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十怪加一怪

2015-07-30韩小蕙

鸭绿江 2015年8期
关键词:英国人英国

韩小蕙

尽管由于地理位置、发展道路、文化渊源、宗教信仰、民族性格、生活习惯等等的不同,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话说回来,人类的基本生活习性总应该有一些普世性的共同原则。所以,我对英国的某些事情总有摆脱不了的奇怪的感觉,兹选其中之佼佼者,记录如下:

1,墓地设在居民区中

无论是首都伦敦那样的大城市,还是在卡迪夫、布里斯托、雷丁、巴斯等等中小城市,你走在大街上、小巷旁,经常迎面撞上某个教堂周围环绕着大大小小的墓地,里面不规则地放置着石棺。有的石棺半埋在地下,头上竖着一块石碑,周围是森森的青草;也有很多石棺就像架上雕塑,是整体悬架在地面上的,因此即使在汽车里,你也经常抬眼就看见它们,躲都躲不开!记得过去读外国文学著作,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中,常有鬼魂在坟墓里作祟的故事,墓地一般都被描写得阴森恐怖,有猫头鹰的哓叫,有小妖精跳舞,还有吃人的恶魔等等。可是现实中的英国人,却对身边的墓地如此不在意,夸张点说,你简直可以说他们是伴着坟墓在睡觉——这在中国绝对是不可以的。中国的墓地从来都是远远避开活人的生活区域,为了逝者的安宁,更为了生者的心安。

2,草地不怕踩踏据我所知

很多中国留学生并不喜欢英国,嫌她太过沉闷忧郁,毕业后都急不可待地尽早回中国。可是,他们说起英国的优点,第一留恋的就是草地。英国的草地实在是太漂亮了,满大地、满丘陵(英国为海拔比较平均的国家,大部分国土为丘陵)、满城市、满街道、满家门口,都是像翡翠一样的“绿地毯”,毛茸茸地铺展在人们眼前,养眼,养心,藻雪精神。

起初,源于在中国养成的良好习惯,我从不踩踏一根绿草,唯恐把它们踩疼,伤了它们的心。可我后来惊奇地看到,哪儿都有英国人在草地上坐、卧、躺、跳、走路、打球、追逐、聚餐,就差没把汽车开上去了!女儿告诉我,英国的草地就是供人休憩的,英人的一大享受就是躺在草地上晒太阳,大中小学校的很多课堂也经常搬到草地上去授课,这也许源于英国的阳光太珍贵了。然而女儿也没弄明白:为什么英国的草地不怕踩?

3,英国人乱穿衣

中国有句俗话“二八月乱穿衣”,其实这句话放在英伦三岛更合适。不论春、夏、秋,甚至冬天,也不论男、女、老、少,只要在街上走,你就看吧:有穿吊带背心的、T恤衫的、毛衣的、西服的、夹克的、风衣的、呢子大衣的、棉袄的乃至羽绒服的……五花八门,各行其是,真正是“自由化”的西洋一景,就好像人们的基本温度感被看不见的魔法在随心所欲地戏弄似的。

最夸张的是,去年天气已初冬,气温已经直降到六七度,我在屋子里越坐越冷,就到外面打个太极。一出门,愣是看见一个四十多岁母亲,身后跟着三个男孩女孩,都只穿着一件薄薄的短袖T恤,跑前跑后的,寒风中竟也看不出他们瑟缩的样子。真是给了我当头一棒,以为自己的感觉出了毛病。赶紧扭头四望,分明又看到其他英国人也是棉袄毛衣的,真是邪了门!

实则,英国的气温也确是鬼鬼怪怪的:说的是夏天,你在太阳底下正被晒得冒油,可是一片云彩飞来遮蔽了阳光,你马上就会被冷风吹得直打哆嗦,云起云飞之间就差上了一个季节。还有,每天和每天的气温也相差甚远,有时候你看着太阳明媚,也许就非常冷;有时候浓云蔽日的兼有四五级大风,把树叶吹得一片“嗷嗷”吼叫,可也许又非常热。一次次地吃亏,终于练就了我的经验:出门之前,你千万不要看英国人穿什么,只能自己站在门外先试试。而且,不论大太阳怎么金光灿烂,你一定要像随手带着雨伞一样,拎着一件外套或一个足够厚实的大披肩。

