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
2015-07-31吴思宇吴丹
吴思宇 吴丹
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
吴思宇 吴丹
目的 探讨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9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对同时期的21例下腰椎不稳患者进行保守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1%,对照组为71.5%,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下腰椎不稳症
腰椎不稳是导致顽固性下腰痛的常见原因,对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常见疾病有峡部不连导致的腰椎真性滑脱,腰椎退变性滑脱,严重腰椎管狭窄需广泛减压术后不稳的,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伴椎间隙变窄等[2],治疗一般首先选择非手术疗法,如果非手术疗法不能奏效,则应考虑手术治疗,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在解除神经压迫及治疗不稳定椎体复位的同时,后路椎弓根系统提供三维矫正和坚强的内固定,恢复脊柱的正常排列,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的活动节段,提高植骨融合率[3];同时椎间植骨融合,达到脊柱前柱和中柱的稳定作用,不但能解除腰椎屈伸方向的不稳也能同时解除因屈伸方向不稳而产生的侧向不稳和旋转不稳,有效地纠正和预防了脊柱畸形的发生,改善腰痛症状,提高预后[4]。本研究对59例下腰椎不稳症的确诊患者进行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人民医院于2011年5月~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进行手术治疗的59例患者作为实验组,21例进行保守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中男33例,女26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49.3±6.4)岁;对照组中男14例,女7例;年龄34~72岁,平均年龄(50.6±5.2)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包括:(1)鼓励患者进行腰背部伸肌的功能锻炼;(2)禁止腰椎过重负荷;(3)保证卧床休息,进行腰围保护、制动。实验组患者采用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手术方法:所有患者采用后路开放手术治疗,取卧位,进行全身麻醉,于腰椎后正中切口,逐层进入暴露患椎节段后植入椎弓根螺钉,连接纵连杆,适度撑开椎间固定,切除相应节段的椎板并扩大,探查椎管和椎间神经,切开纤维环,清除髓核,扩大椎间隙,清除终板至骨质渗血,进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后用钉棒加压,使脊柱恢复正常的序列,根据椎板以及棘突的切除情况考虑是否安装横连杆,放置引流管后闭合伤口,术后积极预防感染,术后2周拆线,卧床1~2个月后可通过腰围保护下床行走站立。对所有患者进行5~24个月的随访
1.3 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通过JOA评分法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判,治疗后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正常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其中,治愈:改善率>75%;显效:改善率50%~75%;好转:改善率25%~49%;无效:改善率<25%或术后评分下降者。手术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
骨性融合评价标准:根据X片显示植骨块与椎体界面有骨小梁通过且未出现透明线,动态X片显示水平以为<3.5 mm,角度<20°,融合节段响铃的棘突间运动<1 mm。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治疗后的总有效为88.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经过5~24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患者椎体间植骨均融合较好,未出现断钉、螺钉松动等情况,无症状加重和继发脊柱畸形发生。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n(%)]
3 讨论
下腰椎不稳是顽固性腰痛的常见原因,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造成严重影响。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主要目的是重建腰椎的稳定性,但椎间盘、韧带、肌肉等均对脊柱的稳定性产生影响,而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是重建腰椎稳定性的常用手段,其中后路开放式植骨融合是常用的有效方法,后路手术可以同时解除对神经的压迫并进行的后路椎弓根系统的手术,但仅采用钉棒系统对失稳的脊柱进行内固定,只是暂时性获得稳定,而在长时间后,内固定可能会出现断裂、松动等情况,导致再次失稳[5]。植骨能够使自身的骨性融合,达到生物学意义上的稳定,在解除腰椎屈伸方向不稳的同时也能够解除屈伸方向不稳导致的旋转不稳和侧向不稳,因此,脊柱的椎体间植骨融合的稳定性最大[6]。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患者,能解除神经压迫,使不稳定椎体复位,后路椎弓根系统能提供坚强的内固定进行三维矫正,使脊柱恢复正常排列,同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脊柱的活动节段,提高植骨的融合率[7]。并且椎间植骨融合稳定脊柱前柱和中柱并能解除腰椎屈伸方向的不稳和屈伸方向不稳造成的侧向不稳和旋转不稳,有效地纠正畸形部位并预防其他脊柱节段畸形的发生,改善腰痛症状,使患者能够早期下床活动,提高预后。在手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制备植骨床是手术的关键步骤,刮除软骨终板能够暴露软骨下骨,以促进植骨融合,但过多刮除容易造成植骨块塌陷,而在植骨时填充椎间隙的前2/3即可;(2)术后需要早期的康复锻炼,在拔除引流管后可采用双腿交替抬高的方式恢复运动功能,以防止神经根粘连,并且在术后可进行适当腰背肌的功能训练,促进腰背肌恢复,增强下腰椎的稳定性。此外还可以对患者的病变处进行侧隐窝探查减压、椎管减压、松解神经根瘢痕、清理椎体后缘骨赘等治疗[8]。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未出现疗效评价较差的患者,并且手术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8.1%)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脊柱钉棒系统内固定术联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康复治疗所需要的支出,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1] 秦汉兴,何克云,唐建东.退变性腰椎不稳的诊治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3):235-237.
[2] 卢政好,李平元,苏晓桃,等.USS 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3):260-263.
[3] 陈振中,陈小勇,郑凡,等.两种植骨方法在腰椎不稳椎体间融合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0):1657-1659.
[4] 胡伟,廖中亚,袁建华,等.单枚融合器椎间斜放植骨钉棒内固定治疗下腰椎不稳[J].解剖与临床,2010(5):362-364.
[5] 王亮,冯国新,朱冬承,等.单侧钉棒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复发的临床观察[J].颈腰痛杂志,2013,8(3):263-264.
[6] 宋建宽,冯正国,桑飞,等.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椎体间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J].当代医学,2009,15(33):72-73.
[7] 李刚,舒敏锐,袁晓军,等.下腰椎不稳症的骨科治疗探讨[J].当代医学,2014,10(28):13-14.
[8] 张克强,姜文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J].哈尔滨医药,2012,32(4):258-259.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7.051
江西 336200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人民医院骨科 (吴思宇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