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荷兰的故事

2015-07-29dandan

粤海风 2015年3期
关键词:阿姆斯特丹弗兰克郁金香

dandan

去看安妮

飞机抵达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正是清早,乘火车到城中心的酒店放下行李,去街上找了一家早餐店,快快吃完早餐,拿着地图,就带孩子们直奔一个地方而去。天下着濛濛细雨,步行穿过几条街巷,赶到那个地方,离开门还有20分钟,而眼前排起的长龙真把人给吓住了:人们穿着厚厚的外套,裹着保暖的围巾和帽子,秩序井然地排着长队,那队伍拐了好几个街角,竟然看不见头!啊,你能猜到这是做什么吗?在阿姆斯特丹,什么地方具备了如此巨大的吸引力,让全世界的旅游者都来朝圣一样地参观?

原来是为一个女孩,一个叫安妮·弗兰克的犹太女子,她生于德国,在纳粹统治期间随父母举家逃往阿姆斯特丹,后来荷兰也被纳粹德国佔领,他们一家不得不躲藏起来。在闹市区这座普通建筑物里,有一间“秘密小屋”,就是他们躲藏的地方,那时她才十三岁。她每天写日记,对纳粹如何迫害犹太人有详细的记载,除此之外,日记里还充满了一个13岁少女对人生的梦想,青春的反叛,对爱情的朦胧追求。安妮一家4口和后来住进去的另外一家3口,以及一个单身,共8个人,在那所房子里躲藏了25个月,终于还是被发现,关进了纳粹集中营。就在那个集中营被解放之前的一个月,安妮染上伤寒,死于非命。

安妮的父亲是他们家唯一的幸存者,他将安妮的文字整理成一本书,这就是经典名著《安妮日记》的由来,这本书成为20世纪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图书之一,安妮本人也成为纳粹时期最著名的犹太人受害者。1999年,她被评选为《时代杂志》“20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100人”,一颗编号为5535的小行星也是以她的名字命名,叫作“5535安妮·弗兰克”。直到2004年,荷兰人选举“最伟大的荷兰人”,安妮还是排名第8位。

回想从资料上看来的安妮的一生,再看眼前这条寒冬里的长龙,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不忘历史”,在一个真正不忘历史的地方,人们不会天天挂在嘴上说这句话,而是在每天生活的细节里,人们拥有缅怀历史的机会,每一代人都在这些机会里了解历史,学习教训。我们不得不承认,世界上有些地方的文明是线性发展的,重蹈历史覆辙的现象不是说完全没有,却真的几率很低,因为人们生活中每天都有足够的提醒,而每一代人也都自觉地把这样的提醒变成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另外一些地方就不是这样了,那里的人那么快就忘记历史,那么快就重蹈覆辙,三四百年一个大循环,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小循环,纵有千年历史,文明的进步却依然缓慢,真要好好问一问,这到底是为什么?

阴雨中的老城区

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城市里,都有一片保存完好的老城区,看上去虽然有些陈旧,街道路面也不宽敞,更不会有摩天大楼、环城高速,但这里每一栋建筑都有经年的历史,每一家小店都有几代传诵的故事,每一个街角的转弯处,都可能遇见一个不经意的传奇,到一个地方寻找文化的踪迹,这应该就是具体的体现了。

阿姆斯特丹的老城区,在连绵的阴雨中有些落寞的感觉,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坐在明媚阳光的阴影里,给他的孙辈们讲述遥远年代的辉煌。

17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最显赫的金融帝国,由于航海业的发达,全世界的财富都往这里倾涌,阿姆斯特丹的老城区,正是当年繁华一时的锦绣之地。这里的每一栋建筑至少都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街道格局也大部分保留着最早的样子,穿过城区的窄窄河道依然星罗棋布。

很多来过阿姆斯特丹的人都喜欢这里,喜欢它的干净,它的安宁,喜欢每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带来的遐想。或许有些人能讲出喜欢的理由,或许有些人讲不出,但心理的感受却是相通的。我想,在人类的原始梦想里都有一个原乡,这个带着上帝烙印的原乡,常常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疏忽闪现,或是一地,或是一景,或是一人,阿姆斯特丹,你又是谁的原乡?阴雨中的老城区,你又是谁梦里牵挂的地方……

