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诊流量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策
2015-08-03李灿萍张彩娣
李灿萍,张彩娣,吴 晓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杭州 310003)
急诊科拥挤已成为全球医疗卫生行业的难题[1]。过度拥挤会导致医疗质量下降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同时也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2]。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全面实施,短期内我国会出现小的生育回潮,新生婴儿增多,预计每年将增加100~200万[3],小儿急诊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拥挤形势。而如果在医院和急诊科系统不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入口则是影响急诊科拥挤的最重要因素[4]。急诊患儿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急诊科拥挤度的变化规律。本研究旨在分析小儿急诊抢救室、观察室患儿的流量变化规律,以期掌握患儿就诊高峰时段,为合理安排人力资源、改善急诊拥挤、保证护理安全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2013年所有进入本院急诊抢救室的危重患儿和留观室的患儿。抢救室的危重患儿指根据急诊危重度指数(ESI)[5-6]进行分诊,分级为Ⅰ、Ⅱ及部分Ⅲ级。
1.2 分析方法 通过本院急诊管理信息系统记录,回顾性收集2013年全年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患儿的性别、年龄、到达急诊日期、时间、病种、就诊科室等,分析急诊患儿季度、月、周、日流量变化趋势,比较寒暑假期(寒假指2月份,暑假指7、8月份)与非假期流量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基本资料 2013年1月至12月进入抢救室和留观室患儿共计15 789 例次,男9 978例(占63.2%),女5 811 例(占36.8%);年 龄1d~18岁,平均(3±3.53)岁;其中新生儿14%、婴幼儿48%、学龄前儿童23%、学龄儿童15%。
2.2 小儿急诊24h流量变化 见图1。急诊患儿入室流量见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从8∶00开始逐渐上升,于10∶00~11∶00达高峰,之后略有回落;第二个高峰从13∶00逐渐上升,于14∶00~16∶00达高峰。夜间时段19∶00~22∶00入室流量相对较高,低谷则在3∶00~7∶00。离室趋势为8∶00 后迅速增加,至10∶00 达高峰,11∶00~23∶00处于一个平台期,24∶00后离室明显减少,3∶00~7∶00达低谷。考虑寒暑假与非假期作息时间存在差异,进一步对寒暑假24h患儿流量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入室、离室流量与非假期时基本一致,峰谷无明显变化。
图1 小儿急诊24h流量变化折线图
2.3 小儿急诊周流量变化 见图2。急诊患儿入室流量较大的是周一和周五,周二至周四变化趋势不明显,周六、周日流量相对较小。离室流量与入室流量基本一致。
图2 小儿急诊周流量变化折线图
2.4 小儿急诊月流量变化 见图3。入室流量较大的前3个月份分别为12月、7月、8月,2月入室流量最低,其余月份变化趋势不明显。月离室与入室流量基本一致。
图3 小儿急诊月流量变化折线图
3 讨 论
3.1 小儿急诊流量变化特征分析
3.1.1 日流量变化特征 从图1可见,24h患儿进入抢救室和留观室有较明显的入室高峰和低谷。入室例次分别从8∶00 和13∶00 后迅速上升,于10∶00~11∶00、14∶00~16∶00达高峰,分析原因,一方面与下级医院8∶00后转诊危重患儿有关,另一方面与日间大量门诊患儿从8∶00和13∶30开始井喷式就诊[7],经过诊查、检验等程序后,部分需留观处理的患儿迅速涌入有关;12∶00~13∶00略有回落,与中午门诊停诊有关。离开抢救室和留观室的患儿从8∶00 后上升,10∶00达高峰,因30%的患儿多为上午离室,另70%患儿住院,而本院病区患儿出院大部分集中在上午,因此,在此时段出现离室高峰。入室与离室高峰在8∶30~11∶00出现重叠,说明此时间段是儿科急诊最繁忙、最拥挤的时段。急诊护理人员一方面要处理大量入室的危重及留观患儿,一方面还需转运患儿住院及其他重症患儿的治疗、检查、护理等常规事项。
3.1.2 周流量变化特征 由图2可见,周一和周五入室、离室流量较大,周二至周四流量变化不明显,周六、周日流量较小。分析原因为病区出院大多集中在周一和周五,而70%急诊患儿去向为住院,因此,周一、周五离室较多,出口通畅增加了急诊的收治能力,因此周一、周五入室流量也较大;因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收治的为相对重症的患儿,周末增加的急诊患儿以轻症、非急症患儿为主[4],加之周六、周日病区出院例次少,因此急诊离室和入室流量也相应减少。