4,英国的窗户都无纱窗

英国居民的住房基本上都是两三层的哥特式小洋楼,有的独栋,有的联排,有的装饰着精美的洛可可纹饰和雕塑,所有的门前屋后都带花园,植着鲜花绿草。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房子不够住了,土地不能再浪费了,英国也盖了不少公寓楼。除了伦敦等超大型城市,这些公寓楼都只有三四层,屋顶做成哥特式的斜坡顶,颇得老洋楼的神韵。我觉得是“私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缘故,英国人特别爱护房子,无论是百年老屋还是几十年的新房子,均保存和维护得很好,致使所有建筑物都显得典雅和华贵,并不陈旧,一副副仪态万方的样子。里面的布局也不错,客厅、餐厅、厨房、卫生间、卧室、储物间……应有尽有,一样也不少,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住着确实很舒服。

但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所有窗户皆不装纱窗,也就是说,推开玻璃窗,就一挡无余啦,若来个“飞毛腿”或“歼—20”什么的,特别方便。如此,苍蝇、蚊子、瓢虫、大小蜘蛛……无论四季,都经常性地不请自来,随便放一个身段,就进来暖和暖和或者凉快凉快了。我这人是最见不得苍蝇的,有时正在电脑前写作,忽然就听见“轰炸机”来了,“嗡!!!……嗡!!!……”吵得人心烦意乱,只好起身往外轰,它们倒也不在乎,反正窗户大敞,怎么进来的再怎么出去就是了。不肯出去的就是找死,英国的苍蝇特别傻,拿块抹布就能抽死,有时用脚也能踩死。还好,幸亏英国没有咱们中国那种咬人的蚊子(该国蚊子的餐点都不是人肉,而是植物的汁液,这也很奇怪不是?),不然,英国又没有蚊帐这种神器,非把你吃得浑身大包小包不可!

反正,我怎么也不能理解:即使英国人对待动物和昆虫再厚道,也不能不分善恶,让传播疾病的害虫过得如此逍遥、如此安逸、如此幸福指数高高吧?

5,英国的水龙头各行其是

前两次我去英国,住的都是洋楼,其无论厨房还是卫生间,水龙头都是鸳鸯两个,虽然形影不离,却是冷热水分开,没有混水阀。而且,凉水特凉,扎手;热水特热,烫人,用起来还得两边一起拧,别提有多别扭了。想来,大概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传统太古老了?

可是,现在都已到了网络统治一切的大数据时代,再古老的传统也必须更新了,不然就只能墨守,白白辜负了现代科技的滋润,还会被人当作“乡下人”一样地笑话。

直到去年住进了公寓楼,我才对英国人的保守精神稍稍放了点儿心:新公寓的水龙头已然悄悄更换成带混水阀的了,说明英国人到底明白了,再骄傲、再自尊、再想维护昔日大英帝国的荣光,也必须先跟上时代发展的浩荡潮流。否则,自己各方面不方便不说,还得落个“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下场,何必哈?

6,英国人可以不吃蔬菜

去英国超市,最闹心的就是买蔬菜。对于咱们这个一天也离不了绿叶菜的民族来说,英国的蔬菜种类,就像中国现在的北方一样,也不能说算少了:洋葱、茄子、黄瓜、番茄、紫萝卜、白萝卜、胡萝卜、大豆角、小豆角、红的绿的黄的柿子椒、白的绿的菜花、白的紫的卷心菜、芹菜、油菜、白菜、生菜,加上土豆和豆芽(如果把它们也算作蔬菜的话);还有一些咱们中国人不认可的西洋菜,比如长得像野草似的、浑身满是绿刺的菜,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听说英国人洗洗就生嚼……

我所说的闹心,是英国蔬菜贵得惊心动魄!比如(全都换算成人民币):1棵油菜4元(注意,我说的是1棵而不是1斤),1棵两个拳头大的白菜12元,1个柿子椒8元,1斤豆芽菜7元,1斤豆角12元,等等。这还是按照今天1:10的汇率计算,10年前的汇率是1:16,那1斤豆芽就是12元,当时咱们中国人的工资才是多少钱呀,你说,这不是割肉吗?或者干脆叫抢钱吧!

