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皮内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15-07-28王佩芳黄茜茜申帮利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21期
关键词:神经痛带状疱疹研究组

王佩芳 黄茜茜 申帮利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疼痛科,浙江 温州 325027

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属于一种常见的带状疱疹并发症,具有疼痛剧烈、病程长久等特点,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多发性世界性顽固疾病之一[1]。本研究对51例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皮内注射倍他米松治疗,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4年9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153例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诊断标准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诊断标准相符[2],且均无血小板减少、肝肾损害及恶性肿瘤、心血管系统、糖尿病等疾患。根据给药途径的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1、对照组2及研究组,每组51例。对照组1:男30例,女 21 例;年龄 53~84 岁,平均(61.75±6.45)岁;疼痛程度:参照VAS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VAS 4~7分 16例,VAS 8~10分 35例。对照组 2:男 31例,女 20 例;年龄 55~84 岁,平均(61.80±6.52)岁;疼痛程度:VAS 4~7分 17例,VAS 8~10分 34例。研究组:男32 例,女 19 例;年龄 51~82 岁,平均(61.54±6.71)岁;疼痛程度:VAS 4~7分 15例,VAS 8~10分 36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疼痛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三组注射液配方相同,均为5 mL利多卡因(2%)+1 mL倍他米松+1 mg维生素B12(复方倍他米松2.5 mg+甲钴铵针0.5 mg)+0.9%氯化钠稀释至20 mL。其中,对照组1采用椎旁神经注射倍他米松治疗,对照组2采用肋间神经注射倍他米松治疗,研究组采用皮内注射倍他米松治疗。三组患者均每2周注射1次,共治疗8周。为了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使疼痛病状得到迅速控制,三组均于首次注射后加用镇痛药(曲马多缓释片,100 mg)治疗,1次/12 h,持续应用 1周后停止。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三组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后第1、2、4、6、8 周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睡眠质量评分法(Q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进行测定;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心悸及多毛症、胃肠道不适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VAS值≤治疗前数值的75%及以上,加用镇痛药物量<1000 mg;显效:VAS值≤治疗前数值的50%~<75%,加用镇痛药物量为 1000~<2000 mg;有效:VAS值≤治疗前数值的25%~<50%,加用镇痛药物量为2000~3000 mg;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3]。总有效=治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包SPSS 14.0,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疗效比较

对照组1与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又高于对照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QS评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1与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治疗后VAS评分又低于对照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分,)

表2 三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2比较,▲P<0.05;与对照组1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第1周 第2周治疗后第4周对照组1对照组2研究组51 51 51 8.64±0.58 8.58±0.52 8.60±0.62 6.12±0.23*▲6.43±0.65*5.24±0.35*▲△3.98±0.41*▲4.17±0.63*3.52±0.36*▲△3.54±0.21*▲3.76±0.57*2.00±0.30*▲△2.75±0.56*▲2.96±0.66*1.12±0.25*▲△第6周 第8周1.00±0.34*▲1.23±0.45*0.57±0.22*▲△

2.3 三组加用镇痛药物量比较

对照组 1加用镇痛药物量为(901.6±149.5)mg,对照组 2 加用镇痛药物量为(1295.5±168.5)mg,研究组加用镇痛药物量为(701.5±95.6)mg。对照组1与研究组加用镇痛药物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加用镇痛药物量又明显低于对照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三组Q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QS评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1与研究组治疗后Q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QS评分又低于对照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3 三组治疗前后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2比较,▲P<0.05;与对照组1比较,△P<0.05

组别 治疗前 第1周 第2周治疗后第4周 第6周 第8周对照组1对照组2研究组3.71±0.31 3.84±0.44 3.72±0.30 3.12±0.22*▲3.34±0.45*2.16±0.22*▲△2.10±0.13*▲2.34±0.25*1.12±0.15*▲△1.92±0.12*▲1.98±0.29*0.71±0.17*▲△1.53±0.21*▲1.73±0.43*0.43±0.14*▲△1.03±0.29*▲1.15±0.40*0.22±0.13*▲△

2.5 三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对照组1中,有1例头晕、1例恶心、1例心悸。在对照组2中,有1例头晕、1例心悸。在研究组中,无一例并发症。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3.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病因及影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科疾病,临床表现以剧烈性疼痛为主,具有病情顽固、发病率高等特点[4-5]。有调查报道显示,在全部带状疱疹患者中,胸背部带状疱疹患者占55%,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者占9%~13%,以50岁以上患者为主要发病人群[6-7]。带状疱疹好发于背部、颈部及头面部,所占比例约为50%、15%和12%。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持续时间长,可达3~5年,且年龄越大的患者越难消除疼痛。有研究发现,在50岁以上的带状疱疹后遗留神经痛患者中,有20%以上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机制主要是因高龄、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感染、机体疲劳过度等导致缓则机体免疫力降低,从而激活了潜藏于感觉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并沿下行感觉神经蔓延,最终诱发外周神经炎症、组织损伤[8-9]。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由于长期受疼痛困扰,常有寝食难安、消极厌世等表现,甚至有自杀倾向,因此必须选择适用的治疗方法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11-14]。

