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艺术特征及防伪
2015-07-29余惠秋
余惠秋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象牙的种类及特点,各时代象牙雕刻技术和象牙伪品的特征,宣传象牙鉴赏知识,提高象牙鉴赏防伪水平。
【关键词】象牙种类 雕刻 防伪
象牙具有温润柔和、洁净纯白、圆滑细腻的质地和美感,这是任何其他宝石所望尘莫及的。因此象牙成为统治阶级和帝王将相所喜爱的高贵饰物,历代高官显贵都将象牙制品视作奇珍异宝。象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自古以来,即被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和工艺品。
一、象牙的种类及特点
象牙分为亚洲象牙、非洲象牙、海狮象牙、猛犸象牙四种,
亚洲象牙产于印度、云南、泰国。据古时候档案记载,以前的象牙很大,现在象牙变小,是因为传说大象有意念,知道人们宰杀大象是为了获取象牙,大象不长牙,象牙渐渐就变小、变细。亚洲象牙微黄,韧性较好。
非洲象牙,也叫广牙,因为清代象牙是从广州口岸进口,故叫广牙。明代象牙是从福建漳州进口。非洲象牙外皮发黑,有一厘米厚度的裂纹,去掉外皮,非洲象牙与亚洲象牙相比,较白,硬度较高,雕刻时易崩,有脆性。
海狮象牙,较直,棕色外皮,外表有半厘米或一厘米厚度的裂纹。如果外表不抛光是看不出海狮象牙、非洲象牙、亚洲象牙的区别,海狮象牙的脆性比亚洲象牙大,与非洲象牙差不多。抛光后,海狮象牙、非洲象牙、亚洲象牙都有树一样的年轮纹轮廓,牙的外表面有花斑的是海狮象牙。从横剖面上看,在平光面下面有鱼鳞状纹路的是真象牙,在平光面上面有凹凸感的是假象牙。
猛犸象牙,猛犸是古脊椎动物,学名真猛犸象,生活在约五十万年以前。猛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身长达5米,高约3米,它的牙齿长1.5米左右。与现代大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寒冷的北方,是一种古哺乳动物。地球上的猛犸是死于突如其来的冰期,因此它们死亡后的尸体即遭冻结,未来得及腐烂,又由于千百年来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护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来。我国东北、山东长岛、内蒙古、宁夏等地区曾发现过猛犸的化石,而俄罗斯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岛的冻土层中都曾发现带有皮肉的完整个体。20世纪80年代在俄罗斯出土的一批猛犸象,其象牙外皮下一厘米出现钙化,外表是化石,内芯洁白细腻。去掉象牙外皮,内芯有鱼鳞纹状纹路,但无年轮纹。猛犸象牙如白瓷一般很漂亮,可以进行高浮雕、圆雕,但猛犸象牙很脆,磨光后很细腻,猛犸象牙有瓷化感觉。
二、象牙雕刻的时代特征
人类对象牙的使用源远流长,据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象牙器物的制作,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象牙制品,不但数量多,且饰品制作精美、纹饰流畅。其中有一件象牙梳,是用一段弯曲的象牙雕刻而成,上宽下窄,有精细的回旋纹,梳齿排列细密整齐,既有实用性,又具有美观的装饰作用。