木鞋与荷兰

在阿姆斯特丹的大街小巷,只要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商店,都会卖一种很奇怪的鞋子工艺品,有塑料的,有陶瓷的,甚至还有原始木料做成的,有些做得极为精致,有些却粗糙笨拙,不管怎样,那鞋子形状却都大同小异,底很厚,帮很高,很像旧年代的日本木屐,这在欧洲其他国家不大见到。

第一次看见满商店墙上挂着这种木屐,我就产生了好奇,心想这鞋子背后一定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故事,不然怎么几乎所有礼品商店都在卖?第二次看见不止一家商店门口还摆了这种放大数十倍的木屐,供旅游者拍照,借此招揽生意,我就十分想知道为什么了。

其实好奇害死人,最后在一本旅游指南书上找到答案,竟然如此平淡无奇!那书上说,荷兰地处低洼,加上阴雨绵绵,地上常常积水,早年人们就用木头做成这样厚底高帮的鞋子,穿在脚上,防水保暖。后来,荷兰人开河治水,修建大坝,加上城市地下水系统也建造完善,即使下雨路上也不再积水,人们就没有必要再穿这种笨拙的鞋子走路,于是这种鞋渐渐被淘汰,但人们为了纪念早年岁月,就把这种鞋子做成工艺品世代相传,不断提醒后人先辈的艰辛。

这个平淡无奇的答案,与我最早在好奇中产生的想像相差太远,这使我大为失望,可是后来越想,越觉得这事非同一般。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纪念历史的方式,一个连自己穿过的鞋子都念念不忘的民族,面对比鞋子更珍贵的文化遗产,难道不会更生出百倍的呵护之心吗?难怪阿姆斯特丹的街头会有13世纪遗留下来的教堂,有梵高、伦勃朗的博物馆,还有安妮·弗兰克之家,后者是用来记住耻辱的。

再往深里想,我不得不痛苦地反省,我来自一个自称“千年文明”的古国,一个一直都在提倡“向前看”的民族,有哪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这么轻易就将传统文化艺术付之一炬,将古老建筑毁于一旦,将自己的历史忘得干干净净!

小时候,我住在铁路边,常听铁路工人们说一句俗语:“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看来,世界上文明与文明也是不同的,有种文明是用来吹的,有种文明是用来推的,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正是在后一种文明的推动下实现的。

两千年的古城马斯里

今天去的这个城市叫马斯里(Masstricht),位于荷兰最南端,是这个国家最古老的城市,公元初年罗马帝国统治的时候为罗马人所建造,迄今已有2000年历史。去游览一个2000年历史的古城,你期待看到什么?

首先我看到一座2000年的石桥,这是荷兰最古老的石桥,也是当年罗马人建造。

然后我看见小方石块铺成的街道,整个城中心没有水泥地、柏油路,全是这样的小石街,我盯着街面仔细看,居然没有发现一块破裂或松动的石块,原来,如果这样的情况一被发现,马上就会按原样修补完善,多少年过去了,这个城市也被战争洗涤过,但小石块的街道却从没改变过模样。

接着我看见路上汽车很少,多的是旅游大巴,再就是骑自行车的本地人和步行游览的外地游客。相信吗?这个才11万人口的小城,每年接待的游客竟是平均1千万!那随处可见的自行车,让我想起我生长的故乡,从前人们也是这样骑自行车外出的,如今却被大大小小的汽车取代了。

你能想象吗?还有那上千年的古城墙,它居然与居民的房子连在一起,这些居民为什么没嫌它破旧难看而把它推倒重建新居?我看到的情形是,这里人不但没有摧毁它,反而在维修保护,该补的补,该加固的加固,只照原来的样子。

荷兰是个天主教国家,这个城里的天主教堂也多不胜数,这些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经过七、八百年依然完好如初,这要花费每一代人多少的精力与金钱!然而这些文化产物给后人留下多么宝贵的精神食粮,这绝不是金钱可以计算的。

最有趣的是看见一个700年前的水车,别以为是在博物馆里展示的模型,它至今仍在运作。这是一家私人面包坊,屋外的水车带动屋里的磨坊,麦子就是这样碾碎的。这不是中世纪的劳动方式吗?是啊!我小时候居住的地方都还有靠人力踩动的水车,才几十年的功夫,现在大概早已绝迹了,因为进入现代化了呀!而这个水车历经了700年,被家庭传承一代代传下来,吃着这个面包坊做出来的糕点,你会想到什么?

