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对策分析
2015-07-29程静郑荣伟曹雨甜
程静 郑荣伟 曹雨甜
摘 要:就业稳定性是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利类毕业生为例,提出提高其就业稳定性的对策,更好地对接“五水共治”大背景下对一线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人才的需求,提高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水利;就业稳定性;离职率;对策
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问题在近年来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下,更加受到政府、高校和学生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就业质量不仅包括就业率,就业稳定性也是重要的指标之一。然而,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先就业、后择业”基本策略引导下,大学毕业生尤其是高职类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有所提高,但是在签约后,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初期就选择辞职或跳槽。根据麦可思《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数据统计,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内离职率为43%,与2012届(42%)基本持平,离职人群基本是主動离职(占离职人员的98%),主动离职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51%)和“薪资福利偏低”(49%)[1]。
离职率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稳定性,高职毕业生主动离职率偏高对社会、用人单位、高校以及学生自身都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对社会而言,离职后的高职毕业生在失业期间若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加上其较差的社会竞争力,无法迅速再就业或创业,可能会给社会的稳定性带来一定的威胁,增加社会的就业压力;对用人单位而言,高离职率会影响其工作安排,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和难度,降低生产效率,影响正常运行;对高校而言,毕业生的就业不稳定会影响校企之间的正常合作关系,降低企业对学校的信赖感,在就业市场上的,甚至对今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产生不良影响;对学生自身来讲,过快的离职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也会在新的求职过程中降低用人单位的信任度,从而增加再就业的难度,长远来讲,不利于职业素养的培养和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
因此,无论从社会和谐发展、校企合作稳固、企业正常生产角度,还是从毕业生的个人职业发展角度,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五水共治”战略部署,7年将投入4680亿元进行全面治水,使得水利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基层、一线的技术人才。然而,水利行业是艰苦行业,基层、一线的工作条件更加艰苦,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待遇总体相对较低,在进人、留人方面缺乏行业优势,水利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是一所由浙江省水利厅承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是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历年来培养了很多水利类的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技能型专门人才,毕业生在行业内也有较好的口碑,本文以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为例,探讨提高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对策。
1 加强引导,正确定位
水利类高职毕业生就业不稳定的原因之一是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部分盲目自信,部分过度自卑。盲目自信的同学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混淆,认为自己毕业后应该拥有待遇好又轻松的工作,不愿到工地等一线去,期望在办公室里工作。过度自卑的同学在应聘中若受到挫折,便认为是企业对高职毕业生有偏见,而不去分析企业招聘人才的侧重点,导致自信心大打折扣,对高职毕业生的身份过度自卑[2]。带着这两种心态,即使应聘成功,在工作过程中也极易眼高手低或难以适应工作环境,从而过快产生离职念头。因此,学校要在新生入学伊始就进行正确的引导,明确水利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懂技术、能吃苦、善沟通、会管理的一线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复合型人才,今后的就业方向为水利施工企业、监理企业或水利行政主管部门的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监理员或技术员。让学生在一开始就做好能吃苦、要下工地的准备。同时,在专业认知中,让学生意识到,职业教育是以一线建设与管理需要什么就教什么为原则,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正是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激发其学习兴趣,夯实专业技术知识的基础。只有自身综合素质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今后的应聘中从容面对,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
2 完善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就业指导队伍的组成、成员的水平,对学生就业观、择业观的形成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等影响深远,因此,要完善就业指导队伍的组成,并提升成员的水平。首先要解决就业指导队伍组成稳定性的问题,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多方面经验的积累且投入大量的精力,因此各系负责就业工作的人员要尽量固定,减少更换的频率;同时要班主任、骨干教师、企业专家等全面参与,从不同角度为学生的就业工作服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一般由就业辅导员担任,主要负责日常就业工作的开展、就业教育活动的组织、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发布等,班主任重点根据班级学生情况个别指导,骨干教师以专业视角进行引导,行业企业专业从一线工作岗位需求角度进行指导[3]。通过全员参与,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就业指导与服务水平。
3 合理安排顶岗实习单位,提高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度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利类专业的学生第五、第六学期是到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环节既是教学工作人才培养计划中的一项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在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在企业工作,边学习边实践,能够逐渐熟悉岗位工作基本流程,积累一定经验,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如果双方相互满意,就可以在学生毕业后签订就业合同。对企业而言,实习期间是对学生很好的考察机会,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抢占就业先机,节约招聘、培训成本;对学校而言,除了能够提高就业率,同时也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机会,从而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提供参考。但是,在实际的顶岗实习安排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比如很多学生自行联系的实习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不够高,实习过程中存在敷衍现象,导致毕业后还要重新寻找就业单位,降低了就业效率。因此,为了提高顶岗实习与就业的结合度,鼓励学生顶岗实习结束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在顶岗实习岗位安排之时,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3.1 充分做好学生的求职意向调查
在顶岗实习安排之前,设计合理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的求职意向进行调查,同时结合生源地情况,进行求职意向统计,在顶岗实习岗位安排时,尽量满足学生的意向岗位,并鼓励学生到生源地的企业去实习。
3.2 加强校企合作,构建高标准就业基地,形成丰富顶岗实习岗位信息库
进行挑选行业中的优质企业,主要考虑能为学生提供良好职业发展空间的成長型企业、愿意培养学生的企业、历年来接收本校学生较多且口碑较好的企业等,签订就业基地协议,并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企业近期的用人计划,必要时由就业指导老师赴企业实地考察,确保顶岗实习岗位的真实有效性,形成丰富的顶岗实习岗位信息库。
3.3 双向选择,合理确定顶岗实习岗位
在实习前1个月内,将顶岗实习信息库公布给学生,包括企业基本情况、工作内容、岗位要求、工作环境、待遇水平等,同时适时举行专场招聘会、企业宣讲会等,供学生熟悉企业和岗位情况;再由学生自行填报志愿,每人填报三个志愿,最后由企业、系部、教研室主任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调查结果及学生的综合情况统一协调分配,尽量为每一位学生确定合适的实习岗位[4]。
3.4 加强顶岗实习过程的动态管理
在顶岗实习期间,以校内指导老师的督促为主,班主任总体把握班级同学情况,通过周记批阅、实地检查、与企业定期沟通等手段,动态跟踪学生的实习情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有更换岗位意向的问题及时了解原因并协调解决。
就业稳定性是评价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高职类院校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提升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对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水平;重视顶岗实习岗位的安排和过程管理,探索顶岗实习和就业的一体化模式。从而降低离职率,提升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唐明.高职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现状及提高对策[J].职教论坛,2013(23).
[3]冯燕芳.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离职率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3(8).
[4]茅小燕.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食品专业顶岗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索[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