在商代,我国的象牙雕刻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出现薄薄的浅浮雕,其造型古朴厚重,纹饰精美,具有同时代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如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杯身通体刻满细带纹,十分精美与宝贵。
春秋时期的象牙制品,除了日常生活器物以外,还运用到剑饰等方面。
战国时期象牙的雕刻是直上直下的刀痕。
汉代象牙雕刻出现游丝纹,象牙平雕用游丝纹法进行雕刻。游丝纹是一种浮动的、潇洒的、很细的线条。象牙饰物上的各种图案都用游丝纹来表现,因线条很细小看不出来,故涂上红彩、黑彩,色彩分明,形成优美的纹饰:象牙雕刻使用汉八刀,雕刻简练,磨制较少。汉代象牙制品开始出现象牙尺。
魏晋南北朝时期,象牙雕刻技术日趋成熟,象牙磨制很好,很精致。
唐代传世的象牙器不多,除官员上朝所用的牙笏外,唐代拨镂象牙尺也很多。唐代象牙尺传至日本甚多,奈良正仓院藏有唐红牙拨镂尺六把,绿牙拨镂尺、白牙尺各二把,是当时日本遣唐使或唐朝使者从中国带去的。《大唐六典·尚书令》注: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唐代朝廷在中和节常以十分精美的牙尺赐王公大臣,白居易有《谢中和节赐尺状》,这说明唐代象牙以制高档实用器为主。“拨镂”即现代称为手刻工艺,“拔镂”是对平刻方法的描绘,即用锋利刻刀在打磨光滑的表面上进行浅刻(很浅的阴刻线,俗称游丝纹法),用刀多依书法,构图多依画论,艺术水平很高。唐代象牙拔镂尺有染成红色、绿色的,是为了观看清楚。唐代象牙尺,正背两面用单线为栏,内以双线等分为十个寸格,寸格内分刻镂鸟兽、亭台楼阁、花鸟虫草,很漂亮。唐代平面雕刻用游丝纹法外,还有很多浮雕、圆雕、镂雕,一般雕刻首饰及装饰盒具。
宋代刻笔筒也用游丝纹法进行雕刻,但线条较唐、汉较宽。宋代象牙雕刻已开始从实用品向珍玩方面转化,小立体的微型雕刻和平刻都已出现。
据史料记载,元代象牙是崇尚白色,宫殿都是用象牙装饰,但目前没有象牙的雕件成品出现。
明代时,福建漳州是象牙的进口地,当时漳州有很多象牙加工作坊,明代象牙雕刻以圆雕为主,以人物为主。明代象牙制品有宫廷制品,主要制作生活用品如碗、杯、花插等。明代文人参与象牙雕刻制作中,文人自行设计、绘画、雕刻,制作文房用品或小挂件或小摆件,即文玩或清玩用品。明代象牙制作讲究三分刻、七分磨,人物表现非常突出。明代男性为高鼔额头,额头很光,在眉毛与额头中间有“三字”抬头纹,他们观察人物很仔细,非常写实,平铺阴线胡须,不打绺,属于飘飘然胡须。手指像葱,又细又长又尖,无指甲的痕迹。明代女性主要看开脸和手,明代女性,以鹅蛋脸出现,额头高,发髻靠后,像大背头,与明代审美观念一致。明代雕刻花瓣树叶时,边缘磨得很好,双边雕刻。通常说“明大粗”,但其工韵很好,简练而富于神韵。图1为明代象牙人物作品。
清代象牙雕刻种类繁杂,有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镂雕等等。牙雕根据地域形成四个流派,分别是南派(广州)、北派(北京)、苏派(浙江)和宫廷艺术派。
广州牙雕喜爱追求各种高难度的雕刻技巧,最富于代表性的是多层象牙镂雕技术,著名品种如象牙球,很细腻,很精致。当时象牙球有十一至十三层,每层似蛋壳般薄,层层能转动且满雕花纹,令人叹为观止。广州的象牙劈丝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它是将象牙劈丝、磨光后再进行编织而成作品。它利用象牙本身的纹理和具有韧性的特点,将象牙浸泡在特制的药液里,待其软化后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牙片薄如纸,呈半透明状。再将牙片打磨光滑呈现出洁白光泽再行编织,品种有象牙席、宫扇等。此项技术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制成品价值相当昂贵。至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劳民伤财而其功用是为了奢侈斗富,乃下令禁止制作牙丝制品,从此这项工艺逐渐衰弱,直到失传。广州牙雕工艺重视刀工而忽视磨工,作品显得锋棱毕露,对于表现象牙的细腻质感不太有利。广州牙雕为了保持象牙的洁白,喜用硫磺熏蒸,并在白地上再进行染色、镶嵌等附加手段。图2为清代象牙庭院人物笔筒。
