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图书评论工作,服务人民阅读需求

2015-07-29王宁曾元祥

出版科学 2015年3期
关键词:建设思路功能

王宁 曾元祥

[摘 要] 加强图书评论工作有助于读者甄选图书、提升读者文艺审美水平、服务人民阅读需求,然而当前我国图书评论工作的弱化与功能缺失,严重限制其功能发挥,加强书评工作、服务人民阅读需求,需要树立科学的书评观念、健全书评工作制度、加强书评平台建设。

[关键词] 图书评论 功能 工作弱化 功能缺失 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5) 03-0108-03

Strengthening the BookReview, Serving Peoples Reading Requirements

Wang Ning Zeng Yuanx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ook reviews helps readers select the books,enhance their literary aesthetic level and serve their reading requirements. However, current situation of book review of our country is far too optimistic, which limits its function.In order to serve peoples reading requirements,we must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ook review. Therefore, it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concepts of book review, improve the work system of book reviews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view platform.

[Key words] Book review Function Weakening Afunction Construction ideas

1 图书评论助力人们甄选图书

目前,我国每年出版新书约40万种,图书市场泥沙俱下,如何能从浩如烟海的新书中挑选出具有阅读价值的好书,是困扰人们的一大难题。书评通过对图书内容及其特点的介绍和揭示,对图书的思想、价值取向、审美等的分析与评价,能够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图书的内容、思想,鉴别图书的价值,为读者选读图书提供重要参考。我国著名书评家萧乾先生曾将书评的功能形象地形容为“筛子、镜子和轮子”[1]。环顾中外,从古至今,书评在帮助人们甄选图书、传播先进文化知识、推动文化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部《文心雕龙》不仅逐一评论了齐梁前诸子百家及其作品,更是奠定了我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石;已有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业已成为美国读者选书阅读的风向标,《卡拉马佐夫》《飘》等人类文学史上的巨著都是经其推介而为世人所熟知的。

当下,我国书评的弱化与功能缺失,导致图书市场文化庸品泛滥,读者无从选择,出版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这一现象凸显加强书评与书评工作的重要性与急迫性。

2 当前图书评论工作的弱化与功能缺失

目前我国图书评论工作中存在着如下数方面的问题。

一是对书评作用意义认识的不足。书评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图书,同时好的书评作品更是集文化性、思想性、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然而,目前对书评的作用意义尚缺乏充分认识。首先,表现在对书评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更多是将书评视为图书的派生物或附属物,而否认其作为独立的文艺创作作品的品格[2]。其次,是对书评的学术价值认识不足,有关书评的学术研究较少且一直处于边缘地带。据统计,2004—2014年图书评论相关书籍共400余种,其中关于书评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不到20种。最后,对书评的批评意义不足。批评性书评在发现问题、弘扬学术争鸣等方面的建设作用尚未显现,书评版块中批评性书评难觅踪迹。据我们对2013年11月1日至2014年10月24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的调查发现,其刊载的396篇书评中,批评性书评只有12篇,仅占其中的3%。

二是书评功能失衡。书评承担着宣传图书、促进销售和引导读者阅读需求、助力读者甄选图书的多重作用。好的书评应该兼顾商业性与文化性。然而,目前我国书评功能严重失衡,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书评沾满了铜臭气,红包书评、人情书评已成为出版业“潜规则”[3]。有数据显示,34.97%的人认为目前书评广告色彩浓厚,超过一半的人认为书评中存在过多溢美之词[4]。书评工作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本应承担起为读者甄选图书责任的书评却沦为销售工具,为换取商业利益牺牲了读者的权益。

