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2015-07-28岳瑞凤
岳瑞凤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研究*
岳瑞凤
摘要:在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力量的今天,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转型升级及其网络化速度加快,传统雇佣关系发生质的变化。为了使肩负历史使命的大学生成为有用之才,政府要发挥核心引领作用,积极打造高等教育生态圈;高校要汇聚力量,构建独居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要以创新精神跨界协作,不断提升自身职业生涯内涵;大学生要紧跟市场需求,在快速试错中优化成长,持续增强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力。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发展
一、对互联网思维的认知
“互联网思维”一词最早是由网络大腕李彦宏、雷军、马云等人提出的,然后央视于2013年在《新闻联播》中对其进行过头条播报。2014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时强调,媒体发展要强化互联网思维。由此,“互联网思维”迅速蹿红各行各业。但“互联网思维”的内涵是什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比较认同黄相怀等人的观点。所谓“互联网思维”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方法、规则和精神来进行思考创新的思维方式。①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第一,跨界融合。即跨越不同产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新技术、新方式引起的新思维,推动跨越知识和跨越学科边界的新业态的形成与发展。②如全球化与本土化融合的“慕课”即为典型例子。
第二,平台开放。即去中心化,淡化人们的地域、身份、职业等,构建依兴趣、价值观进行平等对话的开放平台,多主体共同打造一个互利共赢的生态圈。如腾讯围绕社交构筑了强大的产业生态圈。
第三,用户至上。需求决定产品,“以用户为中心”体现在整个价值链各个环节中,每款产品、每种项目以及每个企业的运营,快速试错,快速迭代。如海尔企业的管理和组织架构由工业化时代的执行力文化转变为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文化,就是在快速试错中优化成长的。
第四,免费为王。互联网时代,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无论何种产品,均是以免费服务打开市场,极力争取用户、锁定用户,以增值服务作为盈利点。如服务于80后、90后有“读书求知”需求群体的“罗辑思维”每天一分钟语音小故事分享是免费的,而对会员、铁杆粉丝的服务是需要收费的。
第五,体验为核。为用户提供超预期的产品与服务体验,让用户惊喜并口碑相传,助推企业发展。如名噪大江南北的一家致力于打造“轻奢餐”的“雕爷牛腩”的创始人梦醒,利用“网游”的封测制度玩开业,邀请部分明星、名人、美食达人等免费进店进行高端餐厅的私人专享体验。
第六,大数据应用。数据越用越值钱。大数据由传统的抽样后的因果关系分析变为基于社会现实的相互关系分析,颠覆了人类社会原有的认知方式③。强大的系统数据集成和分析能力、精准的行为预测,为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应用领域和想象空间。如通过建立系统数据模型构建某种行为的预测指数,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企业精准运营。
人类社会每次质的飞跃,本质上不是物质的催化,也不是技术的催化,而是思维工具的迭代。传统的工业化思维是基于资源稀缺的一种线性思维模式,从A到B到C到D,其中存在一种天然的逻辑关系,可以规划,让人感觉安全踏实。而互联网思维是基于资源丰饶的一种立体网状思维,从A开始即有多种选择,选择来自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认同,快速迭代,颠覆创新,让人感到惶恐不安。这种互联网思维堪比“文艺复兴”,它是新科技革命时代范式转换的必然结果,具有哲学体系、方法论和普遍认识论意义,对所处时代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④大学生职业发展也不例外。在知识大爆炸、生活节奏快和生存网络化的当今社会,互联网思维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发展。为培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需的人才,相关人士的思维必须做出相应转变。
二、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促进大学生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每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都会产生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与原有的价值观相冲突。互联互通使价值观多元化。以企业家为主的主体群,利用互联网思维对市场进行变革,使各种新鲜、独特、前所未有的设计以及变幻莫测的创意和策划层出不穷,推动着全新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产业业态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对正处于互联网时代的90后大学生而言,这种颠覆式创新和文化重构,必将助推其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深度拓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是互联网的精神、灵魂和精髓,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约瑟夫·熊彼得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互联网的“全球互联互通”,强化了社会变革在高新科技背景下政府、产业、行业、学科等边界之间的流动需求,使“跨界融合”“快速试错”成为新常态,使大学生在与全球互动中打破思维定式,在深度校企合作中打破思维惯性,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拓展。
第三,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互联网时代的互联互通,使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融合更加频繁。文化融合不是文化之间的“同化”或“合一”的过程,而是在不同环境中理解、传播、交融,转化为新生事物的过程。这就需要大学生具备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能力。互联网时代赋予了当代大学生广阔的时空观,并不断提升其与世界各地专家、学者、同行交流合作、协同创新的能力。