并且,英国蔬菜也真不好吃。比如卷心菜可不是咱们天朝的圆白菜,其根粗叶厚,怎么炒也炒不烂;芹菜也粗壮如树枝,得先用水焯5分钟以上,再爆炒,才能吃到熟的。

因此,在所有中国人眼里,英国简直没什么可吃的——大街上除了比萨饼、汉堡包、三明治,就是美国炸鸡和土耳其烤肉,照今天的健康膳食观点,都是帮助人猛长脂肪和形成“三高”的垃圾食品。英国的“国菜”也不过就是“炸鱼排+炸薯条+番茄酱”,再加上一罐冰凉的饮料,这不是让咱们中国人哭晕在厕所吗?可是,英国人自己非常满足,他们只要有了牛排,再加上半个烤番茄、几块烤土豆和几粒豌豆,就觉得非常美味了,天天这么吃,也不长口疮也不烂嘴角,真是神了!

7,英国商店5点就关门

我说不好英国的商店们想不想赚钱?除了大型超市,它们一般上午9点或者10点才开门,傍晚5点或5点半就关门,这还不是节假日。节日当然是从不开门的,星期六是下午4点就关门,星期日基本不营业。

那就是一个星期日,我在小城贝星斯道克的迪斯尼儿童用品商店前发呆:大礼拜天的,儿童都不上幼儿园和小学,跟着父母在街上闲逛,可是它居然闭门不营业,这在中国是多么不可思议?就连华人也染上了这种“传染病”,全雷丁市唯一的华人超市,周一到周五的营业时间是上午10点到下午6点,可倒真是标准的8小时工作制。

圣诞节前夜,伦敦人和英国外地人为了看烟火,几十万人挤在泰晤士河两岸,冒着严寒等10个小时,最后看上15分钟,然后心满意足回家。我以为他们在节日里(英国圣诞节放三天假)也像咱们中国人一样满大街找吃找喝找商店地乐呵呢,谁想第二天正式过节,包括伦敦在内,全英各大中小城市、乡村的各大中小商店,基本没有开门的。大中小街道上,除了不得不出来遛狗者,基本上空无一人!我就纳了闷了:难道他们也不走亲戚?至少也得回家看看老人吧?据说,这是英国人的文化传统,节假日不是上街日,而是糗在家里日。这个“糗”(qiu,三声)字长得不太好看,但意思倒不丑,用中国北方方言解,形容的是面条放时久了,变成了块状或糊状。此刻拿来“形状”一下全心全意待在家里不出门的英国人,倒真是够严丝合缝的。

不过,前面说过,现在世界潮流滚滚滔滔,都到了一切已神奇改变的大数据时代了,英国有些不再安于现状的人,也非常想改变一下他们古老的文化传统了。特别是看到咱们中国人白天有各种公园、商场娱乐与购物,晚上还有各种食品一条街激情吃喝;外加各大中小商家还嫌节日太少,一而再、再而三地疯狂制造出各种节日以刺激消费,他们艳羡不已,恨不得英国也赶快来一场东风西渐的全面改革。对此,我全面理解,贪图享乐本是人类的劣根性,何况已经“素”了几百年的英国人?

8,英国没有卡拉OK

大家都下班那么早,那么,晚上既没有商店可逛,也没有大排档可吃的英国人,都糗在家里干什么呢?不知道。也没见他们有什么娱乐活动,因为英国没有卡拉OK厅,也没见过舞厅,更没见过洗脚屋、桑拿房什么的。我只见过很少的健身房和台球厅,再有就是各种类型的酒吧。

对伦敦那种大都市来说,话剧和音乐歌舞剧是很惬意的享受,演出票很紧张,要提前几个月甚或一年前就预订。而中小城市就只有酒吧、赌场可以消遣了。以咱们中国人的一般理解,以为资本主义的英国遍地都是赌场和妓院,满街都是凶杀、暴力、吸毒和穿着暴露的不良性诱惑,人们时时生活在危险之中……其实真不是,反正我到英国共三次差不多生活了一年时间,一次也没看见。当然,你可以说我是一叶障目,毕竟我非英人,也无在英国生活了半辈子的经验。

我也不是有意美化英国。相反,在这里,我要愤怒声讨大英帝国故意腐蚀我中国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以伦敦为例,听说仅仅十年前,唐人街上还只有小小的几间赌屋,里面仅有一些老虎机之类的简陋设备;但现在,唐人街没扩大,赌场却增加了五六家,而且一到晚上就灯红酒绿,热闹至极。把它们养肥了的,大都是东方人,以中国下层劳工为基本群众。其中有不少福建农民,通过各种途径千辛万苦到了英国,从餐馆刷盘子干起,逐渐干到二厨、大厨,却把大部分呕心沥血挣的钱交给了赌场,真让人恨其昏聩,怎么那么不争气啊!

