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话题作文的优越性
2015-07-28符运琼
符运琼
【摘要】自1999年全国高考语文卷采用话题作文这一命题形式以来,话题作文以其显著的优越性、以势不可挡之势冲击着传统的中学作文教学与考试。本文认为,话题作文完全符合新课标的理念与语文教学改革的要求,它能提供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尽情施展创作个性与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话题作文 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04-01
所谓话题作文,指的是以提供一个有约束力的话题的形式,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象,鼓励创新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话题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提供的话题情境和内容范围,写一篇或议论文,或说明文,或记叙文,或其他形式的文章。话题作文题一般由四部分组成:材料、提示语、话题和作文要求。材料起個“由头”的作用,或提供一个事实,或讲一段小故事等,用意在于吸引考生的注意力,将考生的思维引入材料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提示语的作用或是对材料做解释说明,或补充介绍,帮助考生理解材料,扩展思维。话题是由材料引出的,是在材料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作文的中心议题。作文要求则是对作文提出的一些具体的诸如文体、篇幅等方面的要求。
话题作文自出现以来一直备受师生的喜爱与追捧,当今更是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话题作文能如此受宠并不是偶然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所具有的显著的优越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话题作文命题方面的优越性
1.话题作文贴近生活,体现出极大的显示针对性。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的“家庭教育”话题、浙江卷的“人文素养与发展”、天津卷“材与非材”的关于善待人才的话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学生们接触家长、接触社会都要谈及,都或多或少有些自己的思考与看法。全国试题(一)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试题(二)的“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试题(三)的“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重庆卷的“自己的认识和他人的期望”等话题是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的问题,都是必须面对与思考的问题。所以说话题作文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极大的显示针对性。
2.话题作文命题隐含了极强的思辨性。话题作文的话题一般都可以进行正向或逆向的思考,都可以进行对立统一的、一分为二的分析。如果说2001年的“诚信”、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强化了正向思维的话,那么2003年的“感情的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开始,转向了强调辩证思维,以考查考生思维的严密和深刻程度。2004年全国15个高考作文命题都或浓或淡的带有辩证思维的色彩。如全国试题(二)“遭遇挫折与放大痛苦”,则既可以写成“遭遇挫折,如果放大痛苦,一蹶不振,那可真是永远陷入泥潭不能自拔另外”,也可以写成“不畏艰难,踏碎坎坷,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才能赢得喝彩,领略人生的满径花香”。再如重庆卷的话题“自己的认识和他人的期望”,材料提供的是一个认定自我的实例。这是一个深层次的人生话题,正向立意似乎是肯定“认定自我”而不应生活在“别人的期望”之中,而实际上话题也含有“别人的态度让我反省”和“认定自我”后应该怎么办得到问题。回答好这样的问题更需要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诸如此类的话题都需作辩证的思考与分析。
二、话题作文审题方面的优越性
1.筛选提炼材料能力的培养。话题材料具有一定的故事情境,而虚构的情节又与生活中某些现象相关。阅读这样一段虚实相间的故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对材料所表述意义的提炼。要提炼材料的意义就必须抓材料的关键词。在这段材料中,值得考生关注的是“好朋友”、“打了我一拳”、“救了我一命”、“忘记”、“铭记”这几个关键词句。只有抓住了这几个关键词句,审题的思维才能深化,才能找到审题的关注点,圈定思考的范围,进而准确的理解话题的意义。这里体现了话题作文重视对考生的筛选提炼材料能力的培养。
2.联想感悟能力的培养。伴随着对话题材料的理解和对话题意义的把握,考生的思维已从具体走到抽象。而进一步的引导,则是再将抽象的思维引向具体的构思。在这个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运动过程中,考生能否将抽象出来的话题“铭记”和“忘记”转化为表达的意向,使话题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内容,关键就在于联想感悟能力的发挥。联想可以调动脑海中有关“忘记”和“铭记”的诸多记忆。感悟可以迅速的在两个概念之间寻找连接点。总之,考生要想切题发挥,就必须以话题为核心作相关的联想和感悟,进而紧紧抓住话题进行作文。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话题作文对考生联想感悟能力培养的重视。
综上所述,话题作文以其“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能提供给学生广阔的创作空间与自由,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交际能力,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发挥创作个性与才能。
参考文献:
[1]路冬梅.新课程语文教学法[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8
[2]刘朝晖.语文教育改革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7
[3]翟启时.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