三是书评平台建设滞后。我国现有的书评平台主要有报纸期刊书评栏目、专业书评报刊、电视读书节目、网络书评平台等,然而,当前各大书评平台建设现状却令人担忧。一是专业书评报刊逐渐消亡。20世纪末,我国专业类书评刊物尚有《中国图书评论》《读书》等十余种 [5],而目前仅剩半数存活,各类书评专业报纸也纷纷停刊,20世纪八九十年代深受欢迎的《文汇读书周报》也将于明年回归母刊《文汇报》,不再做单独销售。二是读书类电视栏目不景气。20世纪90年代曾是读书类电视栏目的黄金时代,最多时曾达五十多个,而随着2004年读书类电视栏目的领头羊——央视《读书时间》停播,读书类电视栏目的颓势难以挽回,目前仅有四档节目依然在播。三是网络书评发展混乱。门户网站读书频道的大部分精力被投入到具有较高变现能力的在线阅读等业务上,书评栏目不受重视。专业书评网站、社区一直不成气候,尽管在网络书评平台中,豆瓣读书发展较为稳定,但是由于用户层次、自身定位等局限,豆瓣读书并不能撑起整个网络书评平台建设的大局。

四是书评队伍建设不力。1985年,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伍杰曾做出一个估计:“目前我们的书评队伍一是散而少;二是质量不够高。”[6]30年后,我国书评队伍建设仍不见起色,甚至较当时有所退步。首先是书评编辑队伍质量下降明显。老一辈的书评编辑,如艾思奇、郭沫若、茅盾、费孝通、萧乾等人,既是书评编辑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学者、作家,而现在的书评编辑大多数只编不评。其次是缺乏书评队伍建设的理论研究。20世纪末,为推动书评理论发展和书评队伍建设,在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的组织下,书评界积极开展书评理论研讨会,来自业界、学界和民间的代表就书评队伍建设等问题进行热烈交流[7]。然而,在召开三届后,关于书评理论研讨会的后续开展消息就难觅踪迹。当前,书评界缺乏类似的针对书评工作的理论研讨会、培训活动,书评队伍建设止步不前。

3 强化图书评论工作建设

3.1 树立重视书评工作的观念

由于书评在其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上的重要性,业界与学界应树立重视书评工作的观念。

首先,在出版活动中,要善于利用书评,发挥书评在图书宣传、促销方面作用。书评具有宣传促销功能,在书业发展成熟的欧美市场,书评作为一项重要的宣传工具,经常被编辑应用于出版业务活动中,在图书出版前后有一整套完整的联系书评媒体、评论家计划。在图书宣传时,编辑往往会从评论中摘录一段叙述作为宣传语[8]。然而,我国图书编辑倾向于话题营销、事件营销、活动营销等见效明显的营销策略[9],将书评视为图书宣传的辅助工具,同时缺乏系统化的操作方法,以软文广告的手法来操作书评,导致书评缺乏客观性、可读性和艺术性,这也因此限制了书评导读、促销作用的发挥。

其次,通过加强书评理论的研究以营造重视书评工作的良好氛围。书评实践需要理论的引领来摆脱实践的盲目性[10],当前书评不被重视,书评没有被当做文化作品,其根源在于近十多年来书评理论研究的停滞。国家应高度重视并积极扶持书评工作,完善各项体制机制,营造开展图书批评的良好氛围。行业协会应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打通业界、学界之间的藩篱,积极组织开展书评相关理论研讨工作,推进书评理论研究向前发展;积极开展书评人才培训,推动书评队伍建设。从业界层面,应增开专业书评报刊、书评理论研究专栏,为书评人、出版人的书评创作搭建平台。

3.2 建立健全书评相关制度

目前我国书评工作缺乏统一完善的制度来规范书评人、出版机构、书评媒体的行为,导致我国书评界乱象丛生。加强书评工作,建立健全书评相关制度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建立独立书评人制度。“独立书评人制度” 由美国的《纽约时报·书评周刊》开创。所谓“独立书评人”,是指那些与出版机构无相关利益关系、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对图书优点和不足进行评价的书评人。《纽约时报·书评周刊》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正是来源于其严格的“独立书评人制度”,“如果《纽约时报》停刊,出版界几乎不能存在”, 这句美国读书界流传的话,正是对其“独立书评人制度”所起作用的最好印证。在我国建立独立书评人制度,有助于扫除业内“商业书评”“红包书评”等不正之风。建立独立书评人的回避制度,以保证书评的独立性与公正性[11]。通过完善独立书评人的奖酬制度,以优厚的稿酬肯定与褒奖书评人的劳动,促使书评人更加敬业和负责。

