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比较

2015-07-31张斌

当代医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

张斌

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比较

张斌

目的 比较分析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50例,依照患者意愿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75),实验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腹手术治疗,对比2组之间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3.0±0.6)cm、手术时间(56±18)min、术后排气时间(1.0±0.2)d以及住院时间(4.3±1.5)d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68.5±6.5)mL显著小于对照组(114.2±8.6)mL(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显著低于对照组(30.6%)(P<0.05)。结论 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与开腹手术治疗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在临床医学中值得推广。

腹腔镜;粘连性肠梗阻;开腹手术;手术时间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腹腔内肠粘连,导致肠内物无法顺利运行,是肠梗阻常见的疾病类型,绝大多数属于小肠梗阻,人群病发率为40%[1],其中绝大多数有过腹部手术史,病发原因主要是腹腔炎症、出血等,临床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等,保守治疗效果较差,常采取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开腹手术治疗对患者有较大损害[2]。本研究在2010年采用腹腔镜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回顾150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广西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患者150例,所有患者均为重要器官的功能性衰退现象,腹部手术小于3次,依照患者的意愿,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n=75),实验组患者男39例,女36例,平均年龄(52.23±12.76)岁;对照组患者男41例,女34例,平均年龄(51.62±13.36)岁。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和黏连性程度等级等情况见表1,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以及发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患者手术前临床资料

1.2 方法 所有患者手术均采取全麻醉,采取常规消毒和铺巾。实验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手术,患者取仰卧位,切口距离患者原手术切口至少5cm处,置入套管针,建立气腹,腹压为10~15mmHg(气体为二氧化碳),若是入镜孔之前发现患者周围存在粘结,采用食指钝性分离,营造良好的视野操作空间,接着再行第2和3个穿刺孔,避免钳夹张力过大,以免出现肠穿孔,若是患者的腹壁和肠管难以分离,需要在保证肠管完整性分离。手术中操作范围比较大的情况下,易引发大量渗液,因此在手术时注意放置引流管。在手术中发现出现黏连性比较严重的患者,果断采取开腹手术治疗,手术结束后采取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注入透明质酸钠结束手术。

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腹手术治疗,避免原手术切口,采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常规分离望谟、肠壁与腹壁粘连以及肠间粘连,手术结束后采取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并注入透明质酸钠结束手术。

1.3 观察指标[3]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导尿管拔出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患者有1例出现转开腹手术治疗的病例,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手术临床资料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实验组患者的切口长度(3.0±0.6)cm、手术时间(56±18)min、术后排气时间(1.0±0.2)d以及住院时间(4.3±1.5)d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68.5±6.5)mL显著小于对照组(114.2±8.6)mL(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显著低于对照组(30.6%)(P<0.05)。

表2 2组患者手术临床资料比较±s)

表2 2组患者手术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例数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min)术后排气时间(d)导尿管拔出时间(d)下床活动时间(h)住院时间(d)术中出血量(mL)并发症[n(%)]对照组7520.6±5.385±232.6±0.96.15±2.2381.63±38.269.6±3.2114.2±8.623(30.6)实验组753.0±0.656±181.0±0.23.18±2.269.85±5.624.3±1.5 68.5±6.53(4.0) t值5.7314.1253.5372.564.5634.5635.7315.731 P值0.0010.0240.0030.0370.0140.0140.0010.001

3 讨论

粘连性肠梗阻多见于腹腔内手术、创伤以及异物等引发,临床多表现为单纯性肠梗阻[4],常采用影像学辅助检查,采用的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目前,常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腹腔镜治疗和开腹手术治疗[5]。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进步,腔镜手术在临床应用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具有视野清晰以及放大的优点,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术后遗留气体少,能够极大地降低肠管和腹壁间粘连的机会[6]。

本研究中,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有1例出现转开腹手术治疗的病例,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均存在显著差异,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效果显著优越于开腹手术治疗(P<0.05)。在手术中需要强调的是分离粘膜时一定要轻柔,术后腹腔彻底冲洗。

腹腔镜手术治疗有很大优点,视野大,对患者组织刺激小[7],腹腔镜的视野上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触觉上也有一定差异,因此设立观察孔时需要尽量避免黏连部位[8]。

综上所述,针对粘连性肠梗阻疾病,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显著优于开腹治疗,但是腹腔镜手术治疗受到视野以及医生触感的限制,针对黏连性比较严重的患者,还需要即刻采取开腹手术治疗。

[1] 顾爱东,郭克逊,周斌,等.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8,13(1):35-37.

[2] 汪学伦,丁俊涛,方荣新,等.开腹手术、高频电刀与超声刀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疗效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1, 5(5):395-398.

[3] 华社发.腹腔镜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3):97.

[4] 彭磊.腹腔镜较开腹手术在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优越性[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3):47-48.

[5] 易磊磊,冉进宝.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用于粘连性肠梗阻治疗的疗效比较[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3(7):79.

[6] 李明伟.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2,8(5):162-163.

[7] 刘凯.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对比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3,12(16):36-37.

[8] 李建伟,涂建成.腹腔镜治疗粘连性肠梗阻57例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13):81.

[摘 要] 目的 探讨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104例(120眼)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对照组(52例,59眼)和试验组(52例,61眼)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翼状胬肉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手术对翼状胬肉进行治疗。术后6个月对2组患者进行回访,统计2组的治愈率以及复发率。结果 对照组治愈率为82.69%,复发率为17.31%,试验组治愈率为96.15%,复发率为3.85%,2组治愈率及复发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采用带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瓣移植方法,能够显著降低复发率,提高临床疗效,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翼状胬肉;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移植

10.3969/j.issn.1009-4393.2015.5.069

广西 541001 广西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一科 (张斌)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
自体血联合热凝切口运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的临床观察
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比较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等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角膜干细胞移植与单纯切除治疗翼状胬肉临床效果对照
翼状胬肉手术探讨
翼状胬肉患者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宣教
三种不同术式切除翼状胬肉的临床对比观察
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联合切除术治疗翼状胬肉22例临床观察
联合手术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26例临床观察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对角膜屈光状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