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视野下大学生经典阅读的促进作用
2015-08-03张惠芳刘典型
张惠芳,刘典型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法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2.湖南警察学院信息技术系,湖南长沙 410138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阅读作为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对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分为经典阅读和网络阅读两种形式。经典阅读,早期指的是阅读典范的经书,后来发展为包括所有具有典范性和权威性、充满正能量的作品或著作,涉及文学、工学、理学、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经典阅读受到了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作为人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大学生,他们的经典阅读呈现出如下特点。
1)纸质阅读数量明显减少,以网络阅读为主;
2)阅读以消遣为主,具有“浅阅读”倾向;
3)查阅资料以网络渠道为主,过分相信网络和依赖网络[1]。
随着手机阅读、网络阅读等新型阅读方式的普及,由于内容良莠不齐,监管难度大,如何引领大学生利用网络为经典阅读服务,规避负面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 摒弃无用论,剖析文学的经典功用
现今社会,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很多人一切向钱看,万事都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对有钱赚的行业趋之若鹜;而薪水薄的行业却门庭冷落。对于文学,也有类似的态度。有的高校,除了中文专业,甚至不开设文学课程,认为阅读文学经典对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帮助都不大。大学生选择专业的时候也是这样,只想选择那些能快速带来较大经济利益的专业,虽然大学生毕业后的生活问题必须认真考虑,适当追逐经济利益无可厚非,但作为大学生不能过于“功利”而只追求经济利益,学校更不能只强调专业课程而忽略学生的文学修养。
人文素养非常重要。文学在一定意义上处于一切与文化相关社会组成部分的基础性地位,渗透到了一切文化样态和艺术形式中,文学不但是整个文化价值链的上游,更是本源。著名社会科学家冯天瑜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科学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制约,靠的就是人文精神。而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主要途径就是进修文学课程,虽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经济效益可能没有那些热门专业直接快捷,但却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影响人的一生。
大学生仅仅具备专业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人文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它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和原创力。人的一生主要有两件事要做:学做人和学做事。学做人更加重要,如果不会做人,即使掌握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未必能把事情做好。现在,大学生的素养并没有随着学历的增高而提高,社会上“有知识,无文化”、“高学历,低素养”的评价很多。大学阶段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意识,应该把为国家负责,为社会负责,为家庭负责实实在在地结合起来。巴金先生在《文学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如果专业技能是航船,那么文学则是指引航向的灯塔,没有灯塔的指引,再坚固再先进的航船也可能失去方向;如果专业技能是乐曲中的音符,那么文学则是乐曲的节奏,没有节奏的制约,再好的音符也不可能演奏出美妙动听的音乐[2]。
2 培养兴趣,拓宽经典阅读机会
网络环境下,教师对大学生文学经典的阅读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文学经典阅读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正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网络性”和“同步性”是“网络文学”的核心属性,“网络文学”专指在网络上产生的文字文学,与“印刷文学”相比,在生产模式上不是产生于作者在封闭环境下的独立完成,在传播模式上也不具有车轮带来的时延,在评价模式上更具有了及时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不再像“印刷文学”时期那样,读者很难与作者“共情”,再加上网络阅读的方便性,就导致了电子文学比纸质文学更高的阅读率。其实很多大学生也并不是偏爱俗气和低劣,只是偏爱了电子阅读这种形式,而电子文学大堂中又充斥着大量的俗气文章,在不自觉或不正确的引导中,很多大学生便偏离了经典阅读的轨道,教师应该发掘电子文学中的经典,特别是内容比较“现代”的那种,把链接、内容简介、评价模式等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引领他们开启经典阅读的航程。
培养学生对文学经典的兴趣,应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1)要明确文学经典讲授的目标,要立足于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感性认识和系统性的了解,学会欣赏文学与文化精品,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受力、想象力,养成较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2)确定文学经典讲授的内容。注重文史化并重,博与专结合。不可拘泥于作品,以免学习内容形成孤岛,要联系文学史和相关文化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3)注意文学经典的讲授方式,合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设备,丰富教学方式,力求生动活泼,让学生愿意听、喜欢听[3]。
3 更新阅读方式,利用网络阅读经典
虽然受网络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文学经典阅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网络与经典阅读之间并不是完全矛盾的。网络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工具,大学生应该以文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利用网络的优势,提升经典阅读的能力。
网络的优势是信息容量大,给经典阅读提供了方便,利用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足不出户,就可以饱览群书、通晓古今[4]。网络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内容鱼龙混杂、不方便作阅读笔记。网络上除了文学经典,还存在很多令人产生思维惰性、消极心理和其他有害心理健康的信息,且网络上的文学经典一般是通过原文扫描或打字录入,容易出现错误,甚至失真,造成误读和误解,失去了像纸质经典阅读那样的修身养性的功效。大学生进行网络阅读,普遍具有速成、浅显、功利的浅阅读倾向,不利于边阅读边思考,是一种浮躁心态的外在表现,除了阅读内容带来的消遣和快感外,几乎没有其他收获。
高校文学课堂,应以培养大学生经典阅读兴趣、引导大学生正确阅读经典、解答和纠正网络经典疑难和错误为已任。讲授和查阅的文学内容,应以中国知网、数字图书馆等权威网站为主,以权威纸质媒体为准加以校对,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方便、快捷而且全面的查阅资料。
全民阅读活动开展自2006年以来,已经有一段时间,活动的影响范围已经具有一定程度,在网络较发达的今天,大学生偏爱网络阅读已是不可逆转的现状,各高校有责任引导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经典阅读,以促进全民阅读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1]王淑玲.经典阅读对全民阅读的促进作用——以大学生阅读情况为例[J].出版广角,2015(8):112-114.
[2]倪万.全民阅读视野下的媒介使用与文学生活——以媒体从业人员为例[J].学术方阵,2015(6):82-86.
[3]邵燕君.网络时代:如何引渡文学传统[J].探索与争鸣,2015(8):113-116.
[4]杨会,魏巍.纸质文学与网络文学的互动融合趋势研究[J].新观察,2015: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