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庆市低碳交通发展概况及建议
2015-07-31梁喜赵寅
梁喜 赵寅
摘要:交通运输是我国节能减排三大重点领域之一,重庆市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列为首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根据对重庆市低碳交通建设现状调研,详细分析了重庆市交通特征和低碳交通建设成果。根据调研成果,从政策,市场,规划,科技四个方面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低碳交通 重庆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能源与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2009年12月中国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下降40%~45%[1],低碳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0年7月,重庆市成为全国首批低碳交通试点城市。2011年2月,重庆市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列为首批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并编制了《重庆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1~2013)》(以下简称《方案》),《方案》纳入了直接产生节能减排效果项目、低碳能力建设项目两类共12个试点项目,涉及重庆市公路运输、水路运输、城市客运、交通建设工程以及内河港口生产五大重点领域。经过两年的试点建设,重庆市基本上建成了比较完整的交通运输运输系统。本文以重庆市为例,调研重庆低碳交通项目发展情况,结合重庆市的交通现状以及交通特点,提出建设重庆低碳交通建设的新方向。
至试点项目推进至今,重庆市围绕试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了建设低碳交通城市工作的开展中,在建设低碳交通基础设施、推广应用低碳交通运输装备、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模式及操作方法、建设智能交通、提供低碳交通公众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碳排放管理体系等6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公路网络化建设情况。2013年全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312公里,省际通道增加至11个,全面实现“4小时重庆”。国省道改造全年完成121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284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49.2公里/百平方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0599公里,在路网结构中占8.6%。高等级公路比重的增加以及整个路网的不断完善,提高了路网行驶速度,缩减了行驶里程,降低了车辆单耗。
绿色公路建养新技术应用情况。截至2013年底,在全市国省道路面大修项目中累计实施完成沥青路面冷再生79公里;在重庆各区县“白改黑”和水泥砼路面大修中,采用多锤头破碎机破碎技术,实施水泥砼路面破碎再生125公里。在推广低碳铺路技术应用的同时,强化循环经济理念,降低了能源消耗,节约了自然资源。
航道及港口建设情况。2013年全市四级以上高等级航道达到1027公里,等级以上航道占航道总里程的49.1%,昼夜通航里程875公里,支流对干流的货运贡献率达到23%。随着国内最大的枢纽型内河港口—果园港开港运营,全年新增港口货物吞吐能力729万吨、集装箱通过能力50万标箱,全市港口货物通过能力达到1.56亿吨,港口泊位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100万吨级泊位的货物吞吐能力占比的达到43%,重庆的水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运营信息平台,围绕乘客及企业的需求,实现公共交通业务数据与运行信息的动态采集、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视频会议的互联、互通,加强城市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以及与其它交通方式的信息共享、交流及资源整合和调配,增强管理决策科学性、安全应急指挥能力和效率,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输服务效能,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与出行分担率,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与排放,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已建成监控指挥中心,实现的功能包括视频会议、站场视频监控联网、公交GIS地图展示等。
目前,我国低碳交通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低碳经济政策法律体系自然还不成熟。我国现在有关低碳交通政策体系以政策规范为主,专项法律不多且等级较低。而低碳交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低碳经济法律一体化,所以必须改变现在各部门各定各行规的现状,将法律政策体系标准化、规范化,建立完善的低碳交通的制度法规体系,实行带有强制性质的制度性节能减排。
“创新”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听到。尽管重庆市在低碳交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重庆市低碳交通建设仍需创新。优化低碳建设管理体系,寻找出更加迅速、高效、节约的管理方式。注重交通运输设施设备科研创新,创造出更加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CO2排放等交通运输工具。
4 结语
低碳交通运输体系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是实现低碳交通必经之路,也是实现城市建低碳建设必不可少的一步。重庆市通过不断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调整交通结构,强化绿交通、低碳交通建设,加强科研投入,推广新能源汽车等运输装备,落实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船型尺寸标准化,完善智能交通体系,推进交通清洁化发展,以促重庆市城市建设更加的低碳化、绿色化、低能化,把重庆市建设成中国城市低碳化建设的标杆。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R]. 北京: 交通运输部, 2011.
[2]王光荣. 城市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理论[J]. 前沿, 2011(13): 126-130.2011(13): 126-130.
[3]刘丽亚. 走低碳交通之路, 促城市可持续发展[J]. 综合运输, 2010(1): 29-32.
[4]马强. 走向“精明增长”: 从“小汽车城市”到“公共交通城市”[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218-221.
[5]陈秉钊. 城市, 紧凑而生态[J]. 城市规划学刊, 2008(3): 28.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为cstc2012jjA1066。负责人:梁喜。
作者简介:梁 喜(1978-),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赵 寅(1990-),男,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