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俗题材的水墨人物画创作
——以蟳埔女表现为例
2015-07-28俞薇绮
俞薇绮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福建 泉州 362000)
浅谈民俗题材的水墨人物画创作
——以蟳埔女表现为例
俞薇绮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蟳埔女以其独特的风貌,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形象。她们头戴被誉为“头上花园”的花饰,身着独特的服饰,挑担穿行于街坊集市。从蟳埔女独特的生活形态入手,通过对闽南文化的了解,挖掘蟳埔女民俗风情特色及其人文内涵,并结合水墨人物画创作方法,力求探寻适合蟳埔女水墨人物画创作的表现语言。通过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为今后继续这一题材的创作,或其他人物画的表现,提供了经验。
关键词:蟳埔女;闽南风情;水墨人物画
中国画讲究意象美,强调“以形写神”,尤其是人物画,固然重视可视的“象”,但也重视不可见的“意”。在实现“象”和“意”的统一上,人物画难度更大,没有精熟的造型能力,就不能恰到好处地为对象“传神”,更不用说进一步注入画家的独特感受和审美理想[1]。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是“形神兼备”,中国水墨人物画重神似与意趣,重笔墨,重书写,追求形式美感,同时形成一定的表现风格及个人特色。当代水墨人物画与当代中国现实生活的联系颇为紧密,当代画家为了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方式出发,用独特笔墨语言来表现当代生活。在国内一些重要的画展上,经常能看到一些以闽南风情为题材的创作作品,其表现的是闽南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反映出闽南深厚的人文内涵[2]。这些水墨画大多数选择惠安女为题材来进行创作,但在泉州还有另一妇女群体,她们祖祖辈辈因其特定的劳动环境,独特的生活习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女性群体——蟳埔女。蟳埔女因其独特的风貌,与惠安女、湄洲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形象[3]P1。她们头戴被誉为“头上花园”的花饰,身着独特的服饰,深深吸引着国内外美术界、摄影界人士前来采风创作,成为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创作源泉,但在运用水墨人物画的形式来表现她们,还不多见。
本文冀求通过对蟳埔女创作方法的探索,来寻找适合自己水墨画的表现方式与表现语言。
一、蟳埔女水墨人物创作构思
中国画讲究 “以形写神”。创作只有通过深入生活,感悟自然,才能提炼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创作理论,就是要避免创作主体即生活经验的空白,还要力求摆脱外在客体对象的束缚,从而创作出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在福建泉州湾的出海口,有一个独具闽南民俗特色的渔家村落——蟳埔村。村落里的妇女祖祖辈辈因其特定的劳动环境,独特的生活习俗,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女性群体,她们身上有着独特的乡土情韵,人们称她们为“蟳埔阿姨”。[3]P12从小生长于泉州的我,相对于惠安女来说,更为熟悉的是蟳埔女,她们更贴近于我的生活,在我的身边经常可以看见她们的身影。我小时候就知道那些头上插花,腰间有一个红色“分包”的阿姨,卖的海鲜是最鲜活的,在杂乱的菜市场中,她们总是成为最亮眼的“风景”而存在。正如清代乾隆年间的诗人所赞美的:“家住鹧鸪大海汀,阿姨少小贩渔腥。罗巾竹笠新妆好,不插闲花鬓越青。”[3]P1
长大后,有机会到蟳埔村进行采风,总能遇到三三两两的蟳埔女,有的在街边或家门口撬海蛎,有的聚到一起聊天,从巷子里挑担而过的她们,都用质朴温和的笑容来回应,这让我对这个小渔村,多了几分亲切。蟳埔人是以渔类养殖、捕捞为生,所以在村里各种宫庙遍布,春节期间,都会有大型的妈祖巡街,祈求新的一年出海平安顺利,满载而归。这时走在蟳埔街头,每个蟳埔女都身着盛装,头戴“花园”,汇聚成一片花的海洋。街道上,鞭炮声不绝于耳;宫庙内,人头攒动,香火缭绕,到处是一片虔诚、热闹的景象。闽南文化的特色与内蕴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激起我创作的欲望,想把这些自己熟悉的景象画到作品中,通过手中的笔,把自己对家乡、对蟳埔女的情感表现出来。