这里还有一家世界著名的书店,因为建筑物是一所中世纪的教堂。近年来因为网络的发达,纸质书销路大受影响,这家书店一度宣告破产,去年,有人重聚资金,恢复书店运作,实在是不忍心这个独具特色的书店就此消失了!

看了这么多马斯里的古建筑,别以为2000年的古城是陈旧落后的代名词,这里有发达的金融业,各种时尚的精品屋,想想“一千万”这个数字,就知道每年来这里的游客,会给这个只有5万人口的古城带来多少财富!可见,对金钱财富的追求,或者说得好听点,对现代化的追求,是不必非以摧毁古老文明为代价的。

水与荷兰

有一件事可能你还不太清楚,荷兰是一个海边水国,外面是海水,里面是河水,整个国家都是建立在水上,那些几百年的老建筑,最早都是用木桩子打进十几米深的沼泽里建造起来的,木头在水里没有空气氧化不容易朽坏。近代以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古老的文化遗产,荷兰人在维修那些古老建筑的过程中,才慢慢把水里的木地基换成了石头。而纵横交错的水田更是荷兰地貌的一大特点。

水与荷兰,按当地人的说法,好像老婆与老公,两人一天也分不开,却又天天在打仗。荷兰人一千年的历史就是与水打仗的历史。

早在11世纪,这片土地就有人居住,那时候河水比海水高,人们要把地面高出的水,排到海里去,才能居住生存。随着人口的增多,河水不断外排,地就开始下陷,在好几个世纪以前,荷兰的地面水就已经比海水低了,涨潮的时候海水就倒灌。为了将多余的水排进海里,早在12世纪,荷兰人就发明了风车。

风车的原理,就是借助风力,带动轴轮,靠轴轮的力量将水送到高处,然后从沟渠里排走。荷兰最不缺的就是风,一年365天大概只有三四天没有风,这使得风车在全国非常普遍。在电力发明以前,荷兰有一万多座风车。(如今除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风车遗址外,阿姆斯特丹郊区的小坝村集中保留了19座风车遗址,供游客观光。)但风车的功能毕竟有限,它最多只能把水抽到2米高,这在平时情况下是可以应付的,但遇到大的海啸或飓风,就完全不管用了。人类发明电力之后,荷兰人也零星造了不少靠电力发动的水坝,但因为规模有限,海水倒灌造成人财损失的灾难还时有发生。

最近一次是1953年,飓风将海水大面积倒灌,洪水夺去了一千多人命,以及无数牲畜。这一次,荷兰人民下了死决心,发誓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能再发生。他们提出一项Delta计划,准备大规模的缩短海岸线,建造一系列拦海大坝。经过30年的持续努力,大坝终于建成。我去参观了他们建的最后一个拦海大坝,其规模之宏伟浩大,令人震撼。然而,令我更加震撼的,是另外一件事情。

当初在Delta计划提出之时,全国都卷入讨论中,有一派意见认为拦海大坝将海水阻拦,荷兰境内的生态在不久的将来会受到极大破坏,不应该造大坝。另一派则认为,大坝究竟对环境有怎样的影响,谁也不知道,而目前最重要的是保护人的生命。第三派意见认为最好是既要阻拦海水,又不影响生态,这当然是最理想的计划,但这样做花费的成本比最初要高出许多倍。

就在各种意见相持不下的时候,有人出示了一张鸟的照片,这是一种候鸟,每年夏天飞到荷兰境内,吃一种随着海水倒流进来的小鱼,如果大坝将海水拦死,小鱼不能进来,这种候鸟也将在荷兰境内不复存在。这张照片激起了神奇的效果,仿佛每个人的心都被这只鸟触动了,人们竟然达成协议,要造出一种拦海大坝,平常可以让海水像从前一样流进来,需要的时候才把闸门关上,阻止海水倒流,这样的成本当然是要高出许多倍,然而,为了这只鸟,荷兰人民选择了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不是一个只有高大上的词汇就能选择的决定,做出这个决定的人需要有一颗多么柔软的心!

