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协同视角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管工融合”教学改革模式

2015-07-31张延林吴学雁张德鹏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5年1期
关键词:跨学科制造业协同

张延林,柯 青,吴学雁,张德鹏

(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基于知识协同视角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管工融合”教学改革模式

张延林,柯 青,吴学雁,张德鹏

(广东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先进制造业引发了管理类专业进行“管工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在分析知识协同与管工融合教学模式内涵的基础上,从知识协同视角提出管工融合的师生主体互动、知识模块整合、知识传授转移以及教学方式交互等多维度知识协同的教学体系,构建了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管工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和建设内容。

先进制造业;管工融合;知识协同;教学改革

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突破口[1],而发展先进制造业对现有管理类专业教学提出了改革的新要求,急需一批既具备一定工科背景知识,又熟悉现代企业管理流程的复合型人才,即“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2-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要将珠三角建成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研究如何更好地培养出能满足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管工融合教学模式,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

在现有研究强调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设计、教学效果评价、校企联合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基础上[2],本文进一步基于知识协同视角[4-5],提出从师资主体协同、知识模块整合、知识传授转移以及教学模式协同等管工融合教学改革的具体维度,针对面向先进制造业管理类专业,构建全方位知识协同的管工融合教学模式。

1 先进制造业对管工融合教学模式的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世界主要工业国积极推进从传统制造业向先进制造业的转变。先进制造业是广泛应用先进制造技术、采用先进制造模式、拥有先进市场网络组织的工业生产系统[6-7]。本质上,先进制造技术就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以及相关科学技术融合而成的综合性制造技术[8]。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仅是技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问题,而且也是一场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发展先进制造业所产生的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引发了现有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模式等改革。先进制造技术多学科融合的主要特征,对原有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需求,需要培养出具备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即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进一步,需要现有管理类专业教学模式转变为管工融合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拓宽原有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设置和增加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通过综合实训进行技术问题处理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提升跨学科知识融合、知识协同的综合能力,真正使管工融合的人才培养成为符合先进制造业所需的重要人才来源。

2 知识协同与管工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2.1 知识协同

知识协同(knowledge collaboration)是知识管理与协同管理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将恰当的知识在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恰当的人,在发挥整合效应基础上进行知识创新,从而形成有价值成果的过程[4-5]。知识协同包括知识转移和知识创造,其中,知识转移的协同效应体现在对知识的“共享”上,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协同;而知识创造的协同效应则体现在对新知识的“创造”上,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协同[9-10]。

作为知识管理的高级阶段,知识协同强调四大要素的协同,分别是知识主体(即知识活动的参与成员,知识主体组成“空间”的概念)、知识客体(即知识)、时间、环境(包括“软环境”如文化环境,以及“硬环境”如计算机环境等)[11]。总体上,知识协同是知识管理中的主体、客体、环境等达到的一种在时间、空间上有效协同的状态。

2.2 基于知识协同视角的管工融合教学模式内涵

从知识协同视角来看,管工融合是为了能使学生快速适应现代化企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通过工科、信息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方法、能力的互补与融合,培养并强化学生的跨学科复合知识的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重构能力、综合的新知识创造能力,其内涵具体如下:

(1) 具备扎实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基础。发展先进制造业需要具备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从知识协同视角看,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知识转移,即有针对性地拓宽原有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设置和增加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尤其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核心知识,将不同学科知识转移到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身上,进而为知识共享提供基础保障。

(2) 培养跨学科复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在具备扎实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基础上,培养学生跨学科复合知识的应用能力。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往往是从各不同专业等单一课程进行讲解和学习,容易忽略企业管理中现实问题的多面性,同时,也缺乏如何将不同学科进行复合的知识。而培养跨学科的知识复合能力,能够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学科进行思考,发挥跨学科知识的互补效应,例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落实到企业层面就是IT与业务匹配,即跨企业管理和信息技术两大学科的复合知识,促使IT战略与业务战略相整合,进而发挥IT战略价值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12-13]。

(3) 培养跨学科知识重构能力。在发挥跨学科知识复合能力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人才的跨学科知识重构能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不仅需要知识复合,还需要知识重构,即用某一学科知识对另一学科进行变革和优化,例如,业务流程再造(BPR),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管理流程进行根本性的重新思考并彻底改革。

(4) 培养综合的新知识创造能力。在发挥跨学科知识重构能力基础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的新知识创造能力,这是更高层次的知识协同。例如,3D打印是在精密技术、信息技术、模具制造、工业设计,以及产品制造等多学科综合知识基础上形成的新知识创造。

3 基于知识协同的管工融合教学模式

在珠三角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环境下,积极探索面向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管理人才需求,将管工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为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基本中心,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知识重组、创新和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先进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要求。根据管工融合教学模式的内涵,本文提出从知识协同的四要素构建管工融合的师生主体互动、知识模块整合、知识传授转移以及教学方式交互等多维度知识协同的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

图1 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管工融合教学模式

3.1 师生主体互动

从知识协同主体来看,管工融合教学模式需要在专业教师、实践人员、学生等主体维度形成师生主体互动,包括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和实践人员的互动,教师、实践人员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具体是:

