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观念
2015-07-29
主持人语:近两年来抽象艺术受到画廊和艺术机构的普遍关注,在我们看来原因大约有四:其一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在现阶段正值创作思维的旺盛期,而且在相当长时间的展览主题和理论梳理中,对于艺术观念的认识愈发明晰起来;其二中国当代艺术理论批评对于既有的“图像性”的绘画,在阐释上越来越缺乏兴趣,“反图像”的理论批评能够演绎出很多新的知识和语言;其三抽象艺术能够连接1980年代中国最早一批现代艺术创作的线索,不少艺术机构和私人藏家都正在重新整理自己既有的收藏,同时抽象艺术作品相对而言在艺术市场上仍然处于低位,在资本运作上有一定的空间,而一些新生的艺术机构在跟随策划与抽象艺术有关的展览;其四在如何阐释抽象艺术理论方面有了很多新的角度,诸如关于感性和理性的触发,关于过程性和治愈理论的解读,都启发了我们更容易接受抽象艺术。
不确定的确定性——瑞士Christian Kerez 个展
2015年5月24日至6月23日,由瑞士领事馆、又木文化、方所共同主办的瑞士建筑哲人Christian Kerez个展在广州方所举行。Christian Kerez 1962年出生于委内瑞拉,1988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技术研究所(ETH)。2012年被授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荣誉会员。Christian Kerez在建筑设计上有着非常独特的个人风格,以洗练、节制、单纯、简洁著称,他的极简建筑美学反对对建筑停留在功能和外观的粗暴解读上,而更注重在在建筑体内营造动感很强的游动的空间,正如他所说:Architecture to Space,is like marriage to love(婚姻不是对爱情的束缚,建筑对于空间,也是一样的)。
他的作品并不惊世骇俗,但却为游走在他建筑之间的公众打开了眼界:建筑不是宣传图纸和修图过度的摄影作品,而是如何在看似封闭的“盒子”内,打造循环的回路,搭架空间的血管。Christian Kerez在建筑研究领域有着独特的贡献:他善于通过模型不断地研究问题的结果,并且探索各种设计的可能性。他的建筑作品以充满张力的结构和建筑内部独特的空间设计,非常具有实验精神。
空故纳万境——刘商英艺术展
2015年6月16日至6月25日,在中国美术馆3、7号厅举办,由范迪安策展。刘商英从2011年至2014年四次深入西藏阿里地区,并在2013、2014连续两年进行现场大尺幅绘画创作。此次展览,主要集中了刘商英最近一次现场创作的巨幅油画新作二十余幅。刘商英在西藏阿里原始而混沌的生态中,找到了自身绘画方式与心灵相默契的“眼位”。他不再拘泥于绘画的语言形态或风格样式的考究,而投身于类似于身体力行的绘画苦行之中,以往一些难以清晰而又顽固的意念似乎被一种强大的自主所冲破。
“秩序的边界”群展
2015年4月4日 至5月4日,在北京798艺术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由夏季风策展。参展艺术家有:朱德群、赵无极、林寿宇、尚扬、刁德谦、余友涵、王怀庆、梁铨、苏笑柏、吕振光、马树青、陈墙、丁乙、刘野、李磊、颜磊、周力、陈若冰、周洋明、陈彧凡、王光乐、刘可、梁远苇、陈丽珠、迟群、鞠婷、唐明伟、冷广敏、钱佳华、李平、王一、王智一。展览不以考察绘画的抽象性作为主要目的,而是着眼于全球范围内的32位华人艺术家,试图呈现他们非具象的、去现实主义化的创作道路,以及体现在他们身上的那种共性的、与生俱来的东方艺术的美学传统,如何在日常创作中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当代性和前瞻性。
画画——谭平作品展
2015年6月13日至8月13日在北京金格空间举办,李旭策展。谭平从“画它”、“画我”、“我画”直到“画画”,是一个不断追寻绘画本义的艰辛路程。“画画”这个阶段的出现,充分展现了谭平强调视觉原创与形式完美的努力。在这种努力的过程中,他持续地追求着纯粹、独立与严肃的趣味,不断地丰富着艺术观念的深度和思辨性,以孤独而坚忍的姿态,拒绝着任何平庸媚俗的可能。而上述这些特征,也正暗合了抽象艺术的根本使命。
何所示——丁乙个展
2015年6月7日至7月26日在海龙美术馆(西岸馆)举办,马啸鸿策展。展览呈现丁乙今年最新完成的作品——为美术馆挑高9米的展厅特别创作的10张模板绘画,近高5米。新作运用了突破性的技法,在椴木板的黑色表层下,艺术家先涂上厚重的彩色颜料为基底(一组蓝绿,另一组红橘),随后在表层进行绘画和雕刻,伴随雕刻的笔触,涂层之下细微的却又灼热的色彩逐渐显露。而当绘画颜料和木板被破坏与去除时,暗藏其下的层层色彩和木质肌理一同被揭示,体现艺术家作品中即强烈又值得玩味的特征,似乎正像道家或禅宗中所体现的辨证性。
虚薄——自然的灵韵
2015年5月30日至6月30日在京798艺术区Tabula Rasa画廊举办,由夏可君策展。参展艺术家有扬、邱世华、梁铨、刘国夫、姜吉安、沈勤。“虚薄”是对中国文化“虚淡”的自然美学与杜尚“次薄”的概念艺术的结合,是回应艺术“怎么做都可以”与“怎么做都不可以”的两难,回到塞尚打开自然深度的疑惑,试图在后现代重新发现自然的灵韵,以新的方式重写现代性,结合自然的生长性、抽象的余痕与概念的日常化,形成一种来自于中国,但又具有绝对普遍性的艺术语言。几位艺术家都试图在中国山水画与西方媒介之间寻找某种新的表达方式。
王光乐个展
王光乐凭借他“以过程为基础”的画作已获得极高赞誉,在佩斯纽约切尔西画廊的展览中,他的画作同时引用传统的死亡象征、时间性、重复和抽象作为主题。通过从传统方法的吸取借鉴,王光乐在创作《寿漆》系列作品时,画布平放在工作室的地面上,用画笔将丙烯颜料一层层地覆盖绘到画布上,并在每层之间留下些微间隙。涂上颜料的每一笔都体现了时间和绘画过程的融合,完成此作,意味着艺术家完成了对时间性的沉思。王光乐说,“最重要的不是画‘什么,而是‘怎样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