在决定选择蟳埔女做为创作对象后,我收集了许多相关资料。如,蟳埔女的头饰装扮与某些少数民族女性有些相似之处,比如说云南的傣族。但蟳埔女确又是不折不扣的汉族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头戴簪花围,打扮与普通汉族妇女非常不一样,具有自己的特色。而在素材的取舍中,我选择了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因为蟳埔女主要是以贩卖海鲜为主,她的身影主要出现在菜市场上,其中如菜市场卖鱼、撬海蛎等(图1),这些是我所熟悉的生活画面,对她们的行为、动作都比较熟悉,所以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思与美学追求。
图1 街头常见蟳埔女头饰
二、蟳埔女水墨人物创作的构图设置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讲到:“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构图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画面的效果,是绘画创作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构成绘画艺术作品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基础条件,是体现画家艺术造诣的坐标,是画家艺术风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
(一)创作构图参考
在创作初期,因为缺少表现经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通过思量,我参考了一些用惠安女做为创作对象的作品,她们和蟳埔女都具有闽南沿海地区渔民的特色,都体现出闽南独有的地域文化特色,能反映出闽南深厚的文化内涵。
画家翁振新在《磐石无语》(图2)中运用借喻的手法,通过构图将惠安女与身边的花岗岩溶为一体,将石头的团块和坚硬的特性在惠安女的形象上得以体现,通过借喻的方法来表现她们刚强和坚毅的性格。比如他用厚重的墨线来勾画人物形象,用干笔皴擦画面,用淡墨晕染,营造一种肃静的氛围。其人物脸部、手部和装饰物适当的上色,使得他笔下的惠安女在传达出坚韧、顽强的精神时,又不失女性的柔美,整个画面显得深沉和凝重,充满了沧桑感。但在对类似的成功画作的借鉴中,我想到了蟳埔女并不像惠安女那样要经常从事重体力活动,若采用同样的创作理念与构图,与蟳埔女的真实的生活形象不相符合,所以我想按照自己的理解,从真实展现蟳埔女生活情趣的视角出发,以另一种构图方式来加以表现。
图2 翁振新《磐石无语》
(二)创作构图的初步尝试
在刚开始构图时,我还是运用西方绘画的构图方式,但画出来的草图,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感,往往是画面过于堵塞,在画面上缺少引发人们想象的意境。而后,我就往中国画构图方向去考虑,慢慢体会到中国画构图方式之美,因为它讲究立意定景,要求在画面上“远则取势,近则取质”,并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运用宾主、呼应、开合、露藏、繁简、疏密、虚实、参差等对立统一的法则,来布局,来安置章法,并能巧妙地处理画面的空白,使无画处皆成妙境[5]P400。
比如,《蟳埔女》(图3)一画,我选择了蟳埔女贩卖鲜活水产的场景。但在安排构图时,一开始在人物四周围绕着各式箩筐,这样整体画面便显得有些杂乱,构图的中心不够突出。在深入对比之后,对画面进行了取舍、调整,形成了现在这样的构图,整体画面呈S型,箩筐有了疏密安排,主体人物形象突出完整,仅其脚下用箩筐遮挡了部分,使人物形象的表现得更为含蓄。
而在《蟳埔阿婆》(图4)一画中,我选择蟳埔女日常生活中撬海蛎的场景为创作素材。我选了一个背对坐着的阿婆和一个侧坐着的阿婆,她们相向而坐,边撬海蛎边聊天,不受外界的干扰,而在她们中间是撬好的海蛎和海蛎壳。构图方式采用六尺斗方的图幅,通过团状的构图,使得画面显得紧凑,两个人物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使画面具有稳定感和向心力,视觉中心和构图中心更易于突出。
图3 蟳埔风情系列之《蟳埔女》
图4 蟳埔风情系列之《蟳埔阿婆》
三、蟳埔女水墨人物创作的表现手法
艺术创作既要继承传统,更要注重创新。连石涛也说过:“笔墨当随时代”。
绘画在表现手法的创新上,源自于对人生的新的体验,对时代脉搏的独特感触。画家只有在深刻的领悟与不懈的探索中,才能反映出生活的现状与真实生命的本质,从而切实地表现出时代精神。
