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进展与评述
2015-07-28舒川
舒川
摘要:校园足球经过5年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2014年国务院将推广校园足球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校园足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必将成为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统计中国知网2009年至2014年关于校园足球的研究成果,对校园足球开展价值、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训练体系、竞赛体系及教练员体系这6个重点维度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能为学者做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校园足球;研究进展;评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5) 03-0068-06
Abstract:After five years of development,the School Soccer Activity has obtained certain re-sult, but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 State Council promotes the School Soccer Activity tonational strategic height in 2014, so the Activity will become a hot spot of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of the output of school soccer activity from2009 t0 2014 0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 it is easy to analysis andreview the implement value, development model, management system, training system,competition system and coach system of School Soccer Activity. In order to provide necessarybasis and reference for scholars on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School soccer activity; Research progress; Review and comment
2009年4月14日,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联合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T作领导小组,在全国44座城市,2000多所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校园足球的相关研究逐渐成为体育学术届研究的热点。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中强调大力推广校园足球,将青少年足球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校园足球的研究变得愈加重要。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的时限确定为2009年4月14日至2014年10月20日。从量和质两方面对校园足球开展5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深入剖析我国学者对校园足球研究的共识、分歧与不足,以期能够为学者做进一步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1 我国校园足球研究文献的总体情况分析
1.1 校园足球研究文献数量分布的统计分析
由于校园足球是由国家行政部门发布的活动,所以在其名称上并无异议,只是在称呼时有“校园足球”或“校园足球活动”之分,进行文献检索时前者能涵盖后者。因此,以“题名”为检索路径,以“校园足球”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跨库检索,共检索到相关研究论文265篇,其中期刊论文187篇,硕士学位论文74篇,博士学位论文4篇。值得注意的是,期刊论文中有30篇是核心期刊论文,这说明校园足球是近年来学术界的热点,众多学者对其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对校园足球文献数量的年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校园足球相关研究的发展变化及趋势。由于期刊编排及网络上传等原因,校园足球活动的相关文章直到2010年才能被检索到,并且2014年的一些研究成果不能在本文研究期限内被检索到。但是从图1中还是能看出2010 - 2012年间,校园足球的研究成果呈几何倍数的速度增长,而2012-2013年的增长幅度明显降低。这说明在校园足球开展的初期,学者对校园足球这个“新兴事物”很感兴趣,都愿意对其进行研究和探讨,所以研究成果增长速度快;在形成一定研究成果、达成一些研究共识后,研究的创新点逐渐减少,校园足球的研究遇到了瓶颈。
1.2 校园足球文献研究视域的统计分析
对文献资料的研究视域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把握该研究的热点、难点和不足。对265篇校园足球论文的研究视域进行梳理(如图2),结果显示:校园足球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现状对策、理论探讨、文化内涵、教练培训.培养模式这5个研究视域。值得注意的是,对校园足球现状对策进行分析的文章几乎占到一半比例,一方面是因为校园足球活动初期,需要通过调查来展现情况,发现问题;另一方面,现状对策的文章包含了其它视域的内容。教学训练、竞赛组织和学生行为是校园足球开展过程中最实际且非常重要的内容,但这3个研究视域的相关文章却很少,这也是校园足球研究的不足之处;此外,由于伤害事故的预防和责任认定、青少年足球运动损伤的研究对象及相关理论缺乏,这些研究视域成为校园足球研究的难点。
2 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进展
校园足球热点研究视域的具体研究内容会存在一些交叉或重叠,因此,基于“为什么做一怎么做”的逻辑思维,对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在选择分析内容时,首先考虑“为什么做”,即校园足球的开展价值;其次再探讨“怎么做”,即从宏观设计(培养模式、管理体制)和微观实施(训练、竞赛、教练员体系)的角度去进行分析。
2.1 校园足球开展价值的研究endprint