3.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治疗方法

在临床中,药物肌注与联合用药是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重要方法,但注射部位与应用药物的不同所起到的疗效截然不同[15]。倍他米松是由倍他米松磷酸钠与二丙酸倍他米松构成的一种倍他米松酯类复合剂,具有抗过敏、抗风湿、抗炎症等作用,尤其是治疗神经炎性反应效果极为突出。倍他米松磷酸钠的可溶性极强,具有吸收快、起效快的特点;二丙酸倍他米松具有微溶性,吸收缓慢,药效及抗炎性能持久,可使病状得到长久的控制。在临床中,倍他米松注射液的适用范围较广,包括瘢痕注射、颈源性头痛治疗、关节炎滑膜强注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治疗等。在本研究中,三组患者均采用倍他米松注射液治疗,同时加服定量的曲马多缓释片,以达到增强镇痛效果、调节患者不良情绪的目的。为了避免加用镇痛药物对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最终疗效评估产生影响,三组均持续应用镇痛药物1周后停止。

3.3 倍他米松给药途径效果分析

为了探讨皮内注射倍他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效果,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对倍他米松给药途径及相应效果进行了比较。倍他米松给药途径主要有椎旁神经注射、肋间神经注射与皮内注射三种。在本研究中,对照组1中的51例采用椎旁神经注射,对照组2中的51例采用肋间神经注射,研究组51例采用皮内注射。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与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Q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与对照组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肋间神经注射、椎旁神经注射相比,皮内注射倍他米松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更为显著,具有减轻患者疼痛、提升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本研究结果与周维鸿[16]报道结果相符。从操作难度上分析,笔者发现皮内注射的操作难度均低于其他两种操作方法;从药效安全性上分析,采用皮内注射倍他米松治疗的研究组,药物副作用发生率为0,充分说明皮内注射倍他米松具有极高的安全性。

3.4 应用皮内注射倍他米松的优势及建议

多项研究指出,皮内注射倍他米松具有操作要求低、镇痛效果突出、安全性高等特点[17-22],这一点本研究也再次证实。但需说明的是,应用皮内注射倍他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时,皮内注射点多,患者需在短时间内耐受较多的疼痛不适感受,但并无大碍,可将皮内注射倍他米松作为重型神经疼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案。

[1]Bernstein LR.Successful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postherpetic neuralgia with topical gallium maltolate:case report[J].Pain Med,2012,11(7):135-137.

[2]Drolet M,Brisson M,Schmader KE,et al.The impact of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a prospective study[J].CMAJ,2010,18(22):215-216.

[3]李京霞,刘东,汤芹芹,等.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增效作用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2,9(5):172-174.

[4]苏芳,盖成林,袁源,等.奥卡西平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2):82-86.

[5]史学莲,刘小立,宛春甫,等.带状疱疹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温度觉阈值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1,17(12):222-227.

[6]Javed S,Kamili QU,Mendoza N,et al.Possible association of lower rate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patients on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α [J].J Med Virol,2011,18(12):182-183.

[7]陈跃辉.毫火针配合温和灸改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

[8]唐晓辉,王敏.普瑞巴林与加巴喷丁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与安全性对比[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15-17.

[9]邵大清.复方倍他米松不同给药途径对躯干段疱疹后神经痛的效能评估[J].浙江实用医学,2010,3(9):178-180.

[10]李钧,伍小敏,陈天葆.复方倍他米松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4(10):353-355.

[11]王淑萍,王静.侧隐窝联合皮内给予复方倍他米松对老年人腰骶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2(12):281-284.

[12]Zhang Y,Becker T,Ksters M,et al.Preliminary study of patterns of medication use for depression treatment in China[J].Asia Pac Psychiatry,2013,5(4):231.

[13]袁燕,申文,刘功俭,等.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2,18(8):473-475.

[14]Truini A,Galeotti F,Haanpaa M,et al.Pathophysiology of pain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a clinical and neurophysiological study[J].Pain,2008,9(3):1124-1127.

[15]Gomez-Arguelles JM,Dorado R,Sepulveda JM,et al.Oxcarbazepine monotherapy in carbamazepine-unresponsive trigeminal neuralgia [J].J Clin Neurosci,2007,15(5):23-29.

[16]周维鸿.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5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9(12):1145-1146.

[17]Garuock-Jones KP,Keating GM.Lidocaine 5%medicated plaster:a review of its use in postherpetic neuralgia[J].Drugs,2009,69(15):2149.

[18]Chrsto PJ, Hobelmann G,Maine DN.Post-herpetic neuralgia in older adults evidence-based approaches to clinical management[J].Drugs Aging,2007,24(1):1-19.

[19]Opstelten W,McElhaney J,Weinberger B,et al.The impact of varicella zoster virus:chronic pain[J].J Clin Virol,2010,48(5):8-13.

[20]van Wijck AJ,Wallace M,Mekhail N,et al.Evidencebased interventional pain medicine according to clinical diagnosis.17.Herpes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J].Pain Practice,2011,11(1):88.

[21]Tong YF,Ni RZ.Clinical observation of aciclovir and glucocorticoids on treatment of post-herpetic neuralgia[J].J Clin Dermatol,2005,34(5):327-328.

[22]Zeidan A,Kassem R,Nahleh N,et al.Intraarticular trama-dolbupivacaine combination prolongs 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after outpatient arthroscopic knee surgery[J].Anesth Analg,2008,107(1):292-299.

猜你喜欢

神经痛带状疱疹研究组
带状疱疹诊治释疑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验案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治疗眶上神经痛首选针刺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警惕带状疱疹潜伏恶性肿瘤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藏药如意珍宝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43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