如今,Delta拦海工程已经全部完成,它已成为荷兰人民的骄傲。漫长的30年,荷兰人没有把精力和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事情上,比如:他们不与天斗,不造假神,因为知道上帝的主权,人胜不了天;他们也不与人斗,不搞阶级斗争,只是齐心协力,创造更美的家园;要说斗的话,他们只与水斗,其实也不是斗,是顺性的治理,像老婆与老公,相依相存,又彼此磨合,以至于短短的30年,水与荷兰的关系变得如此融洽,人们到这里来看见美丽的水城,于是也看见了建设水城的勤劳智慧的荷兰人,就像人们看见一位温柔娴淑的优雅妇人,也会猜想他的男人一定聪明能干吧!

郁金香与荷兰

荷兰有个世界著名的郁金香公园叫库肯霍夫,这座公园建于1954年,占地面积700多英亩,共种植了700万棵郁金香,品种多达100多种。

关于郁金香的故事,荷兰人家喻户晓,外人若不听说,大概也不会知道。史传荷兰人的郁金香最早是一位外交官从法国带回来的,他带回几颗郁金香的球根,种在自家花园里,阳春四月,那花开得及其美艳,邻居格外好奇,跑来询问,他也乐意分享,郁金香就传播出去了。荷兰是一个爱花的民族,更何况是这样一种在他们看来如此稀奇的花草,这种花到第二年就变了颜色,而再过一年,新变的颜色又不见了。现代植物学使人们了解到,花变颜色,又不是每代相传,那就是病毒或者细菌入侵造成的,它不会带到基因里。但那时的人不知道,他们看见郁金香老变颜色,就觉得神秘,谁都想拥有不同颜色的郁金香,谁都想培育出新品种,而这些新品种又可以换来极高的经济价值,当时真的有人肯出天价买一棵变了颜色的郁金香!

到了17世纪,郁金香在荷兰简直成了花神,人们把它变成一种期货在市场交易, 如果有人说他 “将”培养出一种黑色的郁金香,马上有人会出高价向他购买,当然,买下的是几页文件纸张,他买去之后,又会有人出更高价从他这里买走这株并不存在的郁金香。真是不可思议,荷兰人一向是一个理性的民族,为什么对郁金香竟是如此疯狂?有人变卖房屋,就为买一个据称是名贵新品种的球苞,还有人花了天价买回一个球苞,却被家里的女佣当作洋葱切成几瓣!那时候,只有教会里的牧师会教导会众,远离贪心,远离魔鬼撒旦的诱惑,除此之外,整个社会都处在对郁金香的癫狂状态当中。也因为如此,郁金香的新品种还真的是层出不穷。当然,这样的交易市场最后肯定是以全盘崩溃告终,很多人倾家荡产,一无所有,只好跳海身亡。这真是悲剧中的悲剧啊!

多少年之后,这一悲剧写进了世界金融投资的历史书里,专家用荷兰郁金香的故事,告诉人们不要陷入投资疯狂。不过,人类对吸取历史教训似乎并不那么热衷,同样的悲剧每一代都以不同的投资形式上演,于是人们痛恨股票,痛恨投资,痛恨资本主义。但在荷兰,经历了这一番癫狂之后,人们并没有把怨气发在郁金香的身上,反而把郁金香尊为国花,这株原本生在土耳其和中国深山里的野花,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而我们,从郁金香的故事里,又可以学到什么?

再访“秘密小屋”

我的眼前摊开着《安妮日记》,一页一页往下读,内心的感受难以言表。一个只有13岁,正待含苞欲放的花季少女,却不得不随家人一起,躲在不见天日的“秘密小屋”里,长达两年之久,没有别的原因,就因为他们是犹太人!人类的罪恶再莫过于此了,安妮日记里的每一个字,都是对此恶行的控诉!然而,这个还未成年的女孩子,却是用她对人类深怀的悲悯写下这一篇篇日记的。

