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2015-07-28王方丽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5年7期
关键词:问题探究语文

王方丽

【摘要】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的指导越来越精细且规范,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在探究中亲身体验学习过程,在探究中得到自我实现的乐趣,在与个体生活相关的体验中获得碰撞与共鸣,在探究中体验语文的博大精深,增加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关键词】探究 问题 学生体验 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45-01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对教材的准备越来越精细,对阅读和写作的指导越来越规范,教师们在努力探求读写的规律,这都是教师们敬业的表现。但当我们迫不及待地传授规律,看学生被动的接受,简单的模仿,接着被强制性的训练时,我们是否想到,没有学生个体思维的参与而得的规律和方法,是否还能引起学生的学的兴趣?语文是一门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语文的学习对人影响深远。它对人外在的作用是可作交际的工具,对人内在的作用则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丰富美好的情感及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而学生所认为的语文乐趣也在这两个方面。假若语文学习就是接受教师体验的知识,记住教师的观点和结论,然后用这些去应付各种训练,没有学习主体对知识的探究过程,乐趣怎么得来呢?

很显然,传授式的教学是无法让学生体验到语文乐趣的。“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发现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 也就是说,乐趣从收获中来,而收获从劳动中来,这里的劳动指的是脑力劳动,而“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以此联系的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 教师的任务不是精心设计如何将自己获得的体验告知学生,而是通过强调探究过程并引导学生加以反应来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教师的任务不是判断学生探究结果的正确与否,而是要鼓励学生养成探究习惯,并在此习惯中获得思维的严谨和深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所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做一个能思考的独立个体,不做简单的接受者与模仿者,亲身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探究意识非常重要。

探究产生于问题,知识来源于探究。但探究又不是教师的问题组合,因为教师对问题的设置本身就可能是一种暗示,这种暗示是强加意念于学生,是对探究行为的约束限制。例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中,教师提出诸如“在题目中能否看出文章的体裁和表达方法?”“恩格斯概括了马克思哪两个方面的贡献?”“第6段列举了两种程度不同的‘喜悦,哪种程度深一些?”的问题,这里的“体裁和表达方法”“两个方面”“程度不同”等用语是教师的阅读体验,具有较强的暗示作用,就约束了学生的探究行为。有的教师设计《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只有一个问题,“阅读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这一问题贯穿整个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宽广的思维空间,也利于探究体验的发展。这一探究可以激发和控制学生对文本的注意过程,以及在得出结论、确定新的研究内容、采取行动及出现更好结果的过程中体现出对文本信息的思考、判断、加工与再创的过程。

语文内容丰富,外延广阔,怎样的探究才能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呢?

探究需要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创设一个能真诚交流的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在涉及到观点时,教师和学生应平等的参与研究和讨论,而不是教师提出强制性的规范性的要求。这样,学生的心理就是轻松的,思维是自由、清晰的。这利于他们从不同角度发现文本价值,感受优秀文本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感悟文本的丰富内涵,并对其做出不同的思考和判断,甚至是创造性的判断。这也利于学生勇于表达个人对文本的体悟,并在互相倾听中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加深领悟,共同提高;并且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表现自我,能大大增强他们的自信,因此更乐意深入思考。这种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可以使他们获得劳动的自豪感,以此体验到语文之乐趣。

探究需要合理的问题情境。学生作为探究者明确问题并寻求解决的办法,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课程内容转化为探究的主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知识兴趣联系在一起。“在学校里,学生思维训练失败的最大原因,也许在于不能保证像在校外实际生活那样,有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我们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令学生感兴趣的事件,甚至媒体上令人惊诧或难以置信的奇闻轶事,作为激励性的事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在阅读《李娃传》《婴宁》这些中国古代女性形象的作品时,可以联系当下的女性形象,探究女性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阅读《赵氏孤儿》,可以比较陈凯歌的电影作品,探究某个细节安排的合理性;读《垓下之战》,可以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探究相羽成长历程及其性格养成与其命运的关系。知识就在自己身边,并且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建立了联系,在这样的探究中,不怕学生体验不到语文学习乐趣。

教师还完全可以把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迈出探究行为的第一步。传统教授《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文章,就是从学生介绍创作背景开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赏析人物,揣摩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文本分析得比较透彻,学生听得也很认真,表达也够清楚,双边活动可谓充分,可时间一长,基本不留什么痕迹,之前的劳动等于白费。我们可以改换一下教学的方式。首先我们不能摆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架势,我们和学生一样是平等的阅读者,面对同样的文本,我们都有自己的阅读体验,从这些体验中提出自己的疑惑,我的学生提出了以下疑问:“为什么鲁迅先生不在事件发生时写下这篇文章,而是两年后才写?”“五个青年被害后,上海的报纸为什么不敢载这件事?”“作者为什么详写柔石?”“‘迂有什么意思?他的‘迂为什么会改变?”“鲁迅先生为什么会逃走躲藏起来,是否看出他的懦弱?”“作者反复写‘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有什么用意?”“为什么说还是没有写处的?”“‘我究竟懂得了什么?”“题目怎么理解?”……梳理这些问题,与从前预设的问题差别不大,但经由学生思考提出,也就为探究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这些问题,为分类探究做出准备;继而学生根据文本或参考素材自己或与他人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学习的充实感自然可以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探究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合作探究,无论什么形式的探究,教师都应对学生的探究行为作出合理的评价。这种评价要将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统一起来,以学生在探究中的态度、创意、责任心、意志力、合作精神、参与程度等方面作为评价重点,以此正确引导并激励学生的探究行为。

综上所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学习体验,积极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方法,并以此提高语文素养,丰富并指导自己的人生。

参考资料:

[1]单中惠.教育小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Bruce Joyce等著,荆建华等译.教学模式(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问题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