苏州牙雕的作品多为笔筒、笔架、笔掭等小件文房用具,也有碗、瓶、盒等实用或陈设器,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历史传说等。常以名家画稿为粉本,追求笔墨的韵味,某些山水作品有吴门画派之风。花鸟则宗清初画家恽寿平,清雅脱俗。为了适应画作的复杂笔法,苏派牙雕长于阴刻和隐起浅浮雕,运刀简洁,磨工甚好。注重留白,不喜染色或漂白处理,注意营造意境,有较高的审美格调。在乾隆时期以后,因广州牙雕的挤压,苏州牙雕逐渐衰落,在清晚期分裂出上海和南京牙雕,在继承苏州牙雕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成为新流派。
北京牙雕是晚清以来牙雕的重要流派,最擅长的是雕刻人物。讲究利用象牙本形设计动态,注意刻画面部神情,比例适度,衣纹简练挺拔,不失动感,追求逼真写实的效果。以圆雕和浮雕为主要技术,多制侍女、罗汉、刀马武士等。北京牙雕中的花卉草虫如白菜蝈蝈等也很有名,其他像仿古器物制作、微雕细刻“一粒米”、象牙平刻等同样富于特色。北京牙雕讲究自然,不经过硫磺熏蒸处理。
宫廷艺术派是将广州、北京、苏州等地卓有建树的成名牙雕艺人请进宫廷,由皇帝下旨进行象牙制作。将各地工艺去粗取精,工艺很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富贵、典雅的风格。注重工艺的精湛,注意细节的无懈可击,有时不计工本,近乎卖弄,磨工渐多。既有小如微雕的小件,又有大型的牙雕屏风等家具,这都是地方牙雕所望尘莫及的。雍正时期器型小,壁形薄,有如微雕般的小件。结合广州艺术,乾隆时期象牙染色。总的来说,雍正时期牙雕较乾隆时期牙雕更精美细致。康熙时期牙雕比较清雅,乾隆时期牙雕喜欢堆砌,繁杂不清雅。
清代审美观与明代不同,清代人物流行瓜子脸;雍正时期是以其十二妃子形象为范本,圆脸,尖下巴;清代早期额头高,发髻往前,尖下巴,手有指甲壳。这是与明代不同的地方。
总而言之,清代象牙作品大多采用高浮雕、深浮雕、透雕、镂雕等雕刻技法。清代牙雕讲究七分刻、三分磨,有时候根本不磨。因此,清代象牙作品有时拿在手上比较咯手,有时手会划伤。咸丰以后,于啸轩利用游丝纹法进行微雕,刻完后,借用五倍放大镜欣赏,线条更细,开创微雕的刀绘,一直持续到现在。在米粒上雕刻,这都是游丝纹法的运用和传承。
三、象牙的防伪
目前市场上象牙制品鱼目混杂,有用树脂胶加骨粉做出来的假象牙,表面上的鱼鳞纹是压出来的,里面的横截面有气泡和缝隙,不掉粉。还有用石头粉加树脂胶做的假象牙,如果石头粉添加过多,会比较透明。用塑料冒充象牙,一般用打火机在物件边上烤一下,颜色发黑且有刺鼻气味的就是塑料。还有一种最能蒙人的造假方法,就是象牙皮里包石头粉,封底,但它的重量有问题,这种假象牙不敢用高浮雕雕刻,一般用游丝纹画图,用针往里面搅动会有很多细粉子直掉。还有一种是非洲象牙果,象牙果是一种南美厄瓜多尔的椰树果,是橡扣树的种子胚乳,常见于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沿海雨林中。罩胚乳有点像椰子,起初是液体,成熟以后变得坚硬起来,具备了与动物象牙类似的特点,有类似年的环状图案,看起来和真的象牙一样,被人们称为植物象牙。象牙果外表粗糙,里面洁白如象牙,市场上有很多小件是用象牙果雕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