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杰

2015-08-02阎梦华

上海工运 2015年12期
关键词:陈杰影响力上海

文/阎梦华

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访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杰

文/阎梦华

访谈链接

2014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调研时对上海提出了“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全新要求。2015年,“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确定为市委1号调研课题。作为1号课题的总牵头部门之一,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承担了许多相关课题的具体贯彻研究工作。为此,本刊专门采访了市科委副主任陈杰,请他介绍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与举措。

记者: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到上升至市委1号课题,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有一个什么样的国际化背景?这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具体该如何理解?

陈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根据上海具体实际,做出的国家战略部署。顺应和把握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是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重要条件。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强了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如美国创新战略、欧盟地平线2020、日本第四期科技基本计划等。尤其是德国政府推出“工业4.0”战略,物联网、通信技术、大数据等技术都是工业4.0的基础。可以说,科技创新已成为各国兴衰的战略焦点。作为国家竞争力的代表,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在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如伦敦实施“创意伦敦”计划,出台《伦敦科学、知识与创新战略规划》等,推动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型。再如,东京发布第三期东京都产业科学技术振兴指南,关注大都市问题的科技支撑。因此,以贸易、航运、金融为特征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成为一种使命,也是一种责任。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应当包含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遵循国际经验,着力增强创新资源集聚力、创新成果影响力、创新环境吸引力、新兴产业引领力、区域创新辐射力这“五力”,体现为拥有或产生标志性的机构、企业、人物和成果;另一方面,立足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着力打造“四个结合点”,即国际与国内创新资源整合的结合点、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的结合点、自主创新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的结合点、科技创新与城市转型发展统筹的结合点。也就是说,上海要在全球知识体系、产业体系、创新创业体系、城市体系中扮演节点和枢纽角色,代表我国参与全球创新竞争合作,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记者:目前,上海距离这样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还存在哪些问题与不足?

陈杰:当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主要表现为缺乏标志性的成果、人物、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特别是缺乏本土创新型领军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企业创新管理能力亟待提升,在产学研合作模式中,国内大多数企业缺乏战略愿景和规划,并不具备创新目标提出的能力、创新资源配置的能力和创新活动组织的能力,不少企业则希望高校能提供“拿来就用”的“交钥匙”成果。创新能力是有根植性的,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可以短期提升,但技术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需要持之以恒、长期积累。

二是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破解。对科技创新的规律认识不深,将各类要素围绕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配置的惯性和喜好依然存在,创新价值和人员价值难以通过要素价格体现。例如,我们的研发规律是否等同于生产规律?财务预算是将目标不确定、过程不确定的科研活动参照目标过程均确定的工程性活动进行经费列支,人员管理是对科研人员参照机关单位或一般性人员进行管理和薪酬设计,但这些仅仅是生产管理、运营管理,它们并不能代替创新管理。同样,科技创新规律也不是经济规律、企业规则。

三是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完全建立。表现在:创新链上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高水平成果无法在企业顺畅转化,使得高校的研发趋于短期,走向急功近利。另外,我国高校和院所的科研经费中,来自企业的比例远高于美国,而这部分经费主要用于一般性技术开发,很难促进高水平原创性研究在高校中开展;工业面临房地产和资本运作的高回报冲击,实体经济从业者很容易动摇信念,放弃对研发的持续投入,而科技服务业由于高度依赖专业知识和从业经验,也需要潜心研究与实践的定力。眼下,各实体行业长期深耕、钻研技术诀窍的“工匠精神”对年轻人越来越不具有吸引力。

记者:在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您认为政府应如何着力构建完善创新治理体系?

陈杰:总的来讲,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立以知识创造、流通和应用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形成开放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加快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形成上海乃至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同时,政府应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用好市场机制和开放办法。

第一,转变传统思维与做法。即在创新治理上,解决好政府与市场定位问题,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在创新政策上,解决好政策有效性、协同性和可操作性问题,从点球式政策突破转向系统性政策设计。有这样一个很好的案例,全国首个区域性众创空间联盟——上海众创空间联盟成立,成为本市新型孵化器资源共享、交流合作、引进外省市和国外创新创业项目的平台,我们让“咖啡馆孵化器”纳入政府评估和扶持体系,引导了包括大学生、离职白领、连续创业者、海归等“创业新四军”在内的更多人加入科技创业大军。

第二,打造创新功能性平台。创新功能平台面向上海重大发展需求和面临突出问题,对于吸引全社会创新资源、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加快创新价值实现具有基础性功能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创新型企业和产业的成长提供“七通一平”的“开发熟地”,并通过引入功能性平台和机构开展间接招商引资。目前我们要着重建设着眼于建设世界一流研发机构、着眼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着眼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这三类功能性平台。

第三,采取创新导向的规划模式。我们可以围绕创新功能形成和创新活动需求,更多在空间的融合布局上做文章,可以调整预留发展空间,在若干重点区域打造特色功能区和发展载体。例如,在由区县主导的创新集群发展中,可以培育“创新热点”,发展“创新集群”,目前全市杨浦、浦东等四个创新热点达到既定效果,我们还在培育嘉定新能源汽车、微技术,闵行现代制药装备等创新集群。

第四,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创新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尤其需要宽松、平等、自由、包容、开放的文化氛围。这样,一方面,要努力减少或消除各种不必要的行政壁垒;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才制度。

猜你喜欢

陈杰影响力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陈杰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天才影响力
放风筝
纪实
黄艳:最深远的影响力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3.15消协三十年十大影响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