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干预对糖尿病(DM)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5-07-31王颖
王颖
认知行为干预对糖尿病(DM)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王颖
目的 对认知行为干预对糖尿病(DM)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66例,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83),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降糖,实验组除采用常规治疗外,针对性对药物依赖性恐惧的错误认识进行干预治疗,观察认知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治疗依从性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完全依从率(60.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完全依从率(14.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血糖,稳定血糖浓度,具有较好的疗效。
认知行为;干预;糖尿病;依从性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生率逐年增加,糖尿病为慢性疾病,需要经过长期的治疗。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遵守医生的叮嘱与糖尿病治疗效果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1]。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受到疾病的困扰,易引起情绪的懒惰和一系列负面情绪,影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的依从性,以至于患者不配合医生的治疗,使治疗难以进行[2]。本研究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进行认知行为干预,针对性地改变其对药物依赖性恐惧的错误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深圳光明新区人民医院就诊的166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n=83)。对照组中,女42例,男41例,年龄
34~60岁,平均年龄(57.2±13.4)岁,病程1~17年,平均病程(12.3±3.3)年;实验组中,女43例,男40例,年龄33~60岁,平均年龄(56.6±14.1)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9.3±2.1)年。在治疗前对2组患者进行身体全面检查,患者的年龄组成、文化背景、病程、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方法对血糖浓度进行降低。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改变其对药物依赖性恐惧的错误认识,要使临床上的药师、医师与患者和患者家属进行全面的沟通,普及预防糖尿病的知识,使患者改变饮食习惯,如限制食盐、高糖食物、高脂等的摄入;临床药师和医师要时常检测患者的血糖变化,时刻要对患者的用药加以指导,糖尿病患者使用格列吡嗪(山东淄博新达制药有限公司,H 20023565)5 mg/次,3次/d,以及二甲双胍治疗(齐鲁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 37020561)250 mg/次,3次/d,进行治疗,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可及时与临床药师和医师沟通,尽快地得到解决;此外医师和药师要对用药的患者进行随访,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掌握用药的情况,如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改变药物的使用方案,使病情尽快地恢复;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疏通,可清除患者对糖尿病的恐惧和错误的认识,最大程度地消除患者的负面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让患者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病情。
1.3 观察指标 本研究患者可使用依从性调查表进行调查,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定期复查、足部护理及自我护理等方面的依从情况。评分标准:完全依从为>32分,部分依从为16~32分,不依从为<16分。专人负责讲解指导、发放、回收,问卷回收率100%,血糖的测定:2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空腹血糖浓度、餐后2 h血糖浓度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2组正态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在不同治疗后的依从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完全依从率(60.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完全依从率(14.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在不同治疗后的依从情况比较[n(%)]
2.2 2组患者经治疗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比较 2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实验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经治疗后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比较(x±s)
3 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生呈增长趋势。糖尿病是具有遗传性、慢性终身的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及遗传都会引起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不配合药师和医师的治疗,结果会很严重,导致一系列的并发症,加重患者的痛苦,使患者家庭经济负担加重[3-4]。
本研究针对以往患者对糖尿病的治疗依从性较差、不配合疾病的治疗的特点,对糖尿病进行认知行为的干预,为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针对性地改变其对药物依赖性恐惧的错误认识,具体方法:(1)临床药师和医师要对患者的用药加以指导,时常对其进行调查,根据药物效果改变用药方案,使病情得到较快的恢复;(2)对患者进行安慰和心理疏通,在一定程度上可消除患者的恐惧、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可稳定患者的情绪[5];(3)对患者在生活上加以指导,指导患者改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6]。避免患者选用一些不合理的药品,加强用药的依从性,避免患者进入饮食、运动及生活习惯的误区,使患者更能配合药师和医师的临床治疗,对糖尿病的治疗具有较强的依从性,使患者的病情得到很大缓解[7-8]。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治疗加认知行为干预的实验组完全依从率(60.24%)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完全依从率(1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干预应用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患者的血糖,稳定血糖浓度,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使用。
[1] 刘银芳,崔静.认知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1-42.
[2] 王芹,丁萍,陈丽,等.认知行为干预对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4,35(15):3371.
[3] 周晓艳,周云辉.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干预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5):84-86.
[4] 张晖,林国芳.认知干预行为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06.
[5] 马玉凤,郭田秀,于翠凤.认知行为疗法用于2型糖尿病伴有抑郁症状患者的效果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125.
[6] 杨淑梅,王秀云.认知行为心理治疗降低消化性溃疡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364.
[7] 荣志宏.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32,135.
[8] 晏启明,李建.认知治疗改善痛风患者遵医行为的效果分析[J].华西医学,2012,27(8):1134-1136.
10.3969/j.issn.1009-4393.2015.14.042
广东 518016 深圳光明新区人民医院(王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