安妮日记从1942年6月14日开始,到1944年8月1日嘎然而止,因为8月3日,纳粹警察突袭了“秘密小屋”,躲在小屋里的8个人全都被逮捕,送往关押犹太人的集中营,那时候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盟军开始大规模反击,纳粹德国节节败退,但他们仍然在做垂死挣扎。就在集中营被解放的前一个月,安妮死了。小屋里的8个人,除安妮的父亲之外,无一幸存:安妮的母亲在奥斯威辛集中营绝食而死;小屋里的另一家,达恩先生被送进了毒气室;达恩太太被关进集中营以后不久就死了;他们的儿子,安妮的小恋人,17岁的皮特下落不明,多年后有人证实他是在纳粹摧残年轻人的“死亡行军”中丧生的;小屋里还有一位牙医杜赛尔先生,被送往德国,死在诺因加默集中营;而安妮和她的姐姐,死于集中营里流传的伤寒症。这是我在“秘密小屋”里获知的信息,参观“秘密小屋”的全过程,我的眼里一直含着满眶的泪水。

“秘密小屋”,坐落在阿姆斯特丹王子运河边,是一栋好几层楼的普通建筑,当年,这栋建筑归安妮的父亲所管理的一家荷兰食品加工公司拥有, 底层是库房,二楼是办公室,三楼是会议厅,会议厅里有一个书架,挡着一扇隐秘的门,这门背后有一个陡峭狭窄的楼梯,就是通向“秘密小屋”的。

到达阿姆斯特丹的第一天,我们就带孩子们去看“秘密小屋”,却被排在寒雨中转过几个街角的长龙吓住了,被告知要排2、3小时的队才能进去,看孩子们衣着单薄,我们只好作罢。离开阿姆斯特丹的最后一天,我们又去了 “秘密小屋”,依然是看不到头的长龙,但这一次,我们通过游船公司,每人花了比门票多四倍的价钱,终于不需要排队就进去了。

走上那个陡峭狭窄的楼梯,你会看见安妮日记里描绘的每一个场景:8个人轮流使用的卫生间;削土豆、洗草莓的袖珍厨房;安妮那张用躺椅搭成的小卧床;可以望见外面鸟儿飞翔和飞机轰炸的小天窗;皮特的小阁楼,也是安妮在躲藏的日子里最喜欢去的地方……所有这一切让你不堪想象,你无法相信这8个人,在这样一个小小的空间里躲藏了两年之久,一分钟也没有离开过!

如果没有外界的帮助者,这是无法做到的事情。有四个安妮父亲的同事和下属,在两年里从不间断地帮助他们,要知道,窝藏犹太人被纳粹发现是要砍头的,但正义和良心给了这四位好朋友信心和勇气,他们义无反顾地提供着帮助,直到最后有人告密,四个人都被抓,好在那时战争快结束了,被抓的人最后都安然无恙。至于告密者,至今仍不知晓,有人怀疑是库房里干活的工人。

而最让我痛心的是安妮,这个心地善良,有着独立超群的思想,又具备如此卓越的写作才华的女孩,刚过完15岁生日不久就离开了人世,她死以后不到一个月,纳粹就投降了,集中营就解放了,被关押的犹太人就重获自由了。安妮,如果你能等到那一天,你就能扑进夏天的怀抱,呼吸新鲜的空气,置身在花的海洋里,倾听鸟儿尽情地歌唱,还能重新背上书包,和你的朋友们一起去上学,这不都是你日记里反复表达过的心愿吗?哦,就这一个月,你却没有等到……写到这里,我又一次泪流满面。

安妮在日记里写道:“终有一天,这场可怕的战争会结束,那个时刻即将到来,我们这些人将重新成为人,而不仅仅是犹太人!”

