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拜金主义思潮

2015-07-29郑天霞

商业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态危机根源本质

郑天霞

[摘 要] 拜金主义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本质是对金子的崇拜与迷恋,是货币拜物教的通俗表达。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拜金主义由商品生产与交换这一社会存在所决定。拜金主义思潮对社会商品生产与交换速度的加快、周期的缩短具有极大的刺激作用,地理环境作为“社会存在”概念中的要素之一,在商品生产与交换愈发加快的消费型社会中,拜金主义对商品消费的狂热则不可避免得加剧了生态危机。

[关键词] 拜金主义;本质;根源;生态危机

[中图分类号] F930 [文献标识码] B

一、拜金主义思潮的本质

“拜金”一词,顾名思义,表述了人对“金”这一事物的膜拜与迷恋。拜金主义在其本质上就是对“金”也就是金子这一最初一般等价物的崇拜,即是所谓的货币拜物教,拜金主义则是货币拜物教这一概念的通俗表述。

拜金主义这一概念可追溯到“拜物教”一词,《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拜物教”一词有这样的解释:“运用有魔力的符咒的行为或现象。A·孔特认为,原始宗教一般都是拜物教,它将人类精神属性归结于非人类的物体。E·B·泰勒将认为物体都具有精神并加以崇拜的现象称为万物有灵论,而仅将认为某些物体上有神灵寓身和附着,或神灵可通过某些物体来传递影响的教义称为拜物教”。[1]简言之,围绕“魔力”、“符咒”的拜物教概念是带有一定的宗教神学色彩的,这种具有神学主义色彩的表述凸显的是人们将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是与一定低生产力相适应的原始宗教迷信。基于人们对商品、货币的膜拜态度与拜物教中对自然崇拜的态度有着让人惊叹的相似之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和货币二者之间的关系时也用了“拜物教”一词即商品的拜物教、货币的拜物教。那么拜金主义究其本质而言到底是怎么样的?在《哲学大辞典》将拜金主义定义为:“拜金主义亦称金钱拜物教。指把金钱视为具有魔力或法力无边的神予以崇拜的观念和思想体系。认为金钱货币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善恶是非的价值标准。似乎货币成为人类劳动的直接化身,具有可以购买一切商品并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于是产生了对金钱的顶礼膜拜,视金钱为无所不能的上帝,相信‘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2]拜金主义究其本质即是对“金”的崇拜,也就是所谓的货币拜物教。

拜金这一现象能成为一种主义即拜金主义足见其社会影响力与广泛性,这一现象在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或者是一群人身上的表现都不能将其概括为拜金主义,“主义”一词在辞典中是这样表述的,“某个方面的观点、作风”[3],如乐观主义、官僚主义等,也就是说拜金现象只有当其面的延伸程度拓宽至社会层面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时才能称之为“主义”。拜金主义这一思潮不只是现代社会才拥有的产物,古有“有钱能使鬼推磨”来形容“金”的万能性,正如冯梦龙《喻世明言》中所说:“正是‘官无三日紧,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拜金主义思潮虽自古有之,西方有之,中国亦有之,但在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之后,这一思潮仿佛是得到了它所需的养分而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基于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时代中愈发得到强化的境况下,有人即认为拜金主义是市场经济原则的无须言明的表述。比如,有一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既然要搞市场经济就不能反对拜金主义,因为拜金主义要求“向钱看”与市场经济要求“以利益为中心”是同一的,没有拜金主义,谈不上发展市场经济。这种观点实际上就是将市场经济等同了拜金主义,把拜金主义看作是市场经济原则的“通俗表达式”。[4]其实,强调拜金主义思潮盛行的市场经济背景并不意味着市场经济就一定滋生拜金主义,在前面提到“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流行的俗语也就暗指了拜金主义在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社会的间隙中已经存在。自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原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早已被打破,人们依靠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维持生活的现状难以为继,而要换取自己生活所需要的劳动产品就必须拿出金钱来交换,“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因而在谋生以生活的道路上选择了向金钱看齐。