在笔墨表现手法和形象塑造上,我选择了写实的意笔手法来表现。我觉得只有写实手法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蟳埔女的真实形象,更好的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画面里,使我笔下的蟳埔女既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熟悉的形象,又是传达我审美情感的艺术形象。
(一)表现手法:笔墨运用
蟳埔女给人的印象是无论老少,全年个个沁香满头、鲜艳妩媚。蟳埔女的传统服饰,为方便劳动需要,服装大多简朴宽松,色调以浅淡的自然色为基调,颜色以藏青色或浅兰为主。下身以黑色、兰色为主的大筒裤,腰上别着一个十分醒目的鲜红色塑料小钱包。蟳埔女生活环境到处充满了色彩,所以我想用丰富的色彩来表现之。
谢赫“六法”中有“随类赋彩”之说。中国画创作,从写实的视角来说,虽然表现的是对象的固有色,但不是纯客观的自然主义的描绘。为了强调对象的特征,或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和主题思想的表现,画家主体在适当的场合可以进行变色[5]。如画家王柏生在他的作品《幸福年》(图5)中,对惠安女的形态采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得其形象富有艺术情趣,又有人物结构的常理可循,画面上的蓝、红、黄、黑、白的色彩都是取自于惠安女服饰上的色彩。红黄蓝这三种纯度极高的色彩,在墨色肆意渲染的中和下达到了完美的调和,色不碍墨,墨色交融,整个画面显得色彩浓烈又不落俗套,同时又显得纯朴古拙。
图5 王柏生《幸福年》124×129
(二)表现手法:色墨结合
在中国画创作中,其色与墨的关系及其运用形成多种样式:有纯用水墨者,有纯用色彩者,有墨主色辅者,有色主墨辅者,有色墨并重者。总之,无论谁主谁辅,都必须根据所表现的对象,考虑到画面本身的艺术效果,以烘托意境、增强表现力为目的[5]P506。
所以在创作中用墨表现形体,用色渲染氛围。通过色彩跟墨色构成对比,既能体现现实民俗生活中色彩的丰富性,又能展示艺术的探索性。
爱美是蟳埔女的天性,其特有的头饰就像惠安女的露脐服饰一样出名,有“四季花园”的美誉。泉州地方戏曲高甲戏《桃花搭渡》的唱词中就有“四月围花围,一头簪两头重”的字眼。将秀发盘在脑后,系上红头绳,梳成圆髻,间横插着一根象牙筷子固定发髻。用鲜花的花苞或花蕾串成花环,少则一、二环,多则四、五环,以发髻为圆心,圈戴在脑后,这就被称为“簪花围”(图6)。[6]
图6
在画“簪花围”时,在表现技法上如果用工笔的画法,先勾线再染色,虽然能突显“簪花围”的细节之美,但与整个人物写意造型来看,会稍显刻板,同时会冲淡脸部的刻画。所以我采用了没骨画法来表现“簪花围”,以色分花瓣的大小、形块,再用墨线稍加勾勒,使得花朵有虚实变化,比传统先勾后染,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热闹、香火缭绕的宫庙中,在红彤彤的灯笼环绕下,蟳埔女虔诚地祈愿,隔绝了外界的干扰,或者是三五人在自家门口一边闲聊一边织网,这些美的生活场景给了我以灵感,我想用线来表现蟳埔女才是最佳的表现方式。在线条的方圆弛缓、干湿浓淡变化中,在线与面的交错中,才能更好地传达出闽南文化独有的韵味,而通过意笔的表现手法,整体画面才显得素雅、宁静。
每年春节期间,蟳埔村都有各类庆典活动,其中最热闹的莫过于“妈祖巡街”(图7)。是时,每个蟳埔女都身着鲜艳的衣服,头上插着各类鲜花,挑着一对对大红灯笼缓缓行进,在鞭炮声中祈求平安。当我决定选择这一题材时,第一眼的印象就是鲜艳的色彩。所以我第一步的尝试,就是要用大面积的色块来表现蟳埔女形象,在色块中稍加墨线的勾勒。色块和墨色相互交融,整个画面显得色彩淡雅,不落俗套,同时又显得清新自然。
在创作中,我采用了写实与意笔这两种手法结合,对不同人物形象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使得笔下人物具有丰富性、多样性,如老人在表现手法上用墨上比较干,用笔起伏比较明显,而儿童和少女用墨上比较顺滑,用笔流畅,从而使画面摆脱了单一的表现方式而不致于平淡无味,同时还通过这种方式表现出色与墨的不同。
在用线描表现人物形象时,我深深地的感到中锋用笔的重要性。清·龚贤《柴丈画说》中提到“画家四要:笔法、墨气、丘壑、气韵。先言笔法,再论墨气,更论丘壑,气韵不可说,三者得则气韵生矣。”“笔中锋自古,墨气不可以岁月计,年愈老,墨愈厚,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功深也。”
清·王原祁在《雨窗漫笔》中讲到:“用笔磊落者存之,甜俗者删之,纤弱者足之,板重者破之。又须于下笔时在著意不著意之间,则觚棱转折自不为笔使。用笔用墨,互为表里。”意笔线描,是通过笔的变化,使线条表现出干枯、浓淡、起伏变化等各种形态。线的运行,需要用浓墨来突出结构,使画面意味丰富,避免过于平淡无奇。而用笔老辣,才能突出形体,使之整体笔墨意味强。线的质量,直接影响画面效果;笔墨轻松,才能体现笔情墨趣。
