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高考改革
2015-07-28吴昊
吴昊
【摘要】酝酿多时的高考改革终于在2013年底初见端倪,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这项改革作出了全面、系统、明确的部署。北京、上海、浙江都积极响应,率先吹响了改革的号角。在不久的将来,高考改革之风势必会吹遍神州大地,那么,作为与高考直接对接的高中教育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又将何去何从?是固步自封,还是试水改革,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关键词】高考改革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9-01
自79年恢复高考之后,高考一直就是大家聚焦的中心,我看过不少对高考制度的抨击,大体都逃不开“不公”二字,什么各省市单独命题,地方保护政策,自主招生暗箱操作……但是我一直认为高考是中国目前为止最为公平的制度,它给了每一个人一个平等的机会,我承认高考却有不妥之处,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就抹灭高考制度。我从教十六年,担任班主任也有十余载,教过很多学生,其中不乏寒门子弟,高考给了他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若是废除高考制度,那么这些人的人生又该是怎样一番光景?所以高考制度不能废,他需要的是改革,是一个让他重新闪光的动力。
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于高考改革模式做过这样的解读“我们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这主要包括3个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基本模式;健全考试与招生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可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招生录取制度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相衔接,将重点改革两方面:一是普通高校(本科)逐步推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使高校招生录取更加适应各类人才选拔培养规律,更加适合不同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二是加快推行职业院校分类招考和注册入学,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一些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不参加高考,学校依据其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职业倾向性测试成绩录取。”简单来说,高考更关注学生的兴趣问题,不再一刀切,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
那么作为与高考对接的高中教育,面对来势汹汹的改革大潮,我们势必要做出改变,改变现在的应试教育,针对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并不是什么新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已推崇,在这些年的教育改革中也不断被人提及,却始终无法照进现实,这次的高考改革恰好给了一个敲门砖,尘封已久的教育理念再次重归大众视野。
一、“因材施教”理念的优越性:
(1)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喜欢热爱的东西。同时,每个人对信息的接受也是不同的,可是现在的高中教育由于多种因素并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孩子的需求。这么多年的从教经历我也见过不少让我痛心的例子,我是一名数学老师,曾经带过一个孩子数学成绩非常好,说好都似乎有点太谦虚了,是真的很有天赋,他自己也很喜欢数学。但是他的语文、英语非常糟糕,几乎每次考试都徘徊在及格边缘,我们都苦口婆心地劝过他很多次,他自己也是想学好语文、英语,可是总是不得其法,最后在高考的时候英语、语文拖了后腿,勉勉强强上了一本,也没能选上自已想上的专业,没能继续学习他热爱的数学。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太多的仲永泯然众人矣,让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的教育方式,流水线填鸭式的教育对我们的孩子真的好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外国的老师总是很惊叹中国孩子的数学好,在国际赛事中中国学生也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但真到了创新开发方面中国的孩子落后太多,这么多年的教育似乎并没有教会他们去问“为什么”,只是教给了他们“是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失败吗?但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就能很好的弥补这一不足,它强调关注学生个体,根据个体的不同来制定教学方案,量体裁衣。教育的核心是“人”,因材施教让我们回归到问题的本质,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各展所长,而不是为了升学率。我们要考虑的一切都是还是,而不是其他。
(2)“因材施教”更是体现了教育公平。“‘因材施教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学生准确、全面的了解,各依所长、兼具其短,帮助学生充分发挥所长、克服所短,抑或扬长避短,取得应有的进步。这种思想正是我们今天追求教育过程公平的应然之意,是我们推进教育公平进程、践行教育本质内涵、彰显人性之光的关键所在。”①有人说全国统一考卷就是公平了,这不尽然,统一考卷只是形式上的。众所周知,各地区的教育水平不一样,教育政策和制度体系也不同,你在不同的地区统一试卷,统一分数线,这就是公平所在吗?教育公平还是要从人出发,即学生个体在被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获得优质的个性化教育。②只有真正做到关注个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
(3)“因材施教”也是顺应了高考改革的大潮。高考改革初露端倪,一再强调“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这就需要高中教育中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不再是以前的统一考试,一局定乾坤,学生们多了更多选择的自由。与之相对应的高中教育就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也给了高中教育一次自我改革的机会。
二、因材施教对高中教育的要求:
(1)学校方面作为实现素质教育,贯彻因材施教的第一阵地,从古至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理论政策的落实还需要学校出台相应的实践作为才能最终实现。因此,学校成为了实践“因材施教”的第一战线,他的成功与否关系重大。现有的课堂模式很难满足“因材施教”的贯彻落实,传统的大班教学无法满足每个孩子的需求,必须转变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调整和改革教材。为“因材施教”奠定良好基础。
(2)教师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一环,学生是什么样的“材”要靠老师来慧眼识珠。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也有较大差异,此时就要教师“差异”对待每一个个体。我们所说的差异并非不公平,恰好是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要求的“差别对待”。“识珠”之后更重要的是教育,面对每一个性格迥异的个体,老师要做的不是约束他们的灵魂,而是解放他们的天性,张扬他们的个性。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做的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引和引导,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你不仅要掌握每一个学生的特色,还要为其量体裁衣。这才是重点之所在。
(3)对于家长而言,他们是孩子坚实的后盾。但是常年应试教育早已悄然改变了家长对于教育的看法,他们认为高分高校是一张张试卷堆砌出来的,“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因此,要实行“因材施教”转变家长的态度也是重要一环,不管是老师、学校,还是学生本身,都需要家长在背后的支持。所以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加大对其宣传,让家长加入到“因材施教”的阵营中来。
“因材施教”的推行或许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期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不懈努力。但我希望终有一天看到“人尽其才”,每个孩子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而不是被考试和排名折磨的焦头烂额。我并不想改变这个世界,只是不希望这个世界改变了我从事教育工作的初心。
参考文献:
[1]梁秋英,孙刚成.孔子因材施教理论基础及启示。教育研究2009.358.
[2]薛猛.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个性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3]赵晓悦.素质教育背景下“因材施教”的价值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