9,英国警车整天哇哇叫

我最不喜欢英国的,就是大白天的,光天化日之下,警车老是没事“哇哇”大叫,吵得全城不安,以为出了什么恐怖事件。其实英国是犯罪率很低的国家,连小偷都很少,抢劫等暴力犯罪就更少。

以前我看到女儿的包老是敞开式,里面钱包、信用卡什么的就那么随随便便地丢着,总忍不住提醒她,或者帮她把拉锁拉上。她就不耐烦,故意说:“英国没有坏人。你就是把钱包落在哪儿了,人家拾到了也会还给你。”我当然不信“英国没有坏人”,不过我承认,英国的坏人真的有点少,晚上出门是无须害怕的。

既然如此,你这警车就别叫了,这不是严重扰民吗,将来也真的难免演一出“狼来了”!再说,英国是一个特别强调不能打扰别人的国度,怎么唯独这警车大煞风景?叫我看,这是英国警方的不正之风,有一次我就看见一男一女两个年轻警察,拉着警笛满大街兜风,两人满面轻松,又说又笑,当然名义上还是在“巡逻”。看来,全世界的警界都有共同的软肋——英警虽不能像美国同行那样佩着枪,想什么时候射击就什么时候掏出来,可是他们的“哇哇”乱叫也同样是“耍大牌”的社会公害。我就奇了怪了:一点儿不能容忍社会车辆和私家车随便鸣笛的英国人,怎么就能对警车的“哇哇”听之任之呢?

10,英国城市里有古树

让我羡慕不已的是,英国哪个城市里都有古树和大树。不是一般的大,而是至少有七八百年、上千年的树龄。我见过的大树有枫树、榉树、栎树、松树、柏树、槐树、梧桐树,还有叫不上名字的许多树。最大的直径有两米多,要三四个成人绷直双臂相衔,才能环绕起来。而且,这些古老的爷爷树、太爷树、祖宗树,株株都长得绿叶蓊郁,像儿树、孙树一样闪现着逼人的青春靓丽。这样粗硕的大树,在我天朝大地上基本见不到了,老人皆众口一词,说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都烧了”。唉嗨,荒唐年代荒唐事,真让歪果仁不明觉厉呀!

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巴斯市的一个街头公园里,直径1.5米以上的大树居然有十多株,还有直径1米以上的、半米以上的,就数不过来了。看它们的年龄,肯定超过千年了,可是,它们怎么会矗立在这座城市中心呢?以城市的岁数计算,巴斯的生日肯定是在大树们之后,难道整座城市是依照它们的生长形势和生态环境而规划、布局、建造的?城市礼让树,人礼让树,这在我们看来,又是精灵古怪的英式思维。

最后,还有一大怪,是一个正正经经的文学话题——当代英国人最喜欢的作家,居然是简·奥斯汀!

说起简·奥斯汀,中国文学爱好者们没有不知道她的;再提起《傲慢与偏见》,更是连中国普通老百姓也都知晓,电影里,既有钱又高大帅气还是贵族的青年达西,最终下娶了平民姑娘伊丽莎白·贝内特,这极大满足了全世界普通姑娘们的人生梦想,所以,这电影像《灰姑娘》一样,特有人缘而又知名度极高。

出于同样的原因,简·奥斯汀在英国也是特有人缘而又知名度极高。2010年英国曾有一项“你最喜欢的英国作家是谁”的公众测试,最终结果,高居榜首的居然是简·奥斯汀。我认为这结果太难以接受了!它的背景墙真好比一幅马蒂斯的画,既撕扯又残酷,因为要知道,古往今来,大不列颠诞生了多少伟大的作家啊——乔叟、莎士比亚、培根、蒙田、弥尔顿、笛福、斯威夫特、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尔律治、拜伦、雪莱、济慈、司各特、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埃米莉·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哈代、丁尼生、布朗宁、王尔德、高尔斯华绥、乔伊斯、劳伦斯、毛姆、赫胥黎、格雷厄姆·格林、多丽丝·莱辛……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却怎么数也数不上简·奥斯汀啊?