图7 蟳埔风情系列之《妈祖巡街》
四、结 语
不同的时代会产生与之相呼应的艺术作品,艺术家只有触摸到时代的脉搏,才能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所发展,在创新中有所延续。当代水墨人物画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用新的、富有艺术个性的笔墨语言,来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塑造各种人物形象。蟳埔女水墨人物画,可以说是水墨人物画和闽南特有的女性形象及民俗风情相结合的产物。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从画面的构思阶段,还是创作的具体过程,我都力求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能有所体现。
参考文献:
[1]张道兴.此岸·彼岸[M].大连:大连出版社,2011.
[2]焦礼福.惠女风情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与表现[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3]陈敬聪.蟳埔女[Z].北京:今日出版社,2007.
[4]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3.
[6]傅丹丹.福建古老渔村里的蟳埔女 [EB/OL].http://www. chinanews.com/gj/kong/news/2007/08-02/993465.shtml,2007-8-2.
(责任编辑:林建峰)
中图分类号:J21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5)08-0038-05
收稿日期:2015-03-07
作者简介:俞薇绮(1984-),女,汉族,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画。
On the Creation of Ink-and-wash Figure Painting on Folk Themes——Taking the Shows of Xunbu Women as an example
YU Weiqi
(1.Department of Preschool Education,Quanzhou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Quanzhou,Fujian 362000)
Abstract:Because of the unique character and style,Xunpu women are known as one of the Fujian three fisher girls.Xunpu women usually wear a tiara called“the head of the garden”,dress in unique costumes and work hard,carrying through the neighborhood marke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tart from the xunpu women's unique life forms,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South Fujian culture,mining xunpu women folk custom feature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and combined with the ink painting method,and strive to explore suitable xunpu women ink painting language performance.Through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practice,for the future to continue the theme of creation, painting or other performance,provide the experience.
Key words:Xunpu women;feeling in South Fujian;Chinese ink pai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