她又写道:“我知道我要什么,我有我的目标,我的观点,我的信仰和爱。”“我要活下去,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安妮和她的日记一起永远活在了人们的心中,如今,“秘密小屋”变成了“安妮·弗兰克之家”,每年有上百万人来此参观;她的书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几千万册,成为20世纪对世界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我在展览橱窗里,看见一本民国时期的中译本———《少女日记》,译者是彭思衍,由淡江书局印行。我又在纪念品商店里,买了两本2011年由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安妮日记》,译者是李文雅、张霖源。20世纪50年代,《安妮·弗兰克的日记》还被改编成话剧,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上演,当这个剧目于1956年10月1日,在四个德语国家的七大城市同时上演时,带来空前轰动,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德国民众为他们在二战中对犹太人的所作所为,感到深深的愧疚。人们逐渐明白,纪念安妮,就是纪念所有被迫害的犹太人,就是提醒人类牢记历史的教训,让悲剧不再重演。

然而,这样的悲剧真的不会再重演吗?离开“安妮·弗兰克之家”的时候,我12岁的小女儿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令我感到悲哀的是,战争、无数生命的失丧,并没有改变一个事实,人们依然在彼此轻视,种族歧视、信仰歧视、性别歧视、性取向歧视等等,像是当年对犹太人的清洗运动至今仍在继续,但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这样的事情还可能再发生,这一念头纠缠着我。(what I find sad is that the war, The lives lost didn't change the fact that people are still looking down or race, religion, gender, sexual orientation, etc. It's like the holocaust is still going on today, and no one realize it. It haunts me that this is likely to happen again.)”

女儿的话在我心里产生更大震撼,她一个孩子,有些想法有她自己的稚嫩和偏颇,但她说得不错,看今天的世界,各种歧视依然存在,文明之冲突导致的战争时有发生,ISIS组织还在滥杀无辜……这一切都在表明,悲剧有可能重演。然而,这世上仍然有善良正直的力量,抵挡邪恶的蔓延。我的女儿,一个12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已经开始对人类事务加以关注和思考,这不正是希望所在吗?安妮·弗兰克之家也正承担着一个使命:致力于世界的教育事业——反对种族歧视,加深世界各地年轻人之间的了解,他们特别设立了一个国际青少年中心,作为各国青少年交流的场所,常会举办一些有关国际问题的讲座和讨论会,但愿这些努力都不会白费。

在“秘密小屋”里写成的“安妮日记”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正如恩斯特·施纳贝尔(这是一位德国作家,他在1958年出版了《安妮·弗兰克——勇士的肖像》一书,补充了安妮最后几个月在集中营的生活状况。)所言:“她的声音被保存下来,这是几百万沉默者中的一声呐喊,虽然这个呐喊声是那么的微弱……但他比杀人者的嚎叫声更持久,比这个时代中所有的声音更响亮!”

灵魂的拷问

写完安妮·弗兰克的故事,我心里似乎还有话要说。在整个过程中,安妮的父亲奥托·弗兰克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人物。从安妮的日记里,你可以看出,弗兰克先生是一位性情高贵的人,当初那间 “秘密小屋”在他管理的公司楼上,他一家四口住进去已经很局促了,但他抱着“多救一人是一人”的心愿,邀请了另一家犹太人与他们共享空间,后来在外面风声更紧,纳粹对犹太人迫害更厉害的时候,他又决定腾出空间来救助一位犹太人的牙医。八个人在那样一个狭窄的空间里生活两年之久,难免产生矛盾,每次都是弗兰克先生谦卑忍让,用他平和智慧的心调解矛盾。弗兰克先生又是一位对各样知识和学问都充满激情的人,是他鼓励安妮广泛阅读,勤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安妮用来写日记的那个本子,也是她父亲在她13岁生日的时候送给她的。

战争结束之后,弗兰克先生是他们家唯一的幸存者,当他辗转回到阿姆斯特丹的时候,曾经帮助他躲藏在秘密小屋里的朋友,将安妮的日记本和其它一些手稿交给了他,这些手稿都是他的朋友们在他们被捕之后,从秘密小屋地上的旧纸堆里找到并保存起来的。弗兰克先生的内心产生极大震荡,他在极度痛苦中向上帝发出求问: “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家里的其他人活下来?”这样的疑问,使他内心产生巨大愧疚。当时,愧疚心理在犹太人的幸存者中普遍存在,他们为死去的亲人痛苦,为自己的幸存愧疚,很多人一直都活在这样的阴影当中。