人们研究价值的根本目的在于挖掘价值现象的内在规律,满足人们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们白由而全面的发展。正确认识价值,对社会活动具有导向、激励和调节的作用[5]。针对校园足球开展的价值,学者们主要从“学生发展、足球发展、体育改革”这3个不同的视角进行讨论。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学者们均认同在我国青少年体质逐年下降的背景下,校园足球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此外,候学华等从足球项目奋斗、创新、团队、协作、互助、分享、尊重、竞争等特点出发,认为校园足球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绝佳载体[1]。他还认为要将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学生锻炼身体习惯上升到校园足球价值体系的首要地位,成为开展校园足球的首要目标[14]。从足球发展的角度出发,学者们基本认同将青少年人口基数最大的学校作为青少年足球培养的地点,让更多青少年接触足球,感受足球,参与到足球当中来,不仅符合足球运动发展的规律,更遵循了哲学辩证法中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规律。陈军等认为我国足球陷入低谷期,校园足球计划的启动成为我国足球困境的主要突破口,也是我国足球发展的希望[2]。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足球项目经历了多次改革,但从结果来看,均以失败而告终,归根结底,急功近利、忽视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是最主要原因。并且,足球的困境并非个案,我国篮球、排球等一批集体项目的竞技水平逐年下滑。所以,从体育改革的角度出发,贺新奇认为校园足球是以万众瞩目的足球后备人才培养T作的良性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整个体育事业的改革形象,加速体育改革进程[3]。
2.2 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我国在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模式上曾出现过多种形式。从20世纪50年代派送一批年青球员前往匈牙利学习,到80年代各级少年体校的发展,再到90年代以市场为导向的足球学校和职业足球俱乐部的兴起,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的碎片化倾向,这显然不利于我国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近年来,校园足球活动的启动给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何种球员培养模式能扬长补短的来体现校园足球效果,学者们也进行了讨论。贺新奇认为,校园足球应保持其“纯正性”,认为小学与初中阶段的校园足球,是振兴中国足球唯一正确的基础T程,应依法取缔一切义务教育阶段的“非校园足球”。允许此阶段的“非校园足球”的存在,就是对校园足球的“怀疑、弱化、排斥甚至是否定”[3]。当然,这种结论是从校园足球性质的视角出发,认为校园足球就必须在学校中进行。但是,也有学者从校园足球的目的出发,认为校园足球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并且还应该解决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匮乏的现状,因此不能全盘否定先前足球培养模式的作用,应合理利用业余体校的专业优势,结合学校的生源、场地、器材的优势,建立多元化的网络培养模式[6]。李纪霞甚至提出要模仿经济特区建设的经验,建立校园足球“特区”,对这些“特区”给予专门的政策扶持[7]。
2.3 校园足球管理体制的研究
管理体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它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管理的效率和效能。我国学者普遍都能指出校园足球管理体制中的弊端,即:体育部门成为校园足球管理的主体。由体育部门为主导的管理体制暴露出以下问题:第一,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主体失位;第二,管理权限与管理范围不匹配;第三,白上而下的管理方式和分配形式限制了下级城市和学校的自主性;第四,缺乏制度化评估体系,监督管理有待完善[7]。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认为首先在机构设置上,应该明确教育部门的管理主体地位,建立起以教育部为主、体育部门为辅的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创新校园足球组织结构,建立从战略最高管理层——中间管理层——基层作业层的管理模式。其次,在管理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评价考核体系,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校园足球开展情况进行评估检查。最后,要保证管理顺利进行,就必须需要建立相适应的奖励体制,如制订足球特长生升学加分政策、校园足球教练员在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将布点学校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纳入到对校长的绩效考核中等方式。
2.4 校园足球训练体系的研究
训练是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科学、高效的训练是培养优秀足球人才的根本。我国关于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的相关研究不多,专门针对校园足球训练教材进行开发的研究则更少,更多的是在对各地区校园足球开展现状的研究中对教学与训练作简单的调查,但为数不多的研究也暴露出校园足球训练过程中的种种问题。王吕伟对宁夏银川校园足球进行调查后认为:校园足球缺乏训练大纲,训练活动都是根据教练员的感性认识进行,训练不规范、不系统、不扎实;在训练时间方面,并不是所有都能坚持长期训练,坚持正常训练的大部分集中在小学,而只有极少数初、高中能保持长年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缺乏先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手段,训练内容陈旧,还停留在为训练而训练的老模式中,缺乏对训练的整体认识[8]。吕一沙等在对郑州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的问题进行探讨时指出:大部分学校未开设足球课程,不能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有近三分之一的学校,平时没有系统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训练内容陈旧,训练强度不够[16]。针对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关建议。上官义勤对校园足球的教学与训练提出了:应根据学生年龄将校园足球的训练划分为5个时期,学生在不同时期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和方法;在训练中应改变比赛规则,利用小场地比赛发展学生足球水平[15]。
2.5 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
竞赛是一项运动发展的杠杆,是检验训练效果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竞赛体系对于运动的持续提高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9]。对于校园足球的竞赛体系,我国学者主要从竞赛目标、竞赛设置、竞赛形式以及竞赛管理这四个方面指出校园足球竞赛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在竞赛目标方面,李卫东认为校园足球活动竞赛的点应是普及,主体应在校内,但大部分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认识模糊,简单地认为校园足球就是组建一支球队,参加一些校际比赛,并没有开展面对广大学生的校内足球活动[9]。在竞赛设置方面,校园足球缺乏科学性和延续性,没有充分兼顾普及与提高、校内与校外之间的关系,缺乏纵向深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4个级别都有设置比赛,但比赛的性质各不相同,比赛的之间的衔接也不足,联赛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竞赛形式方面,张辉认为部分地区联赛采用主客场制不现实,由于有足球传统校的存在,试点学校间足球水平差异较大[10]。关于校园足球的竞赛管理,李卫东在其学位论文中提到:对于校园足球竞赛活动的开展监督和检查力度不够,没有针对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校内竞赛活动开展制定相应制度,针对竞赛的开展状况没有奖励措施和惩治制度[9]。针对这些问题,学者们也相继提出了如下对策:统一认识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重要作用;构建四级联赛体系,重视校内联赛的开展,校际间联赛应根据球队水平不同分组进行;竞赛形式应注重与U系列的比赛有机结合,不同年龄段的比赛赛制和场地可进行适当调整;完善竞赛管理制度,强调健康、快乐和公平竞赛体验。endprint