3.1.3月流量变化特征 冬季是小儿呼吸系统等疾病的高发期,因此12月入室流量明显升高。7、8月份入室流量高,可能与暑假有关。进入暑假,儿童外出活动增加,致外伤、车祸、溺水、烧伤等创伤多发有关。2月(寒假)入室流量低,可能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外来务工人员携子女返乡,致本院急诊就诊量减少有关。寒暑假入室、离室趋势与非假期时基本一致,峰谷无明显变化,原因是患儿与成人不同,无法明确表达自身不适,也无法估计自身承受能力,因此患儿一有不适症状或主诉家长立即陪同就诊,很少有拖延或因工作等延误。该结果与崔宏冰等[8]认为儿童急诊就诊时间段是下班后不一致,可能与统计范围有关,有待进一步验证。
3.2 对策
3.2.1 统筹管理床位 医院加强急诊科外部管理,设立床位协调中心,病区当天所有床位由中心统一调配,制定急诊优先制度,优先满足急诊重症患儿住院,有效缓解急诊拥挤情况。另外,有资料显示[9],急诊患者分流至专科病房走廊等临时区域不会增加不良事件发生率。本院专科病区的临时加床均由急诊科统一管理,夜间遇有急诊危重患儿,经急诊处理稳定后即可收入相应专科的临时性加床,较好地缓解了夜间急诊的拥挤状况。
3.2.2 层级管理结合APN 排班 按层级使用护理人才,实行四级质控模式即护士长-责任组长—带组组长-责任护士。责任组长经医院统一竞聘上岗,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护理质量的控制、改进,并负责协调工作。每班均设带组组长1名,实施在班督查、指导、掌握患儿病情动态,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及突发事件的应对和技术支持等;根据急诊科质量管理内容,由带组组长督查当班组员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追踪并记录。排班时,不同层级护士搭配,每班次人数相对固定,使责任组长或带组组长能及时有效处理护理工作中的疑难问题,护理质量由终末控制变为过程控制,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带组组长和责任护士均参与APN 排班。A 班(工作时间8∶00~18∶00)实行10h连续上班模式,中午20~30 min午餐时间;P 班(工作时间18∶00~1∶00)和N 班(工作时间1∶00~8∶00)实行7h工作制。该排班模式的实施,避免了护理人员在急诊患儿就诊高峰时间进行班次交接的弊端,减少了交班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增强了薄弱环节力量,保证了护理安全。
3.2.3 加强特定时间段的人员配置 针对24h入室流量高峰出现在10∶00~11∶00和14∶00~16∶00,且在8∶30~11∶00出现入室与离室重叠高峰,因此,白天仍然是小儿急诊最繁忙的时段,夜间流量高峰相对集中在19∶00~22∶00。为缓解这些时段压力,保证护理安全,本院在各个繁忙时段设立了10-6 班(工作时间10∶00~18∶00)、3-11班(工作时间15∶00~23∶00),制定相应的岗位职责,该班次只负责协助完成患儿的各项治疗及患儿转运。针对月流量高峰的暑假及12月份,尽量不安排人员休假、外出进修、学习等,保证充足的护理人力资源。
3.2.4 改善急诊科内部就诊流程 执行急诊、重症监护中心一体化管理,加强内部协调性,以解决危重病患儿入院难的问题。遇有急危重症患儿如暴发性心肌炎、重症脓毒症、重症手足口病等,开通绿色通道,经急诊救治处理后,内部协调床位直接入住ICU 行体外膜肺、血液净化等治疗,为患儿的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缩短了急诊滞留时间。除设立急诊专属收费、药房、检验科室外,在急诊增设医银一卡通自助服务,方便急诊患儿家属自助挂号、缴费,减少排队等候时间。流量高峰时段在预检处设立导医服务,加强对患儿家长的引导,改善人员的流动性及就诊的条理性。
[1]邵红玉,王晨.急诊拥挤程度评估及对策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3,12(7):633-635.
[2]Hoot NR,Aronsky D.Systematic review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causes,effects,and solutions[J].Ann Emerg Med,2008,52(2):126-136.
[3]李博涵.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对我国人口规模及结构的影响研究[J].知识经济,2014(2):20-21.
[4]徐腾达,徐军.急诊科拥挤度变化规律研究:昼夜节律和节假日效应[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0):1027-1031.
[5]王雷,周红,朱景芳.急诊危重度指数在儿科急诊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4):418-420.
[6]赵洁,王红萍,潘曙明,等.上海急诊医患分诊认知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7):763-767.
[7]章伟芳,汪天林,陈宏勋,等.我院门诊患者流量分析与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3):433-436.
[8]崔宏冰,姬悠然,张宝胜,等.某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患者流量和拥挤程度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18):13-15.
[9]张茂,叶立刚.加快急诊患者分流缓解急诊室拥挤[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4):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