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凋”家门过退休教师用镜头记录“大事件”
2015-08-03慧心
慧心
他是位退休老教师,10多年前,一则南水北调即将开工的新闻吸引了他的目光。于是,退休后不甘清闲的他找到了新的追求——用自己的力量记录下国家工程的点滴。为了拍到满意的图片,他历尽艰辛。如今,他为南水北调拍摄的照片以及采集的沙石、土壤标本,足足可以建成一座南水北调博物馆。他说,如果国家需要,我可以全部捐出来……
心系“南水北调”“小人物”要记载“大事件”
2001年春节后的一天,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中学教师田文运从报上读到了一则让他兴奋的消息:全国政协在河南考察南水北调工程筹备工作,不久的将来,国家将在方城垭口修建水利工程,然后把丹江口的水引向北京。田文运意识到,这是国家的一个大动作,这样的浩大工程将在中国水利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田文运虽然是一名教师,却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酷爱艺术,是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擅长运用白描的手法画中原农村的风俗,2005年曾出书《画说历史》,并无偿捐赠给方城县图书馆、档案馆。喜欢历史,关注现实,让田文运具备了艺术家的敏锐与执着。他想,如果能把南水北调这么大的工程点滴进展都记录在案,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就是这一闪而过的想法,成了田文运十多年不懈追求的梦想!
其实,上世纪70年代初,南水北调工程就曾在南阳淅川县陶岔村开工,当时上万人大会战的情景让田文运至今难忘,工程离他的老家只有1公里,只要有空,田文运就会到工地看看,并义务出工出力。然而,工程开工仅10个月就停了工。田文运期盼着复工的那一天。平时,只要有和南水北调工程相关的资料,他都细心地收藏起来。
在田文运的翘首期盼中,2008年10月上旬,隆隆的挖掘机列队开进南阳,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南阳段全面开工。
渴盼多年的浩大工程,就在眼皮子底下再度施工,田文运激动异常。此时的他已经退了休,有了更多的时间,他决定用镜头记录工程进展的每一个瞬间,为后人留下宝贵资料。
从工程开工那一天起,田文运就忙活开了。
田文运的家乡有一个古代留下的水利工程,工程的名字叫十万沟,在十万沟附近的垭口,两大工程在那里交汇,一是修桥工程,二是输水工程。从开工的第一天起,田文运就决定跟踪拍摄到底。两大工程同时进行,最多时40多台挖掘机同时在100多米宽的横截面上施工,现场气势壮观,让人震撼。
田文运想把这些气势恢宏的场景都摄入镜头中,然而,他的拍摄却不太顺利。有一次,他想到底部去拍,垭口被挖得有20多米深,坡势很陡。看到一个老人往坡底挪动,负责安全的年轻人跑来驱赶他:“这里是工地,有什么好拍的?你年龄这么大了,摔着了谁负责?”
为了完成拍摄,田文运就和那小伙子打起了游击战。小伙子一离开,田文运就到坡底拍上一通,小伙子一来,他就走开。可老这样也不是事儿,田文运就给小伙子说他拍照片,就是想完整地记录这项工程的建设过程,将来让子孙后代知道这么大的工程是怎么建成的。田文运的努力和诚意得到了工作人员的认可,同意他在施工安全区域和规定范围内进行拍摄。
倾情投入用镜头沟国家工程“存档”
在拍摄南水北调的过程中,田文运经历了不少不为人知的艰辛。2008年南水北调工程南阳段开工后,田文运自费购买了一台装胶卷的相机,没有技术,他就像孩子学步一样边拍边学。最初,由于技术不过关,不是角度没有选好,就是光线没有把握好,为拍好照片,他尝到了多次失败的滋味儿。
为了提高摄影技术,田文运在家人的支持下到县老年大学摄影培训班学习。几个月下来,田文运才发现,自己只是凭感觉拍摄,连取景、调光圈是咋回事都不知道。在培训班,田文运带着问题去学,进步很快,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渐渐掌握了怎么用光怎么构图怎么选角度。
培训班结束后,田文运又购置了一台单反相机,拍出来的照片艺术水平提高了不少。然而,正当他按照计划拍摄照片时,意外事件出现了。
