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四个有效途径和基本方法
2015-07-29孙广海
□孙广海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四个有效途径和基本方法
□孙广海
加强党内政治生活,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看党员领导干部能否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因为,只有有效的、高质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才能真正触及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深处的问题,才能教育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接地气”“守底线”“不碰高压线”,才能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创业激情、创新精神和创优斗志。
途径和方法之一:照镜子——以“党章”为镜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路线和纲领、党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集中体现了全党的最高利益和最大利益,体现了全党的信念和愿望,是统一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总纲。党员领导干部通过比照党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可以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更加透彻清晰地查摆出自身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服务群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自我改进的方向和措施,切实抓好整改提高,从而做到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和要求,始终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使自己的思想意识、党性观念、工作作风更加符合党章的要求、群众的期盼。
途径和方法之二:正衣冠——站在群众的角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衣冠不正,则宾者不肃;进退无仪,则政令不行。”听到了意见却当作“耳旁风”,找到了问题还要“等等看”,缺点和不足心知肚明却“不敢正视”“不愿解决”——这样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不良风气。对共产党人来讲,当干部不是为了做官,而是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所以,加强在党内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是要正一正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那些对待群众的错误立场、蛮横态度和官僚作风,树立共产党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正确立场、态度和作风,以解决新时期干群关系问题;就是要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官架子”从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上卸下去,俯下身子真正走到生产一线,站在员工群众的角度上去服务基层;就是要养成勤正衣冠的好习惯,防微杜渐,以端正的品行塑造良好的形象,时常反躬自省、不断提升自我,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无愧于党,无愧于民。
途径和方法之三:洗洗澡——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洗澡谁都会,关键是如何才能洗干净;批评谁都不陌生,问题在于如何求实效。现实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变形走样的原因一是不敢说,二是不愿说。不敢说、不愿说的背后是“害怕”:批评领导怕打击报复,批评同级怕影响关系,批评下级怕丢选票,批评自己怕失面子,从而出现了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优良作风庸俗化的现象,不但丝毫起不到清理思想灰尘、驱赶政治微生物的作用,还会使党内政治生活浮于表面、走过场。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能够彻底清除思想之尘、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党员领导干部就会神清气爽,我们党也就能风清气正。
途径和方法之四:治治病——以治病救人为目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其目的就是为了治病救人。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根据作风问题的程度、产生的影响以及造成的危害,给予相应的处理,对症开方,恰当施治。对存在一般性作风问题的干部,要立足于教育提高,促其改进;对群众意见大且不能认真查摆问题、没有明显改进的干部,要及时进行组织调整;对发现重大违法违纪问题的干部,要移交纪检监察机关或司法机关,依照党纪国法严肃查处。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查处已有的问题,一方面在于发挥惩罚追责的作用,让那些存在问题、犯了错误的党员领导干部付出应有的代价,用惩戒的方式教育挽救本人;另一方面,更意在向广大党员干部发出警示,以儆效尤,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的人误入歧途、走上邪路。
总之,要把开展认真的而不是走形式的、积极的而不是敷衍的、健康的而不是庸俗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贯穿于党内政治生活的全过程,更好地凝聚大庆石油人为油奉献、为油拼搏的士气和干劲。