第四,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话语权,互联网成为大学生自主展示的最佳平台。信息零距离、用户个性化、市场碎片化在互联网时代彰显无遗,这也使企业从工业时代的大规模制造向互联网时代的大规模定制转变。企业个性化定制任务的完成需要个性化的人才来匹配,因此,企业的个性化人才需求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师生转变观念,促使大学生在其职业发展中更加追求个性化发展。
第五,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迫使企业内部按单聚散,员工面临更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和频繁的工作变动,这种无边界职业生涯⑤的到来,要求员工获取职业和快速适应新岗位的能力更强,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力和职业自主选择性更强。他们需要拥有多样化的知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以适应在多个组织中的流动和跨越。他们在企业忠诚度方面的要求降低,而对自我职业化、专业化的忠诚度、弹性就业契约关系的遵守等自我管理技能的要求则更高。这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能力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
三、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策略
在互联网思维的众多特征中,大数据、社会化是影响全球社会经济政治的大思维框架,平台、跨界、颠覆则属于战略层面,用户、专注、迭代、极致、独特、口碑、免费、快等属于操作层面。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力量的今天,政府、社会、高校、企业和学生均需要强化互联网思维,以有效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达到人岗匹配、无缝对接的目的。
第一,政府发挥核心引领作用,打造高等教育生态圈。一是引领价值观。颠覆式创新、文化重构,需要强有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摄和引领多元价值观,占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二是搭建多方合作、共生共赢需求平台。数据驱动下的公共决策更科学。⑥政府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找到政府、企业、高校、大学生各自的目标和兴奋点,从边缘切入,单点突破,跨界融合,努力改变高等教育封闭、活力不足的局面。三是制定大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目标。根据大数据对政企校生四方需求的统计,制定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和大学生职业能力评估基本标准,实现人才培养价值链的高度优化统一,使大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满足企业需要的、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人才。教育部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启明星大学生创业分会,就是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在政府政策支持下,利用民间闲散资本,搭建校企联合第三方服务平台(各地成立高校联盟、企业家导师办公室、媒体联盟、地方政府联盟组织),为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服务。该组织通过举办移动互联网大赛,使有资历的民营企业家带着资金、商品和项目免费进入高校做公益项目,为大学生提供体验式成长、成功前不断试错服务,给大学生带来其职业发展所需人脉、知识等,促其尽快成为企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第二,高校汇聚各方力量,努力构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人才培养定位的独特性和竞争力决定了高等教育转型发展以及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成功与否。互联网技术驱动的经济转型,其独特性和竞争力来自于内部组织扁平化,使自组织小而美、有特色,让每位员工真正成为创业者、自己的CEO⑦。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应以极致作为养料,以口碑作为标杆,把学生各种体验做到极致,口碑相传,以特色取胜。一是要转变观念,取舍有度。高校应从互联网思维的哲学高度来理解和拥抱互联网,从稀缺时代的契约与理性向富饶时代的信任与感性转变,从因果律向相关率转变,重新审视架构自己的人才培养与服务领域,不求普适、不求全、不求多,利用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坚持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主动选择需要服务的目标用户群。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传统高校转型升级必须做出的选择。二要基于数据,抓准需求。高校利用权威部门发布的大数据信息和研发的职业规划、人才需求等网络测评工具,抓住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为大学生设计人性化成长目标,调配各方资源,分类指导,团队化运作,真正使大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三是紧盯管理,专注特色。在对大学生进行特色培养的过程中,要围绕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三效法则”,即学生体验讲效果、教育创新讲效益、制度优化讲效率,进行管理和创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主动借鉴、购买或联合社会上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或人才培养方面有良好口碑的知名专业产品,如代表中国教育行业高水平的万学教育集团研发的职业能力培训系统,为大学生成长提供有特色的良好服务。多点开花,立体多样的特色化、专业化培养与体验,会形成具有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的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