二、拜金主义思潮产生的根源

拜金主义思潮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的生产、交换。马克思在对商品拜物教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的时候指出:““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同商品生产是分不开的”。”[5](P90)。而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有两个要素:用于交换和劳动产品,这两个要素前者“用于交换”指出了商品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一面即具有使用价值;后者“劳动产品”表现出了商品的价值即是人的劳动产品,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在未进行交换之前作为一般的使用物,其具备的使用价值是没有什么令人着迷的神秘感的。单单从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来看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没有什么不妥,一目了然,似乎也没有什么奥秘之处。关键点则是落在商品交换的这一过程,如果交换成功,生产者则完成了一步“惊险的跳跃”,反之则将面临生产亏本甚至破产的局面。“商品与商品相互交换关系掩盖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从一个普通的可感觉的物变成了一个可感觉又超感觉的物了,从而产生了商品拜物教。”[6]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论商品和货币时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P89)劳动的社会属性经由商品表现出来时则体现为劳动产品本身的性质,仿佛是劳动产品与生具来的关系属性,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就被简化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而商品自身的物理属性所具备的魅力逐渐掩盖了其实质即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具有的满足人们生存物质需要的物理属性带给人所需要的物质满足与享受。劳动产品通过商品的形式在人们面前展现并满足人们物的需要的同时,隐藏其内在蕴含的人的劳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便会认为商品天生就具备这样的属性,与人没有关系。商品、生产者、劳动者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商品在交换过程中的命运也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去向,而由劳动者自己的双手生产出来的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却成为束缚甚至主宰劳动者命运的外部力量,这一力量随着商品生产以及交换范围的扩大而逐渐增强。endprint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中的一对重要关系,同时也是一对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7]其中“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就分别指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这里谈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性,某一历史阶段出现的生产力与形成的生产关系不会随着某一历史阶段的结束而消亡,而是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在传承的过程中可能会作出改变以更好得适应发展的需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定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即“现实的个人”。在肯定人的现实性的同时也指出处于现实中的个人要生存就必须要进行生产,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人类的繁衍,另一方面便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满足人类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此外向内在延伸的话还包括人的精神生产,这三者中最基本的则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进行物质生产也涉及到如何进行生产活动的问题,于是便有了生产力这一概念,人类自身在从事生产活动的同时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也就是所谓的生产关系。正是由于人类物质生活的需要,人们去从事生产劳动,在生产中去交换并获得自己所需。

拜金主义思潮与商品、金钱即货币有着根源性关系,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早期,商品交换则是通过简单的物与物的交换形式实现的,直到一般等价物即货币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现状。而金子因其自身具有方便携带、不易损耗的物理属性特点成为货币,价值尺度作为货币自身具备的两大基本功能之一,能够表现所有商品的价值,而在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则通过价格这一形式体现出来。至后来,纸币的出现进一步加速了商品交换以及流通的速度,而商品交换遵循着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一循环流通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这一模式之下也逐渐被简化为货币与货币之间的关系,因为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处的中心地位,人们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商品,而获得商品的同时需要“付钱”。表现为人对于货币的全面依赖,它以一种异己的力量支配着商品生产者。原来是商品支配和统治着人们,现在是货币支配和统治着人们。[8]金钱自身其实不具备这样让人深陷其中的魔力,而这一魔力恰恰是人赋予它的,人们对货币产生了一种敬仰与崇拜之情,也出现了“一切向金钱(货币)看齐”的社会现象即货币拜物教。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然存在商品生产与交换,具备流通手段与价值尺度这两大基本职能的货币在这一过程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重要职能,而货币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虽说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货币却是万万行不通的。

