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角力的2014
2015-07-28俞邃
俞 邃
大国角力的2014
俞 邃
2014年国际关系中的老问题都还没有解决,又产生诸多新热点。在这些热点的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可见,美国虽在走下坡路,其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影响力却没有改变。
国际形势历来复杂多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大潮下,每年的总体动向、地区热点和大国关系往往又有不同程度的差别。2014年国际形势则以其自身特点在历史中留下烙印。
美国是幕后操纵者
2014年国际关系中的老问题,如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巴以冲突等都还没有解决,又产生诸多新热点,如欧洲的乌克兰危机、中东的“伊斯兰国”和亚洲某些国家挑起领海争端。在这些热点的背后,都有美国的身影。
乌克兰危机实质是苏联解体的延续,是2004年“橙色革命”的变相升级再版。如果遵照2月21日亚努科维奇与三位反对派领导人达成的和解协议,反对派本来有较大把握在5月25日的总统大选中顺理成章地获胜,尽管它们之间也矛盾重重。可是,在美国的策划与支持下,它们误判形势,弄巧成拙,为克里米亚“回归”俄罗斯提供了良机。随后,美国又鼓动乌克兰当局把东部民间武装当作恐怖主义加以镇压,导致局势持续紧张。
“伊斯兰国”的疯狂凸现并日趋膨胀,其实也是美国政策的产物。美国以推进民主化之名,先后在西亚北非一系列国家掀起颠覆活动,特别是2003年编造假情报发动伊拉克战争,从而打破了这些国家各教派之间和各部落之间的力量平衡,激化矛盾,为极端恐怖主义分子提供温床并形成跨国联合,衍生“伊斯兰国”。美国的大中东战略改变了该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结果也造成自身极大的被动。
这一年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问题上兴风作浪,同样与美国的怂恿与支持分不开。美国与中国之间并不存在发生正面冲突的直接因素,但美国为了防范和遏制中国的和平发展,采取了利用第三国围堵中国的策略。
可见,美国虽在走下坡路,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世界安全环境的依然是以美国为主要矛盾方面的大国关系。这里涉及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美国观念中,它在亚太占有战略优势才是天经地义的“平衡”,所谓“再平衡”,恰恰是不容任何力量形成与美国对等的局面。
俄罗斯是备受关注者
俄罗斯局势及其对外关系,或利或弊,堪称“四创”。
一是“创收”。2014年的人口继前一年再度喜获增长,粮食产量1.2亿吨为近几年最佳。索契冬奥会赢得了声誉。克里米亚从1954年赠给乌克兰到2014年重返俄罗斯,“甲子轮回”,对此上下一片欢腾。议会中四个主要政党空前团结,统一俄罗斯党在地方各级选举中大获全胜。普京的威信飙升。
二是“创伤”。西方制裁使俄罗斯经济严重受损,如卢布贬值、资金外逃、油价猛跌、经济下滑等。不过,制裁是一把“双刃剑”,俄损失近1000亿美元,而原本陷入经济困境的欧盟也损失400亿美元,导致欧盟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加剧。
三是“创始”。作为欧亚经济联盟的核心部分,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于5月29日签署相关条约。这是构建欧亚联盟的重要一步,尽管乌克兰危机给普京的原先构想出了大难题。
四是“创新”。这主要表现在对华关系方面。突出的是,继签署东线长达30年的天然气合作协议之后,西线的天然气合作开始启动。中俄两国政治上互信、经济上互补、军事上互动、文化上互通和外交上互商,不断得到深化。
俄罗斯作为一个欧亚大国,不会放弃全方位外交。俄美关系一波三折,迟早还是要坐到谈判桌上来。
2014年12月17日,卢布暴跌重创俄罗斯经济。在圣彼得堡,一名外币兑换处的工作人员更换外汇牌价表。
中国是备受尊重者
2014年我国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方针,秉持“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域”的理念,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杠杆,双边和多边外交相结合,成果丰硕,影响巨大。这从习近平主席先后出席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20国集团峰会时,中国与拉美各国、与太平洋岛国、与非洲的密切交往与关系提升中,可以看到中国提出各种积极倡议并作出实际贡献是如何受到国际社会的推崇和尊敬。中国甚至被誉为和平发展潮流的引领者。
方法论是解读形势的工具
2014年国际形势再度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共同性追求,而这些共性却衍生一系列深刻矛盾亦即特性。例如:政治民主化是一种共性,却带来国内民主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巨大反差,西亚北非的形势恶化和乌克兰危机都表明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变得越来越迫切;维护国家安全是一种共性,却带来解决朝核、伊朗核扩散问题的高难度;经济全球化促使国家间依存性加深是一种共性,却带来彼此(特别是大国)合作与竞争关系的错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种共性,却带来领土与资源的争夺加剧。
为认清国际形势,我们要发展地看问题;温故知新,我们要历史地看问题;把握规律,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目的是明确处境,增强自觉性,减少盲目性,提高警惕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征途上稳步前进。
(作者为中国当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