连在英国女作家中,简·奥斯汀也只能排在夏绿蒂·勃朗特和埃米莉·勃朗特姐妹之后。当然,这是我个人的排名,犹记得20世纪70年代,中国还处在“文革”后期,我偷偷借到禁书《简·爱》,如饥似渴地读完之后,竟像生了一场大病似的,浑身发烫,恍恍惚惚,把现实版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无产阶级专政”“誓将无X阶X文XX革X进行到底”的革命任务忘得一干二净,脑子里全是简·爱、简·爱、简·爱!19世纪中叶,英国约克郡荒原上的平民女作家夏绿蒂·勃朗特,不仅将“男女平等”的旗帜插上了人类文明的喜马拉雅峰,同时,也将“阶级平等”“贫富平等”“美丑平等”“人生而平等”等全人类寻找幸福的共同尖端话题一一提出,并给出了她自己的见解。《简·爱》是迄人类文明史至19世纪(甚或20世纪、21世纪)以来,用小说诠释出“天赋人权”思想的最鲜明、最耀眼、最具美感、最有高度的实例,对教化民众争取平等的生存权,对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对促进天地人心的进步,起到了难以估量其巨阔的作用。今天,我可以毫不讳言地说,正是《简·爱》以及当时在我们年轻人之间偷偷传递的那一批禁书——司汤达的《红与黑》、狄更斯的《孤星血泪》、梅里美的《嘉尔曼》、都德的《最后的一课》、德莱塞的《嘉莉妹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白鲸》、弗兰克·诺里斯的《章鱼》,以及莎士比亚、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给了我以人生观方面的巨大影响,使我对当时已成强弩之末的“文革”有了批判性认识,同时打开了我眼前璀璨无比的世界文学宝库。不消说,独立、有主见、有思想高度、坚持真理、毫不妥协的平民姑娘简·爱,成为深藏在我心中的女神;而夏绿蒂。勃朗特的写作宗旨——“不是为艺术而艺术,不是为自娱或取悦少数有闲者,坚持作家的社会职责,坚持文学的社会功能,坚持反对不道德的文学艺术”,也成为我毕生文学创作追求的目标。

在这样高耸的思想山峰面前,简·奥斯汀在我内心的分量就差多了。我一点儿也没有贬低这位讲故事高手的意思,但即使她的情节再曲折,细节再生动,也抵不过我对她作品中宣扬的“女人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嫁个好人家”观点的不认同。她的女主角伊丽莎白·贝内特与《飘》中的郝思嘉一样,尽管人物形象活泼如生,人物命运令人纠结,但我认为她俩还都停留在“依附男权”的传统思想阶段,不应是全世界女子们的楷模性人物。借一句流行语,现在的世界主潮已是“我的命运我做主”。

不过英国人把简·奥斯汀树为他们心目中的老大,这件事也给了我很多很深的启示。我曾纯洁地以为,人类文明已经胜利地走入21世纪,这世界上的广大女性已基本上懂得了什么是自爱,已将“独立,自主”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那些一心想当王妃或嫁入豪门的“灰姑娘”,以及那些想通过“嫁个好人家”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女性们,只不过是个别分子了。然而事情哪儿有这么简单!严重的问题不仅在于“教育农民”,亦在于“教育女性”,更在于教育全体人类,助力他们不断克服自己本性上“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不劳而获”“嫌贫爱富”“见利忘义”等等的劣根性。

当然,我这里说的已经不是简·奥斯汀和她的人物们;我也不是说当今的英国人有多么崇尚小市民趣味;我更不是哀叹“见钱眼开”“以貌取人”等庸俗世风的倒卷回潮;我实在是为大不列颠的那些大师们惋惜——像莎士比亚、培根、蒙田、拜伦、雪莱、乔伊斯等等人间巨擘,赢得了全世界古往今来的无上敬仰,为什么却在当下的英国同胞中找不到知音呢?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责任编辑 叶雪松

猜你喜欢

英国人英国
英国的环保
英国人的姓氏
英国人的性格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年销过2亿英镑!!英国人竟然都在买这种玩具……
英国“脱欧”的经济账
谈天气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