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导学案“问题设计”优化
2015-07-29徐法兵杜启达
徐法兵 杜启达
摘 要
导学案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载体,导学案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设计是导学案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导学案“问题”的设计决定着导学案的优劣。目前,低层次、简单化的“问题”设计,使得导学案成为课堂教学改革向前推进的主要障碍。本文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的导学案“问题设计”实际,深入剖析了导学案问题设计中的误区,提出了一些导学案问题优化设计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导学案 问题设计 误区 优化方法
导学案中问题的设计很重要,它是一节课的主线。教师上新课总喜欢用问题的形式引领课堂教学,但在教学中却发现,有的导学案问题设计随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这样的导学案用于导学,只能让学生费神,从而导致预习达不到预期效果。笔者希望通过透视导学案问题设计中的不足,找出问题的症结,进而为政治学科导学案的优化提出一些建议。
一、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
从问题特点看,可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两类。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问“是不是”“对不对”,学案设计的问题为“……的含义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属于封闭式问题,涉及的思维含金量不足。学生只要背诵熟练即可回答,如果不会就无法回答。虽然封闭式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但由于这样的问题思维含金量不足从而不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即使学生背熟练了,如果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老师换一种提问方式学生就回答不上来了,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只会背诵还不理解个中缘由,长此以往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然而,当前导学案问题的设计流于形式、随意性太强,使得问题过于笼统、无方向性、不确切、没有针对性,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开发。如文化生活第八课的导学案中一个题目: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百姓生活的“日用品”。从传播文化到沟通交流,从反映心声到参政议政,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互联网的“身影”。但是一些网站却乘机在网上制贩、传播淫秽色情图片、录像、电影和文字,败坏社会风气、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1.上述网络文化现象说明了什么?2.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网络传播的文化?很明显,这两个问题范围过大、太笼统,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很难完成。这时,教师可针对这个问题在导学案上进一步指明思考方向和范围:从公民的角度看,公民如何应对?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应该如何生产文化产品?从国家的角度看,国家应该做什么事情?
如果教师设计开放度过高的问题,学生往往无从说起。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有情境、有梯度的题目或者帮助学生指出思考的方向和范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回答出与自己水平相当的一个题目,这就需要设计问题者明确思考的方向和范围,这样学生看到题目的时候不会因为找不到思考的方向而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思考。因此,问题设计要明确思考的方向,这样才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二、问题设计要站在学生的立场
问题设计是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服务的,因此,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立场设计问题。要明确问题设计的意图是什么,要思考设计的问题是否与学生的现有知识有联系,要使学生能够通过设计的问题自主学习。
例如笔者在《实现人生价值》这节课上设计了三个问题:1.看完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老人的事迹,想一想像刘盛兰这样的平凡人物是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高贵的?我们将从他的事迹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这个问题结合感动中国人物这个现实案例进行,既能够让学生从活生生的案例中得到情感价值观的震撼,也能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如何实现人生价值。2.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说说你欣赏的名人名言,或者对你影响最深的一句话。这个问题的设计贴合学生最近发展区,从学生已有知识中总结巩固人生价值的知识,调动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一种成就感。3.结合刘盛兰老人的事迹,你打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个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也是学习本课的落脚点即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三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观课的教师一致认为本节课的精彩之处就是整节课的问题设计站在学生的立场,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每一个问题都来自于生活实例,都能抓住学生的实际心理;在本节课中问题设计目标明确、指向集中,让学生通过可感知的生动案例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并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于学生的角度设计问题就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者已经熟悉的经验出发设计问题。设计出来的问题,学生很熟悉但又缺少系统的思考,从而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有能力根据设计的问题深入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得出新知识。
三、问题设计要有生活材料支撑
部分导学案问题设计过于单一,缺乏情景材料的支撑。有些导学案设计的全部是单一的问题,显得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如,高一年级《国家财政》政治导学案设计的几个问题:
1.财政的含义是什么?
2.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哪些作用?
3.财政收入的来源有哪些?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财政支出有哪些种类?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有哪几种情况?什么叫财政收支平衡?
导学案被异化为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如果把单一的问题用材料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对情景材料的解读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更能够让学生有一种思维的成就感和学以致用的好处。笔者尝试给此问题添加一个生活情境,改为:
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来势猛、变化快、影响深。为了抑制经济增长过快下滑的局面,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安排了约5万亿元投资。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2800亿元;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37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4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100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城乡电网180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1600亿元。1.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财政的哪些作用?2.上述材料体现了何种财政政策?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这样把问题融入到材料中,结合材料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只凭死记硬背无法完成,必须进行思考才能解决。不但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巩固学生对财政作用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针对材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怎样以材料为基础进行综合提炼,得出结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析、综合、归纳等学习方法。
四、问题设计要打破教材的框架束缚
除了以上的叙述之外,要想设计好的问题,还需要教师敢于打破教材框架的束缚,敢于打破常规从知识逻辑体系的角度设计问题,整合教材知识体系。教材编排遵循的是生活逻辑,从而不可能兼顾到每课知识间的逻辑体系。这时候就需要教师从利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设计问题。如《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框中,设计导学问题: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2.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这样的安排虽然打破了框题限制,但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并与已有的知识技能相联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
总之,从问题设计的角度看,教师要设计有梯度、有生活情境的题目,即使学生一时忘记了之前背诵的知识点,也可以通过老师设计的题目和情境这个阶梯一步步回想起来。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打破教材框架的束缚,从知识的逻辑体系出发整合教材知识。
【责任编辑 郑雪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