2.6 校园足球教练员体系的研究
教练员是校园足球训练、竞赛的实施者,教练员水平一直以来都被视作影响运动员提高的重要因素。由于校园足球是国内首次专门针对某一体育项目在校园内进行大范围推广,所以校园足球的教练员队伍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严为志指出,与足校、业余体校和俱乐部后备人才的教练员相比,校园足球教练员的学历水平整体较高,但在足球技能、训练方法、理论与经验等方面与专业队出身的教练员相比存在着较大劣势,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园足球的发展水平[11]。定点学校对教练员的重视度不够,没能在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补贴奖励等方面给足球教练员一些倾斜条件,对教练员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12]。对教练执教资格把关不严,很多非足球专业的老师担任数练员T作,获取足球专业教练员等级证书的教练人数较少。教练员参加培训的内容脱离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培训缺少有针对性的教材,培训过程中课程设置不合理[13]。为解决这些问题,专家们认为应该加大教练员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练员的执教水平;加强校园足球价值宣传工作,从精神层面提高教练员积极性;制订对教练员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的优惠政策,从现实层面增加教练员的动力。
3 我国校园足球的研究评述
3.1 挖掘足球隐性价值,全面展现校园足球意义
校园足球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根本,校园足球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中国足球的发展方向。对校园足球进行研究,就必须全面了解其开展的价值。纵观我国现阶段校园足球开展价值的研究,学者们都认同:校园足球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有利于增加我国的足球人口,并且可以为篮球、排球等其它集体项目的改革提供参考。然后,我国大多数学者仅关注校园足球的显性价值,而对其隐性价值却研究的不多。首先,校园足球的开展,其核心价值是让体育回归教育。体育课在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是靠边站,体育教师的地位排在各学科之后,体育课经常被压缩,教育中的体育被边缘化,体育中的教育被妖魔化。大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让体育回归教育.让体育在教育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意义深远。其次,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足球,除了具备体育运动最本质的健身价值外,还具备政治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国外学者对足球项目隐性价值的相关研究较多,Roberto Gasquez对足球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足球国家队的FIFA排名与该国的人均GDP、HDI(人类发展指数)密切相关;一个国家足球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4]。隐性即指不表现在外的性质或性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比较匮乏,因此对我国校园足球开展的价值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一步全面挖掘。3.2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既符合事物发展哲学规律又顺应世界足球运动发展的潮流,采用校园足球这种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必定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学者对此均持赞同意见。的确,在校园进行足球教学、训练和比赛,能让大批青少年投入到足球运动中来,这对增加我国青少年足球人口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很多学校在开展校园足球过程中,仅仅依靠学校的在职教师按学校规定课程进行训练,这种单一的校园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教师专业性不强,足球理论和实践基础薄弱;训练内容混乱,缺乏统一的科学指导;学校制度约束,缺乏足够的训练时间。种种因素将直接桎梏球员发展。因此,校园足球的培养模式不应停留在狭隘的“校园”范围内,面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多种需要,应本着“普及到提高”的目的,应充分利用业余体校、业余足球俱乐部以及专业运动员等社会资源,让他们在课后或周末时间给有需要的学生进行训练和指导,建立一套“校园——社会”互动的人才综合培养模式。
3.3 明确管理主体,发挥各部门的联动性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就已联合成立了“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并在中国足协内设立了“校园足球办公室”,各省市也纷纷效仿成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我国学者对将校园足球的管理部门放在体育机构,均持否定态度,并明确指出这与校园足球开展的客观规律不相符。事实证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这5年来,管理体制上下“不顺畅”、“不对应”是影响校园足球活动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21]。因此,基于我国国情及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我们首先应该明确教育部门的主体地位,形成“教育为主,体育为辅,教体共管”的组织关系体系。其次,校园足球是个系统工程,单靠某一部门或系统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充分发挥各管理部门的联动性,在横向上教育部须与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积极协作,形成合力,在纵向上,应充分发挥教育部其下属体卫艺、政策法规、人事、财务等27个司局的联动性,集中一切资源为校园足球服务。
3.4 统一训练计划,用理论指导科学训练
校园足球活动在我国开展的轰轰烈烈,其中不乏领导的讲话、政策的出台、巨额的投入以及宏伟的规划,但缺乏理论的指导、科学的手段扎扎实实为校园足球训练提供帮助,进而导致校园足球训练中主题模糊、内容随意、手段单一等问题日益严重。我国校园足球训练的研究匮乏,学者们大多还沉浸在用社会学方法由上至下的进行基础研究,而很少能采用实证科学方法进行应用研究,不能真正解决青少年在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用理论来指导科学的训练。事实上,科学的足球训练需要多学科理论知识作支撑:既需要系统理论确定球员发展的视角,全方位系统地发展球员的各方面能力;也需要应用生理学及心理学理论来确定不同年龄段球员的身心特点、训练原理和训练主题;还需要采用分层理论将不同年龄段球员的具体训练内容进行分层、细化。当前,校园足球训练应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着力编写涵盖青少年足球训练理论、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足球训练计划的《青少年足球训练手册》,用科学理论武装训练,使身处各地的教练员都能统一训练方向,明确训练内容,丰富训练手段。
