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与澳大利亚贸易关系分析

2015-07-29董俊鑫许欣

对外经贸 2015年6期
关键词:互补性

董俊鑫 许欣

[摘 要]从贸易总量和贸易结构角度分析了中澳贸易的依存性和互补性,并从贸易增加值角度对中澳贸易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澳贸易存在紧密的依存关系,两国贸易结构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而且从贸易增加值来看,中澳经贸合作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提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双边贸易规模,推动贸易便利化合作,借力自贸协定夯实合作基础,加强服务领域合作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澳贸易;依存性;互补性;贸易增加值

[中图分类号]F74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06-0025-06

一、中澳贸易依存度分析

近年来,中澳两国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总额呈逐年上升态势。2005年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出口总额为273亿美元,2013年上升至1365亿美元,增长了5倍(如表1所示)。2014年11月17日,中澳双方共同宣布两国自贸协定实质性谈判结束,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意向书,这将为中澳两国提供更加广阔的经贸合作空间。

近年来,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出口总量逐年上升,且进口额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出口额。中国对澳大利亚一直保持逆差,且逆差额持续扩大,2005年逆差额为51亿美元,2013年上升至613亿美元。

对于中国来说,双边贸易额占中国贸易总额比重从2005年的1.92%上升到2013年3.28%,同时两国贸易额占GDP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1.21%上升到2013年的1.48%。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两国贸易额占澳大利亚贸易总额的比重从2005年的12.70%上升至2013年的27.27%,占GDP的比重也从2005年的4.11%上升至2013年的8.47%,这表明两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关系变得更加紧密(见表2)。

但是,中澳双边贸易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1.中澳双边贸易额占澳大利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更高,均高于10%,2013年甚至接近30%,而中国该比重一直低于5%[1]。(2)两国贸易额对于中澳两国GDP的影响不同,对澳大利亚GDP的影响更大,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3)澳大利亚对华出口额不断上升,2013年对华出口额在澳大利亚出口总额中的占比超过了1/3;自华进口额也不断上升,2013年自华进口额占比近1/5。而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出口额和进口额占比相对较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中澳贸易互补性分析

采用联合国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的SITC Rev.3分类标准,将所有贸易商品分为0-9共十大类,并按要素投入划分为三大类别,分类结果见表3。

(一)整体贸易结构

由表4和表5可知:(1)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中,2009—2013年SITC0-SITC2类产品始终保持上升趋势,SITC4-SITC8类产品在2009—2012年呈上升趋势,但2013年出现小幅下降,SITC3类产品的波动性较大,而SITC9类产品呈逐年递减趋势。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中,SITC0-SITC3类产品,SITC6和SITC9类产品基本保持上升趋势,其他类产品呈波动增长态势。(2)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SITC6-SITC8类,即轻纺和橡胶制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以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商品主要集中在SITC2和SITC3类产品,即非食用原料和矿物原料,多为初级产品。

中澳两国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主要是非食用原料,包括金属矿石、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但是,这种互补性具有不稳定性,表现在中国对澳铁矿石等战略性资源型产品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而澳大利亚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依赖性较弱[2]。

(二)细分贸易结构

以下对中国向澳大利亚出口的SITC6—SITC8类产品(如表6所示)和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SITC2类产品(如表7所示)进行细分。

在中国对澳大利亚出口产品中,轻纺、橡胶及制品中的金属制品和纺织纱线及织物占比较高,出口额分别达29.1亿美元和12亿美元。在机械与运输设备中,办公设备制品出口最多,其次还有电子仪表与零件、通信和影音设备制品等。在杂项制品中,出口最多的是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额达38.5亿美元,其次有音乐制品、家具制品等。

在中国自澳大利亚进口产品中,非食用原料占比最大,在非食用原料中,进口最多的是金属矿石,进口额达643亿美元,其次还有纺织纤维,进口额达 36.6亿美元。

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澳大利亚矿产资源非常丰富,不同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两国的贸易结构[3]。总体而言,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比较优势不存在冲突,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两国经贸合作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澳贸易增加值分析

下文采用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开发的全球贸易增加值数据库(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原因,该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只截至2009年)从贸易增加值的角度来分析中澳两国的贸易关系。

(一)主要出口市场

2009年,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结构较上年未发生较大变化。从贸易增加值的角度看,中国对澳大利亚的总出口额低于最终需求的总出口额,说明澳大利亚通过第三国进口了中国产品或经过加工的中国产品。

如图2所示,2009年无论是出口贸易增加值还是总出口额,中国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出口市场。

(二)主要进口市场

通过对中国主要进口市场进行分析可知,澳大利亚是中国第四大进口市场,而且其进口总额低于对中国最终需求的增加值,说明中国从第三国进口了澳大利亚产品或经过加工的澳大利亚产品(见图3)。

说明澳大利亚从中国进口的商品中包含了其他国家的产品或经过加工的产品,这也体现出中国“世界工厂”的特点。而且,澳大利亚从美国的进口总额低于从中国的进口总额,但是体现在本国需求外国增加值的比较中,美国高于中国,因此基于贸易增加值角度,美国是澳大利亚的最大进口国,中澳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endprint