三、拜金主义思潮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

“社会存在”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中的一重要概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前提与物质基础,社会存在中包括三个基本要素: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为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提供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人口的存在与生存、生产活动的进行都依赖于现存的地理环境。地理环境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恩格斯曾说过:“我们视为社会历史的决定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用以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说的。……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9]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那时的商品生产与交换水平比较低下,人们对自然的依赖度很高,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把握与运用,正在逐渐得改造着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在商品、货币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之下面临着尴尬的境况,甚至遭到了破坏。商品、货币经济发展时代的到来,人类社会迎来了消费社会。当然,“消费”这一理念不是现代社会才有的,而是自古便有,只不过消费水平的高低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即社会物质产品丰富度的大小而不同,二者表现为一种正相关的关系。《汉语大词典》这样解释消费税一词的概念:“消费”是指“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消耗物质财富”,是指“消磨;浪费”。[10]商品的生产活动的进行需要生产资料,生活需要消耗生产活动完成之后的产品,最终都是对资源的索取与消磨。我国社会的经济模式不再是古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经济的到来,工业化国家的建设,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人们为了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不得不消耗商品维持生存,也不得不努力赚钱获得足够换取商品的货币。著名学者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的开篇这样说道:“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这样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物的包围,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11](P1)这便是波德里亚对消费社会所作出的描述,哪怕是富人也要生活在物的时代,无论富裕与否都要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商品经由马克思的哲学反思,显露出它将人类劳动商品化的本质,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物的消费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等价交换,正是由于所谓的“等价交换”,商品消费逐渐将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社会关系物化为物与物的直接关系,而人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很难再去发现这一交换背后的本质关系。特别是在商品消费日益成为一种更加直接的符号式的消费,这一方式更好地掩盖了本质。在波德里亚所描述的消费社会里,人类所消费的已然不单单是物品本身,更是物品所表征的价值符号以及其能够代表的象征意义。正所谓“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11](P223)在符号式消费理念的推动之下,社会出现了一种相对极端的消费理念即“消费至上”,表现为人对商品的极度追求,人类这样的一种极度追求则进一步刺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进程。

我国自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而原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工业国家的建设急切得提上了日程。从消费方式上看,工业文明的消费模式属于挥霍性消费。[12]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以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极度利用与破坏为代价的,因而工业文明也被人称为“黑色文明”集中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比如,在工业化建设下的中国,其挥霍性消费比较明显得体现在这种“一次性”的消费方式上,一次性筷子、饭盒、塑料等产品的巨大消耗,因一次性消费品在其被使用的使命完成之后便作为废弃物被抛弃,而这些废弃物却增加了自然环境自身净化的压力甚至超出了自然洁净自身的能力,使得环境无法修复自身而崩溃。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便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自然环境的破坏如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等,人类也被迫默默承受生态危机带来的各种危害。

根源于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拜金主义实则就是货币拜物教的通俗化且大众化的表述,其在本质上就是对“金”即金子这一最初一般等价物的崇拜。与货币紧密相联系的便是商品,商品交换促进了货币的出现与进化,货币的进化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这一符号化了的物的消费让人类忽视了消费背后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单纯得迷恋商品的消费带来的物的享受。拜金主义思潮在社会中也就表面化得表现为对商品的狂热式的消费,生态危机的形势在拜金主义思潮下显得愈发紧急。

[参 考 文 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和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合作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一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0

[2]周晓晓.商品拜物教与拜金主义之比较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7(3):37

[3]李行健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1721

[4]侯孝国.市场经济与拜金主义关系辩[J].时代论丛,1994(2):16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张绪培,于素清.拜金主义产生的根源和存在的客观条件[J].理论界,1995(12):41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8]周晓晓.商品拜物教与拜金主义之比较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7(3):37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4

[10]汉语大词典简编[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8:1598

[11]让.波德里亚/刘成富,等.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2]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77

[责任编辑:潘洪志]endprint

猜你喜欢

生态危机根源本质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我国网络生态危机治理路径探析
法兰克福学派异化消费理论光芒与缺陷并存
网络暴力的危害及产生根源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乌托邦观照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