弗兰克先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灵魂拷问,终于决定走出生命的阴影,去做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他把安妮日记抄录下来,在亲友中传看,最后决定拿去发表,他联系了好几家出版社,都遭到拒绝,原因是,战争刚结束,人们都害怕回顾,潜意识里想用“向前看”的思想,将那份惨痛经历尽早忘记。而弗兰克先生认为那是错的,人心只有敢于面对惨痛的教训,才能变得强大,而邪恶,也只有在强大人心的抵制之下,才不能重新抬头。他继续不遗余力地奔走,终于,阿姆斯特丹一家出版社用荷兰语发表了安妮日记,书名就叫《秘密小屋》。书出来后,很快就被翻译成德文,德国书商起初都不敢把书陈列在商店橱窗里,因为这毕竟是对自己国家所犯罪行的控诉!但这本书很快就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接着又被翻译成法、英、美等几十种文字,甚至包括孟加拉语、斯洛文尼亚语和世界语。我在安妮·弗兰克之家的展示橱窗里,就看见韩文、日文和中文版的《安妮日记》也在各种译本中间。

我不得不对弗兰克先生充满敬意,他所做的努力,意义远大于只是出版了一本女儿的日记,他让一个在纳粹迫害下的微弱声音,不断回响在20世纪的天空,也许还会持续回响更长时间,而这微弱的声音,不断唤起人们对灵魂的拷问,在这样的不断拷问中,人们可以认清善恶,用上帝赐给人心灵的良知抵制这世界的邪恶。

我还要说的是,一个不断在上帝面前拷问自己灵魂的民族,是离救赎不远的民族,以色列民族无疑是这样的!历史上曾经多少次,以色列民族遭到大规模的迫害,他们流离失所,在地球上被人抛来抛去,像任人宰割的羊群。但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民族像它那样顽强,在巨大的灾难中仍然保持着民族的独一性,它的进取,它的卓越,它在全世界各个领域所涌现出来的优秀人物,无一不在提醒人们: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有人说,这个世界少了以色列,人类历史将会重写。

是的,这个民族有他自己内在的信心,它相信自己民族是神的选民,每个世代里,都有先知起来,不断地告诉自己的人民,不要忘记上帝选民的身分,民族的苦难,是因为背离上帝得到的惩戒,要在苦难中吸取教训,重新遵行上帝的法则。这样的灵魂拷问,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以色列人寻求上帝,每一次的回转,上帝也都以加倍的恩典回应。当神的儿子耶稣来到人世的时候,更把上帝的福音首先带给以色列人, 但这一次,以色列人拒绝了,他们把耶稣钉上了十字架,这之后,他们所经历的一系列苦难,是否是为此罪行付上的惨重代价?

看来上帝对自己选民的要求是格外严格的,这样一个优秀的,又常常会自以为是的民族,上帝允许苦难不断发生在它的身上,但是,上帝在《圣经》中也有清楚的启示:“当数字满了,以色列要全家得救!”“数字满了”是指外族人被救赎的人数。在世界的末了,如果外族人是一个一个经过灵魂的拷问而接受上帝救恩的话,以色列则是整个民族要得救。这一启示告诉我们,这位独一真神会始终恩待他的选民,同时,这一救恩,也会临到那些经过灵魂拷问而寻求上帝的外族人身上,包括你和我。

荷兰趣闻

关于荷兰,还有最后几件有趣的事让我告诉你:

美国的城市新约克(又译名:纽约,New York)曾经叫做新阿姆斯特丹(New Armsterdan),因为那里最早是荷兰的殖民地,直到17世纪英国人赶走了荷兰人,占领了那个城市,才把原来的名字新阿姆斯特丹改成新约克,约克郡至今仍是英国一个古城的名字。

荷兰人是欧洲人里身高排第一的人种。

荷兰至今保存着王室家族,可持续一百二十三年来,荷兰一直是女王掌权,原因是,一百二十三年来王室家族头胎所生都是女儿,直到2013年才出了一个国王是男子。

在阿姆斯特丹,各种各样的餐馆比比皆是,但据说最有名的却是印度尼西亚餐,因为印度尼西亚曾经是荷兰的殖民地。

猜你喜欢

阿姆斯特丹弗兰克郁金香
无人驾驶船“出世”
跟踪导练(一)(3)
郁金香与珍珠
郁金香花瓣
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
答非所问
弗兰克与滑板
天才的责任与理想
盛开的郁金香
蒙弗兰克奇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