图4 2009年澳大利亚主要进口国

数据来源:根据OECD-WTO:Statistics on Trade in Value Added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三)贸易差额

中国对澳贸易逆差增加值要低于传统统计的贸易逆差(见图5)。同样,澳大利亚对华贸易增加值顺差小于出口总顺差,而同欧洲和美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增加值相对较小(见图6)。中国是澳大利亚第二大贸易顺差国,中国市场对于澳大利亚对外贸易发展至关重要。

图5 2009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差额

(四)贸易增加值在出口总额中占比

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占出口总额比重为64%,远低于1995年88%的水平,说明中国已更加深入地融入了全球产业链,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了更加紧密的经贸往来。2009年澳大利亚出口贸易本国增加值占比为87%,这说明澳大利亚受制于地理位置原因并未充分融入全球产业链,但同时也反映出澳大利亚上游产业的专业化水平,比如采矿业,2009年采矿业出口增加值占比近40%,而在1995年这一比重还低于25%(见图7)。

通过对比中澳两国贸易增加值在出口总额中占比情况,可以得出中国和澳大利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有所不同,澳大利亚整体上处于全球产业链上游,而中国则整体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下游,两国产业经贸合作存在一定互补性。

(五)进口中间产品用于出口的比例

中国进口中间产品用于出口的比例最高的产品为纺织品和服装、电气设备两大类,比重分别为81%和73%,其余产品保持在40%的水平。总体来说,2009年中国进口中间产品用于出口的比例约为1995年的两倍(见图8)。这与中国出口加工型贸易结构有关,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外贸依存度较高。

澳大利亚进口中间产品用于出口的比例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包括:矿业(42%);基本金属(35%);公用事业(31%);农业(28%);机械(25%),相比1995年,其他产业部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唯有纺织品和服装行业出现下降,出口增加值从1995年的3%下降到2009年的1%(见图9)。

通过对比中澳两国进口中间产品用于出口的比例情况,可以得出,中国该比例最高的产业为纺织品和服装业,而澳大利亚纺织品和服装业该比例一直偏低,且呈下降趋势,这与中澳两国各自的贸易结构有关。

(六)服务贸易在出口总额中占比

在贸易增加值视角下,中国出口总额中服务贸易占比不足30%,明显高于其在传统统计中10%的占比,这与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有关。相比1995年,中国在大多数产业部门中的服务贸易占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如图10所示)。澳大利亚出口总额中服务贸易占比为40%,矿业服务贸易额占出口总额较高,运输设备等产业该比重接近40%(见图11),而且几乎在所有部门服务贸易占比都出现了上升。

澳大利亚服务贸易在出口总额中比重明显高于中国,澳大利亚可以对中国出口大量的高端服务,如保险服务、专业服务、银行服务等,而中国可以通过引进澳大利亚的高端服务业,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4]。

四、深化中澳双边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双边贸易规模

中国和澳大利亚各自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两国经贸合作的互补性较强。在大力推进两国农产品和矿产品等产业间贸易的同时,要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和中间产品贸易。同时,中国应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扩大中澳双边贸易规模,加快双边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5]。

(二)推动贸易便利化合作

积极推进中澳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合作,提高合作效率,采取先由企业提出具体项目再由政府机构协调开展合作的方式。重点深化海关、边检等领域合作,不断拓宽合作领域,从能源资源等传统领域向农业、投资、服务、金融、基础设施、中小企业等新兴领域拓展[6]。

(三)借力自贸协定夯实合作基础

中澳于2005年启动双边自贸协定谈判,迄今已进行了22轮磋商,取得了积极进展。中澳经济结构互补性很强,经贸合作空间巨大,达成自贸协定符合双方重大利益,将进一步深化双边经贸关系,发挥两国各自优势,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中澳两国应共同努力,加快推进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争取尽早达成一致,为中澳战略伙伴关系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四)加强服务领域合作

在服务贸易方面,除了传统的旅游项目之外,中澳两国应进一步深化金融、保险、教育、法律等领域合作。除了政府之间的协定合作外,也应加强两国民间团体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彼此间的文化认同,为中澳服务领域合作打造良好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黄庆波,孙建平,李珊.基于依存性与互补性的中澳贸易合作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9):163-167.

[2]徐立青,张帆.中澳贸易竞争中的相互依赖于互补性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34):201-205.

[3]秦向东,王海楠.中澳自由贸易谈判中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7):47-52.

[4]池瑛.以贸易互补性探析中澳构建双边FTA之可行性[J].东方,2014(22):229.

[5]王寅.中澳货物贸易互补性及其发展变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19):80-82.

[6]杨明国,金瑞庭.进一步深化中澳经贸合作[J].宏观经济管理,2015(1):64-72.

(责任编辑:马 琳)endprint

猜你喜欢

互补性
中俄边境贸易互补性分析
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研究
浅析自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互补性
中印贸易竞争与互补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对象的选择
中国园林欣赏的两种模式及其互补性——对陈从周园林欣赏理论的环境美学反思
企业外部互补性资产管理及其“情境”培育
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服务贸易的互补性研究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