(1) 教师之间的互动。教师是传授制造、信息技术、管理等不同学科知识的导师,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认知结构的教师之间的互动直接影响到管工融合的管理类专业教学,因此,不同专业背景、不同认知结构的教师进行跨界知识的交流、共享和整合,从知识协同主体、知识的来源上保障知识融合的协同创新。

(2) 专业教师与实践人员的互动。通过专业教师与实践人员的互动,形成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向型”师资队伍。一方面加强专业教师对企业实践的认知,通过教师对企业实践的参观、访谈、挂职蹲点等实践活动,提升教师对理论知识产生的丰富情境和具体应用;另一方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经理、工程师、管理人员参与教学环节,提升如何从实践中提炼问题、如何将理论知识进行实践转化的应用情境。通过加强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专业教师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知识共享,建立包括在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实践人员的“双向型”师资队伍。

(3) 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加强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知识协同往往是“双向”或“多向”的多维动态过程,教师与学生在管工融合的培养目标、认知态度和教学承诺上达成一致共识,不仅有利于知识转移和吸收应用,而且也有利于通过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促进跨学科知识的建构,从而形成师生互动教学和师生合作学习的良好互动。

(4) 学生之间的互动。积极发挥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补效应,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不同学生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存在差异,因此,可以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向其他学生转授教师讲授的专业知识,这样做不仅强化了转授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表达能力,而且还可以用学生自身的思维、认知、语言,更容易使得被转授方学生接受和理解,从而促进不同接受能力学生的协同。另一方面,管工融合并非消除专业差异,不同学生在专业知识上仍各有专攻,因此,可以组织跨专业学生的综合型实验项目,围绕综合的实验目标,让不同专业学生提出自身专业的观点和方法,通过交流和讨论,促进不同专业知识间学生的互动。

3.2 知识模块整合

知识模块整合是管工融合教学模式在客体上的协同,包括增设多学科知识模块、强化知识模块之间的系统整合,以及构建跨知识模块的重构与再造,具体是:

(1) 增设多学科知识模块。为了满足发展先进制造业的人才需要,尤其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多学科的复合知识,现有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有针对性地拓宽原有知识基础和教学内容,设置和增加不同专业方向的模块课程,从师资资源形成知识转移的协同过程,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知识。

(2) 强化知识模块之间的系统整合。现有管理类教学中已经形成不同专业模块的课程体系,但往往存在多且“杂”的现象,各知识模块还亟须深度融合,例如,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存在什么内在联系,如何耦合等,这不仅是现有复合类专业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发挥复合类专业优势的关键所在,进一步还是培养学生跨学科复合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内容。

(3) 构建跨知识模块的重构与再造。先进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不仅存在跨学科复合,还存在不同技术之间的重构与再造。例如,以计算机及其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引发了生产制造、企业管理等流程的重新设计和再造,社交媒体、大数据等从根本上改变了沟通、合作、消费和创造的方式,3D打印引发了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新的变革。教师作为跨学科知识复合、重构和创造的引导者,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需要突破自身专业知识限制,掌握其他学科的核心思想,善于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学科去分析同一问题,尝试跨学科知识的复合、重构和创造。

3.3 知识传授转移

这是知识协同在时间维度的体现,需要从知识自身结构、学生的认知规律上设计不同时段知识传授转移的顺序,主要包括知识转移与学生认知在时间上的匹配、知识模块转移在时间上的递进,以及知识、实训与实践等教学方式在时间上的协同,具体如下:

(1) 知识转移与学生认知在时间上的匹配。根据学生在不同时间阶段的认知能力和规律,进行相应的知识模块学习。一方面,随着年龄和阅历增加,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升。不同的制造技术,尤其是高、精、尖的制造技术,需要学生具备不同的认知能力,这些知识的转移需要和认知能力相匹配,过早开设会影响到学生对该知识模块的消化和吸收,就像小学生难以掌握高中生的知识一样;另一方面,具有丰富实践基础的管理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需要学生具备对企业生产运作、社会实践等认知基础,该知识转移也应和学生的实践认知相匹配。

(2) 知识转移在时间上的递进。由于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跨学科知识自身存在递进关系,例如,现有管理类教学中往往划分出通识性管理类课程、专业性技术开发类课程以及专用性技术应用类课程。其中,通识性管理类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市场营销、会计学等课程,这类课程侧重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讲授,而专业性技术开发类课程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这类课程偏重计算机程序设计,主要关注信息是如何提取和处理、系统是如何开发和构建等问题,专用性技术应用类课程主要包括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资源计划、数据挖掘、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课程,这类课程侧重系统的应用,关注系统是如何被采纳和使用、组织是如何被影响和改变。这些知识模块、课程之间存在从一般到具体、从通识到专业、从低到高的递进关系。