第三,教师跨界协作创新为先,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内涵。无边界职业生涯时代的到来使传统雇佣关系发生本质变化,高校不再追求对教师的拥有量,转而关注对教师的使用量,降低对教师忠诚度要求,强调教师对职业、专业、服务对象的忠诚度。因此,在雇佣关系新常态下,教师要通过转型来适应这种新的变化。一是教师要具备全球性主导角色意识。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需要教师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帮助其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应对越来越难以预测的未来。二是教师要成为O2O(Offline To Online)教育专家。最近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对未来高校发展进行调查,在线学习将越来越成为知识的重要来源,“学历唯上”将被专业资格认证所取代。教师需要将现场讲授、“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融会贯通;通过大数据构建教育社区,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让学生、专家学者、企业家来研判教学效果,提供精准服务。三是教师要成为教育型企业家或企业型教育家。所谓雇佣关系新常态,需要高校从使用角度重新定义教师身份,激发教师活力。无论是吸纳企业家进校园,还是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或创业,都应将企业文化、责任、信念、精神信仰等传递给学生,帮助大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同时,开设新课程将新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科技服务机构——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主任、启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萌,在促进清华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深受学生欢迎的创新课程模式:有自己的课程商标“创业行(xing)”、自己的相互切磋交流的课程社区“创业行(hang)”以及自己的课程基金“创业很行(xing)”,期中期末考试请来自业界的风险投资商评价。此举为教育部号召高校深入开展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树立了典范。
第四,学生紧跟市场需求快速试错,持续增强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力。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CEO,人人都要有全球格局下的个人战略。职业生涯规划就是人生战略设计,有了好的战略、战术,还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在不断试错中实现战略目标。对大学生来说,一是要加强职业社会认知,看懂互联网思维对企业运营的影响。互联网对传统企业的影响已从传播、渠道、供应链层面过渡到整个价值链层面,即企业战略、商业模式是平台思维和跨界思维,销售、服务是流量思维和社会化思维,财务、行政、信息、后勤和人力资源等管理是大数据思维。二是要客观准确认识自我,有效挖掘自身的“职业锚”。职业锚是人们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那些至关重要的价值观,是自组织时代企业和个人进行职业决策时必须考虑的核心要素。大学生通过职业锚测评系统以及各种途径和方式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性格特点、能力倾向和学习风格等,确定初始职业锚,避免就业选择中举棋不定。三是要借助商务社交网站创业,锻造优秀企业家精神。在职业生涯无边界和自组织时代,大学生的必备职业能力之一就是要有企业家精神,时刻以创造价值为己任。可通过创业体验或借助知名的商务社交网站,学习不同领域的商业人士如何联系客户、谋职、分享信息、展示自我,洞悉最紧俏的职业技能、最热门的产业发展趋势以及能带来机遇的职业路线,了解职场企业家的共性策略和关键性职业问题。⑧通过企业家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和诸多职业经营之道,大学生要构建自己的战略目标,提高无边际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能力,持续柔性强化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力。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在其职业发展中只有具备互联网思维,才能更好地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东风,成为国家适销对路的人才,拥有适合自己的人生。
注释
①黄相怀:《善用互联网思维看待中国政治》,《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6期。②[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跨越边界——知识·学科·学科互涉》,姜智芹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29—251页。③[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盛杨燕、周涛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71—93页。④金元浦:《互联网思维:科技革命时代的范式变革》,《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0期。⑤吕平、刘华利:《无边界职业生涯背景下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模式》,《现代教育管理》2009年第9期。⑥李致群、刘叶婷:《基于互联网思维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领导科学》2014年11月下。⑦[美]彼得·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朱雁斌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155—173页。⑧[美]里德·霍夫曼、本·卡斯诺瓦:《至关重要的关系》,钱峰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第5页。
责任编辑:随园
【伦理与道德】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移动互联网时代政府公共服务信息传播的创新模式研究”(13BXW057)。
收稿日期:2015-03-19
文章编号:1003-0751(2015)07-0089-03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C913
作者简介:岳瑞凤,女,中原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副教授(郑州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