2010年秋天,田文运从工地拍摄回来,回放审阅拍摄了半个月的图片时,不知道按错了哪个键,半个多月拍摄的300多张图片一下子被删个精光,无情的事实让田文运懊恼得直跺脚,那天晚上难过得几乎没有吃饭。
老伴石庆环看到丈夫沮丧不已,很是心疼。退休前,她和丈夫在同一所学校教书,两人志同道合,相濡以沫过了大半生。
老伴辛苦拍摄的照片被删,石庆环也替他着急,她悄悄给大儿子田士甫打电话说了这个事。
田士甫在县电教馆工作,精通电脑,听说父亲不小心把照了半个月的照片删了,也挺着急。
回到家里,田士甫帮父亲分析他照片被删的原因,还教父亲怎样把拍摄的照片存到电脑里,怕电脑出故障不安全,田士甫还给父亲买来优盘,让他把照片再备份一次。怕优盘不可靠,他又帮父亲把照片存到移动硬盘里,拍了理想的照片,还建议父亲尽快洗出来存档。一下有了多层保障,田文运这下放心了。
十年记录惊世人退休教师建成“地质博物馆”
南水北调开工后的几年里,淅川陶岔渠首、白河倒虹吸、方城垭口和9个标段……南阳段很多施工现场都留下了田文运的足迹。短短六年里,田文运扛着相机,每周出行两次,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为中线工程南阳段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影像资料。
由于工程处于建设进程中,各方面都不完善,田文运拍照片遇到危险也是经常的事情。一次,他到南阳白河的倒虹吸工程拍照片,拍完照片后,下起了大雨,在经过一处泥泞路段时,田文运的老年三轮车陷进泥坑里,5个多小时后,他才被过往的车辆发现,帮他把三轮车弄了出来。如果没人及时救援,田文运很可能得守着三轮车在泥坑里过夜了。
随着对南水北调工程进度的深入了解,田文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拍照片这样的方式收集资料了。他想全方位筹集与工程有关的资料。
2013年夏天,田文运在南水北调方城第四标段拍照时,惊讶地发现挖掘机挖出的竟然是像煤炭一样的黑土,他意识到这土是有研究价值的,就用塑料袋装了一袋带回家里保存起来。
同年冬天,田文运在潘河倒虹吸工程看到挖掘机挖出的沙子是白色的,这样的沙子一般在海滨常见,在中原腹地实属罕见。王文运意识到,这样的沙子有保存价值。于是,他又把沙子带回家里分类保存。
在长期的拍摄中,田文运还在工地结识了不少朋友,这些朋友也为他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以及收藏品。方城县第五标段项目部安全员陈德胜便是他拍摄时结交的朋友之一。最初,田文运来到五标段拍摄时,陈德胜觉得施工现场大多坑洼不平,一位老人来回穿梭非常危险,又不了解他的拍摄意图,就不允许他进场拍摄。倔强的田文运拿着身份证、退休证一次次来到项目部,找到工作人员解释原因,用诚意打动他们。
随着拍摄次数的增多,陈德胜和田文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2013年10月,5标段项目施工临近完工,陈德胜把一块从河道底部挖出的钟乳石赠送给了田文运,田文运则将一套5标段工程纪念照回赠给了陈德胜。一幅幅照片不仅记录了该项目建设的点滴,同时也见证了两人的友谊。
2014年11月初,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田文运也向世人公开了他十几年来的丰硕成果,这些年来,他收藏、整理、分类各种信息20多册、1600多篇。拍摄照片12500多张,相册18本,采集沙、石土壤标本51件达上千公斤。
田文运的儿女们都很支持父亲所做的事情,并给他的行动取名为“小人物的大计划”。每到周末,田文运就会召集儿女和孙辈们欣赏他的收藏成果,邻居和朋友们也常来参观他的家庭迷你博物馆。河南电视台、南阳电视台甚至湖北一家电视台也跑来拍摄他的南水北调工程纪念照片及实物展览。一时间,田文运成了当地的名人。
面对媒体的采访,田文运激动地说:“我是一个小人物,能用自己的点滴行动记录国家工程,是我晚年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如果国家需要,我愿把它们献出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仅从文字和影像资料中了解工程的艰辛,同时可以用双手‘触摸这段历史。”
如今,田文运又拿起相机,继续拍摄南水北调绿色廊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