3.5 采用多种赛制,全面开展竞赛活动endprint
竞赛是校园足球管理、训练、教练员体系优劣的最终体现,竞赛制度的好坏反过来也直接影响着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对于校园足球竞赛体系,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应该积极建设完善的四级联赛机制,使校园足球具有延续性,让青少年能够持续获得训练及比赛的机会。2014年7月3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志在全国学校体育T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从今年起逐步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机制[17]。校园足球四级联赛的建立,在纵向纬度上解决了竞赛的持续性问题,但是在横向纬度上,校园足球竞赛应该面向更广阔的人群,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因此,首先必须大力推广校内联赛制度,以比赛数量的增加来带动足球参与人数的增加。其次,我们不能忽视女性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应设置校园足球女足比赛,让校园足球的政策普惠全体青少年。最后,在实际的竞赛组织形式上,我们应该注重以球员的发展为中心,按照不同年龄段球员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科学设计比赛形式,创新性的对比赛规则、场地等方面作出适应改变,使得青少年球员能在各时期都能进行高质量的足球竞赛。
3.6 规范执教资格,提高教练员专业性
教练员是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因素,教练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青少年足球水平的发展。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教练员,并对如何提高教练员的专业水平给出了相关建议。但事实上,教练员水平的提高是个综合性的课题,从已有文献来看,我国学者对教练员所处的生态环境并没有进行综合分析,只将重点放在训练报酬、评优评先等环节,而对领导重视度、同事配合度、学生接受度、学科地位等其它生态环境却研究不多,缺乏全面、综合考虑。此外,欧美足球高水平国家青少年教练员培养的两个重要特点是:第一、充分发挥社会资源,让社会中的足球专业人士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指导青少年训练;第二,科学训练是提高青少年足球水平的前提,但必须以科学的制度来规范教练员的执教资格。因此,应加快建立校园足球教练员执照制度,执照可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段由易到难设立,并由各地体育部门向全社会热爱足球教育的人士进行常态化的培训和考核,规范学校足球的教练员队伍。
4 结语
将足球搬人校园,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这即代表足球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校园足球是当今我国体育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第一个五年,我国学者对校园足球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清楚的看到现阶段相关研究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方面均存在不足。在第二个五年来临之际,不仅要夯实前期成果,更应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探讨和构建专业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校园足球人才培养体系,使校园足球真正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候学华.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价值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2):77-83.
[2] 陈军,李献青.我国校园足球发展的时代意义和战略构想[J].成都体育大学学报,2014,40(7):81-85.
[3] 贺新奇.我国“校园足球”若干问题再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109-113.
[4] Roberto Gasquez, Vicente Royuela. Is Footballan Indicator of Development at the Internation-al Level[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14(117):827-848.
[5]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6] 李卫东,张延安,陆煜.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情况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 (5):22-25.
[7] 李纪霞,何志林,董众鸣,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发展瓶颈及突破策略[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83-86.
[8] 王昌伟,宁夏银川市中学校园足球训练活动反思[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12(8):90-92.
[9] 李卫东,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2.
[10] 张辉,张延安.我国布局城市校园足球竞赛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0):134-139.
[11] 严为志.成都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布点学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12] 任林峰,福建省校园足球教师队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6):131-133.
[13] 毕京坤,上海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指导员培训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1.
[14] 候学华,等.校园足球核心价值体系构建[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3):86-91.
[15] 上官义勤,“校园足球”教学理念与训练实践[J].职业时空,2010,6(5):151-153.
[16] 吕一沙,崔彩.郑州市校园足球教学与训练中的问题与建议[J].少林与太极,2014(4):48-51.
[17] 袁贵仁.扎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R].上海,2014-07-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