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2015-07-29张建峰斯艳红
张建峰 斯艳红
当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张建峰 斯艳红
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生理发育,心理变化逐渐趋于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由于面临升学压力以及来自父母老师等方面的压力,这个时期的学生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和父母产生信任危机,缺乏沟通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关心,多和孩子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学校老师应对步入青春期的初中生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决青春期遇到的各种困难,使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沟通;心理辅导
初三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15岁左右,这一阶段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也是身心各个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是人生阶段典型的“青春期”。这一时期学生在生理上表现出激变,因此情绪情感不稳定,心理处于“闭塞期”。尤其是初三这个面临升学压力的特殊阶段,情绪体验更为丰富,也会更加起伏不定。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视身边伙伴的友谊,喜欢结伴而行,对朋友忠实坦诚,对教师和家长则保持心理上的距离,会出现一定的交流障碍。T他们渴望获得成人的认可,重视自己在家庭和班级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也容易为了证明自己而采取简单鲁莽的行为。伴随着身心的快速发展,开始出现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不再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而是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在生活中表现出对父母的依赖性减少,急于要摆脱父母的监督和保护。
此阶段孩子的父母正处于人生的重要阶段,不仅事业和家庭需要付出精力,同时还要照看长辈和子女,对人生的看法也日趋成熟,很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免受挫折,会不断地提醒并纠正孩子的行为,由此出现了各种亲子问题,因而这一时期容易被孩子戏称为父母的“更年期”。这一时期中,当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孩子往往会采取顶撞或者是回避。如果孩子被父母冤枉的时候,孩子情绪可能会失控,与父母进行争执、吵架、进而矛盾更加激化。有的内向的孩子可能会把自己受冤枉的情绪藏在自己内心深处,在平时的性格上表现出郁郁寡欢,会造成一些心理伤害。
亲子之间,最重要的不是可以教孩子做什么,而是紧紧拉住父母与孩子间那条名叫“信任”的线。每个孩子都很聪明,他们都可以细微的感受出父母到底是真的想聊还是想找出你的问题来评价、来骂、来说教,甚至也可以看出父母是真的想帮忙,还是只是想控制,孩子也可以感受出父母在言语中对自己的不信任。父母在孩子这个阶段时应注意:
1.理解、信任、尊重初中生的独立性和成人感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基础。
2.与初中生平等、民主相处是父母与少年子女关系协调的根本保证。
3.父母要善于和乐于使少年子女接受自己的意见。
4.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的“自立”生活。
5.父母要采取耐心、说服、疏导的方法对待初中生的反抗性。
那么该怎样让孩子克服“逆反心理”以及与父母可能产生的矛盾,与父母平等沟通呢?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家长应制定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
帮助孩子认识到与父母之间发生摩擦、磕碰甚至被误解、被冤枉都是客观存在的,学会用有益的方式去宣泄自己的情绪,知道影响与父母沟通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与父母沟通,培养孩子与父母进行沟通的能力和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增进对亲情的感悟,促进亲子关系发展。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引发孩子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在学校里,学校也可以对初三学生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课。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找到与父母沟通困难的原因。教学难点主要是让学生找到与父母良好沟通的技巧。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四、教法
1.演示法:利用微课演示,直观生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发学生思考。
2.启发式教学法:利用视频情景及日常生活事件演示
3.创造性思维培养法:通过对事件、图片的分析,归纳出有关的观点和原理
4.活动参与法:培养出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的能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
5.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针对性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表演法:让学生扮演父子真实的再现生活。
3.合作探究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兴趣,鼓励孩子们大胆说出自己想到的沟通方式。
4.换位思考法: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由此懂得理解父母,尊重父母。
青春期在一生中所占的时间很短,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青少年发展为什么样人的问题,可以说青春期是人增长身体、知识、才干的黄金时代,是人的自我认识、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家长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信任机制;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这些都对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安徽人民出版社. [2]王丽萍.心理健康教育[M].人民邮电出版社.
[3]吴增强,沈之菲.学校心理辅导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3]黄安明.现代教学[M].上海教育报刊总社.
[4]陈丽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华文出版社.
[5]朱春生.东方青年教师[M].山东省临沂日报报业集团.
[6]曲学衡,黄复华,邵正德.当代青年研究[J].上海社会科学院. [7]李凤华.课外语文:教研版[M].辽宁人民出版社. [8]仲宁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开明出版社.
(作者单位:张建峰/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斯艳红/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张建峰(1989—),男,汉,江苏人,研究生,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心理咨询;斯艳红(1989—),四川语言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笔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