加快完善商业书评制度。商业书评制度,注重追求书评所产生的商业利益和经济价值。目前“红包书评”“人情书评”现象难以得到有效管理的原因在于商业书评制度的不规范,让无良出版企业钻了空子。加快完善商业书评制度,有赖于书评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三个原则:首先是坚持导向性原则;其次是坚持客观性原则,以树立起书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最后是坚持激励与约束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构筑良好的书评环境,进而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发生。

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加快书评编辑队伍建设,建立书评编辑规范制度,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完善考核制度、加强业务培训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书评编辑业务素质与业务规范;另一方面,加快书评创作队伍建设,建立起相关激励机制,推动相关书评奖项的设立,以鼓励书评人书评创作的积极性。

3.3 推进书评平台建设

书评服务读者功能的充分发挥,要依靠广泛、高效、便捷的传播渠道来实现,加快推进书评平台建设成为我国当前书评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振兴书评专业办刊平台。专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脱离大众、服务小众,而是要通过专业知识的普及,不断引导、提高大众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因此书评书报刊应该将提高广大读者鉴赏能力、向读者传播先进知识文化为办刊前提,在坚守中求变,提高自身经营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大潮。

二是探寻适应电视生态环境的读书节目。新的电视生态环境,要求有新的读书节目模式。《百家讲坛》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其嘉宾选择标准严格遵循“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节目宗旨,将“会讲”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学术功底,只有这样的节目才能得到人民的喜爱,才能真正做到长盛不衰[12]。

三是利用好网络书评平台。网络进入门槛低、覆盖范围广、自由表达、及时反馈、互动交流等特点,极大调动了读者参与书评活动的热情。尽管如此,书评工作对网络平台的利用率还较低,且存在平台定位不明晰、发展混乱等问题。加快网络书评平台建设刻不容缓。首先,要积极探索新兴网络平台上适合书评传播的运营模式。书评网络平台建设要紧跟发展潮流,尤其注重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建设。《新京报·书评周刊》在新浪微博上运营比较成功,目前已有18万粉丝。《中国图书评论》开通微信订阅号也是一种很好的探索[13]。其次,在书评网络平台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政策引导,规范网络书评工作,不能让网络书评成为质量低下的代名词。最后,网络平台建设要定位明确,既要不断推进服务广大读者大众的书评平台建设,同时也要鼓励具有专业精神的小众书评平台建设。

注 释

[1]梁雪云.书评:文化的筛子、镜子和轮子:萧乾书评思想研究[J].戏剧之家,2012(9):92

[2]徐柏容.书评的地位与书评的视界[J].出版发行研究,2007(1):65

[3]王晓渔.我们的书评观[J].中国图书评论,2008(1):4

[4]李婧璇.书评营销也要恪守图书本质[EB/OL].[2013-03-01]. http://www.bkydw.cn/Html/Article/20130304/22433.html

[5][6]伍杰.新中国书评六十年[J].中国图书评论, 2009(10):4-28

[7]李可可.书评理论更上一层楼!全国第二届书评理论研讨会侧记[J].中国图书评论,1995(10):8

[9]王玲.全媒体书评时代意味着什么?[EB/OL][2007-09-07].http://www.chinaxwcb.com/2007-09/07/content_82159.htm

[8][美]玛丽莲·罗斯;[美]汤姆·罗斯著;张静译.售书攻略:作家、小型出版社赢利指南[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31-35

[10]王建辉.书评实践·书评理论·书评学[J].出版工作,1990(12):70

[11]繁星.茫茫书海指向标 图书行业呼唤独立书评[N].新华书目报,2011-04-11

[12]袁玲.当读书节目集体死亡[J].新闻前哨,2007(1):58

[13]吴平,徐振云.书评界的困顿现状及救正[J].出版广角,2014(13):15

(收稿日期:2014-12 - 13)

猜你喜欢

建设思路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怀孕了,凝血功能怎么变?
“简直”和“几乎”的表达功能
新常态下南京港生态型干散货码头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研究
大学英语教材数字化出版建设思路
浅议我国管理会计现状及建设思路
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思路及体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