(作者系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九采油厂人事部副主任)
[编辑:李树明电子信箱:shuming101@163.com]
据《新京报》报道:河南省宝丰县第一中学不仅要求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每天清晨5点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面对舆论质疑,校方回应说,并未强制学生下跪,“他们对祖宗圣贤的崇敬是油然而生的”“跪天跪地跪父母是文化传统,与封建无关”。
评论:把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承下去是好事,但以形式主义、走极端的方式去实现,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因为入脑入心才是传承的关键。如何将弘扬传统文化精华与完善现代教育紧密结合,还需要相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多动脑筋、少玩花样、务求实效。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参与调研的专家说,2008年至2011年,云南省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数平均为每年13万人左右,而2012年和2013年短短两年就完成“农转城”人口496万。为完成任务,一些地方和部门按人口比例层层下达指标。
评论:城镇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近年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像“摊煎饼”似的扩张城市、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的做法不可取,只会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协调。然而,在相当一些地方,抓城镇化建设不是考虑客观情况,而是根据政绩需要搞“大跃进”。这种好大喜功的思维所导致的后果令人担忧。
据《成都商报》报道:1月28日,西安市迎来今年第一场大雪。58岁的环卫工丁权从早晨6时30分一直工作到9时许,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见路边有一群人在烤火取暖,他也凑过去暖暖身子,没想到因此被炒“鱿鱼”。目前,当事公司已撤销对丁权的辞退决定。
评论:因烤火被辞退的环卫工获得了舆论的普遍同情——这把年纪、这种天气,违反相关规定情有可原;面对舆论的压力,当事公司撤销了原有决定,体现了制度的“温度”。这一事件出现转折的意义在于,制度的宽与严,有其相对性。目中无人的制度,不会赢得真正的尊重。
据《新京报》报道:2015年伊始,国家信访局赴福建、安徽、湖南、重庆、陕西5省市督查40件“三农”信访事项。督察组要求当地官员全部回避,并设置跟踪反馈流程,以防“人走茶凉”。
评论:“京官”外出督查,人们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一种工作作风,更有一种以往鲜见的工作方法——当地官员全部回避,设置跟踪反馈机制。然而,解决诸多历史遗留及现实问题,单靠国家信访局的努力还不够,各级相关部门也应借鉴这种“自上而下”的新思路,经常到群众中了解情况,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据《南京日报》报道:近日,广西南宁一处新楼盘在水泥地面上用砖块围了几十个小树池,并全部栽上树木。附近民众质疑,这是开发商为应付绿化面积验收而为。当记者询问树木能否成活时,施工人员表示“验收完后就移走”。
评论:为了所谓“市容市貌和城市绿化需要”,或者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许多地方至今仍热衷于“形象工程”。这种形式主义的作风令广大群众反感不已,但又无可奈何。很多人纳闷:这种应景之作能顺利通过“验收”,究竟是造假者手段高明还是检查者故意装傻?
据《新华日报》报道:在沪昆高铁制订规划过程中,湖南省邵阳市为争取在市区设站,官民一齐投入“争路运动”——10万邵阳群众高喊“争不到高铁,书记、市长下课”,以致许多官员忙得家人住院不去照顾,自己生病顾不上就医,几过家门而不入……
评论:从这件事上看,还真有些“为官不易”的味道。平心而论,把高铁建在家门口,是很多地方政府和民众的愿望,但高铁线路怎么走、站口怎么设,必须尊重科学、顾全大局。其他公益事业同样如此。有些时候,以局部民意绑架的宏观决策,只是一种妥协折中的结果,并不是科学审慎的决策。
据《扬子晚报》报道:近日,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将于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对于汽车“限牌”问题,条例规定:“采取控制机动车保有量的措施,应当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并在实施三十日以前向社会公告。”这就意味着“一夜限牌”的可能性被“堵死”。
评论: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出台涉及民生领域的重大政策时,为了减少“杂音”,不做听证,“突然袭击”,常常闹得怨声载道。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下,作为决策者,政府应该对自己制定政策的前提、过程、实施等程序进行反思,让依法行政成为地方政府的自觉行为。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一些县级机关,部分领导干部虽然名义上已不配秘书,但仍把名目繁多的讲话起草、材料撰写工作交给办公室。有的甚至把写党校培训心得、做在职教育作业这类理应亲力亲为的私事也交给办公室处理,于是出现办公室“人人都是秘书”的情况。
评论: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些官员离开稿子不会讲话、离开秘书不会工作。这种“秘书依赖症”,既反映出一些官员的工作作风问题,也折射出其工作能力的低下。习惯于“有人伺候”,是一些领导干部特权意识的一个方面。由此可见,反“四风”在一些地方和一些部门依然任重道远。
[编辑:王宇萌电子信箱:wangyu5217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