(3) 知识、实训与实践等教学方式在时间上的协同。知识模块在时间上还表现出课堂讲解、实验实训与社会实践的认知形成,课堂讲解侧重理论传授,实验实训侧重具体操作,社会实践侧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因此,知识传授转移还需妥善安排知识讲解、实验实训与社会实践在时间上的协调关系,对于复杂的可操作性知识模块,适于先课堂讲解再实验实训;而对于抽象的归纳性知识模块,适于先实验实训形成初步认识,再进行深入理论讲解。因此,知识、实训和实践应注重学生在时间上的协同,增强知识、实训与实践三位一体的整合效应。

3.4 教学方式交互

这是管工融合教学模式在环境维度的协同,针对传统教学中偏重教师讲授的理论模式,很多学者提倡引进建构主义的探究式实验教学、问题导向法(PBL),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的工程教育(CDIO)以及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等网络教学,我们建议应对这些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安排,发挥“教”和“学”方式交互、“学”和“做”方式交互,以及线上和线下方式交互,构成“主动学”的多维教学方式交互。

(1) “教”和“学”方式交互。“教”是指传统教师讲授的理论模式,是教师采取“推”方式将知识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学”是指现在强调构建主义、PBL、CDIO、MOOC等教学方式,是学生采取“拉”方式吸收知识的过程。在发挥“教”的引领作用下,充分强调学生的主动吸收和思考,进而“教”和“学”这2种方式形成互补,产生协同效应。

(2) “学”和“做”方式交互。“学”强调理论性学习,“做”强调具体动手的实训、实验及实践性学习。理论性学习指导具体的实践性学习活动,而实践性学习检验、激发新的理论性学习,这2种方式交互形成理论和实际相联系的协同效应。

(3) “线下”和“线上”方式交互。线下指实体性教学方式,而线上指计算机及其网络化教学方式,尤其是新兴的MOOC大大扩宽了实体性的学习方式和途径。线下的面对面式教学方式具备媒体的丰富性,而线上方式具备开发性,发挥面对面和网络化等不同媒体方式的沟通功能,形成线上和线下的多途径教学方式交互。

最后,尽管本文从知识协同视角将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管工融合的教学模式划分为师生主体互动、知识模块整合、知识传授转移,以及教学方式交互,但这4部分内容也存在彼此联系,也需要对主体、客体、时间和环境进行有效协同,从而充分发挥知识协同4要素的系统整合效应。

4 结束语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以知识协同为基础的管工融合教学模式探索,较好地提升了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管工融合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效果。对发挥师生主体互动、知识模块整合、知识传授的时间协同,以及多维教学方式交互,进一步促进工科、信息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知识、方法、能力的互补与融合,使学生的跨学科复合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重构能力、综合的新知识创造能力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References)

[1] 张德鹏,黄嘉涛,韩小花,等.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实验区研究:基于面对先进制造业的工科院校[J].教育教学论坛,2013 (46):181-182.

[2] 张德鹏,张凤华,黄嘉涛.工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创新教学体系探讨:基于“管工融合”视角[J].中国市场,2013 (33):142-144.

[3] 黄新茂.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提供人才支撑[J].教育发展研究,2004 (1):1-4.

[4] Mckelvey M,Alm H,Riccaboni M. Does Co-location Matter for Formal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in the Swedish Biotechnology:Pharmaceutical Sector?[J].Research Policy,2003,32(3):483-501

[5] Anklam P.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Collaboration Thread[J].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2,28(6):8-11

[6] 龚唯平,查伟伟,薛白.先进制造业的三维理论模型及其特征[J].学术研究,2008(6):74-79.

[7] 黄烨菁.何为“先进制造业”: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J].学术月刊,2010(7):87-93.

[8] 杨若凡,夏建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与职业技术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5(3):66-69.

[9] 柯青,李纲.企业知识协同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2008(10):1584-1588.

[10] 沈惠敏,柯青.知识管理技术与协同技术的融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36-139.

[11] 佟泽华.知识协同的内涵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1):11-15.

[12] 张延林,肖静华,谢康.信息系统与业务战略匹配研究述评[J].管理评论,2014,26(4):154-165.

[13] 张延林,冉佳森,肖静华,等.综合型IT与业务战略匹配的行动研究[J].管理学报,2013,10(11):1702-1709.

Teaching reform mode of fusion betwee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based 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perspective

Zhang Yanlin,Ke Qing,Wu Xueyan,Zhang Depeng

(School of Manage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520,China)

The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auses a teaching reform from management major to fusion betwee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 analysis of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and the fusion betwee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ystem teaching methods: agent coordin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knowledge module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 teaching in time,and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s collaboration. It has made up the contents of teaching mode reform and helped the students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ing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dustry;fusion betwee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knowledge collaboration;teaching reform

2014- 05- 27 修改日期:2014- 08- 14

广东工业大学高教研究基金项目“面向先进制造业的管工融合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2ZY26,2013Y05);广东工业大学博士基金项目(12ZS0121,13QNZD011)

张延林(1974—),男,河南洛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IT战略及管理.

E-mail:forestgdut@163.com

G642.0

A

1002-4956(2015)1- 0181- 04

猜你喜欢

跨学科制造业协同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