次问:“人们总爱在樟树面前合影留念仅仅是因为樟树美吗?”此时出示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自由阅读,深度思考:“人们为什么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从而指导学生发现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了解了这样的写法就是借物喻人。这样的课堂设问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学生“跳一跳”就能摸得着,既理解了课文又突破了难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有效设问应“剑”有所指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此,预设好课堂问题是老师精心准备的环节。老师提出的问题有价值,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执教《剪纸的学问》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进行概括的方法,他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几次讲到王大伯家的桃园里去?分别是什么时候?”把三次表示时间的词画下来,相机板书。再问:“每一次去看的景象一样吗?”分别找出关键词并画下来。“现在,谁能把三句话连起来说一段话?”最后总结:概括课文先找出课文的顺序,然后抓关键词,这样才能概括。再读这个词“概括”。读懂课文就是能用几句话概括地说出来。

孙双金老师的课堂设问很好地把握了提问的“点”,问题的指向明确,学生的思路清晰,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李亮老师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简简单单教语文,清清楚楚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如果我们的课堂能够扎实做到“清晰目标、精选内容、有效设问”,那么语文课堂一定能洗尽铅华,回归本真,简约高效。

猜你喜欢

年段语文课堂教学内容
对农村小学高年段读写结合教学的思考
农村低年段童话体写话教学探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同课异构,探寻不同年段文言知识序列——“语文知识”内在序列探索之“年段知识的衔接”研讨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