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015-07-28夏萍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口诀计算能力运算

夏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91-01

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与数学基础知识密切相关,而且与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等也有关,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教师要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多种形式的变化训练,不仅可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学生从乐中得益,从乐中长智,不知不觉就迷上了数学,喜欢上了计算。

二、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在计算中的“四部曲”,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看”:要求学生认真看题、抄题,看清楚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能否简算。

“二想”:想计算方法的合理性、灵活性、简便性,比如2.4€祝前逊质某尚∈故前研∈某煞质?或直接进行约分来进行计算呢?这就需要学生根据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运算了。另外有的题能简算的,要想运算性质和定律,不能用简算计算的想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算”:这是计算中的最为关键的一步,教师要严格指导学生认真地按照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或灵活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进行简算,培养学生养成细心、耐心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验”: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指导学生在抄题写数时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递等式计算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一步一回头,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的正确。另外要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审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用估算来判断运算结果的合理。在加法运算中和应大于每一个加数;在减法中,差和减数应都小于被减数。在笔算除法中,如果没有余数,用商乘以除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来验算;如果有余数,用商乘以除数再加上余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来进行验算。通过这样的验算,学生能检测出自己的计算是否正确。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要求格式规范,书写认真

学生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的擦擦写写,写写擦擦,模糊不清;有的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没有对齐等等,都可能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书写格式,要求作业和练习时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符合规范,清楚,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注意了这点,计算中的错误也会降低很多。

五、教师要让学生熟记乘法口诀和一些常用的数据,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在运算中,如果学生熟记了口诀和一些常用数据,则能较好地掌握计算的技能技巧,有助于学生计算能力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要求。比如熟记乘法口诀,它能帮助学生进行乘除法的正确计算,又比如:和、积为整十、整百、整千的特殊数据要熟记,能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

六、教师要因材施教,注重教学的层次性

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口算时,稍难一点的题,可以让中等生来口算;比较简单的口算题,让差生来口算,并适时对他们给予鼓励、表扬,这样能提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做简便计算题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因为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只要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就可以了。同时要重视培优帮扶工作及答疑辅导,并分清情况,讲究实效。在布置课堂、课外作业时,要区别对待好、中、差学生的练习难度和数量。

七、教师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

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在计算教学中要时刻记住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提高学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训练应持之以恒,不能得过且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难见成效的。批改作业要及时、规范、认真;解题教学时板书要清晰分明,不出差错,重点突出,不厌其烦。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口诀计算能力运算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口诀与加法
有趣的运算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口诀中的规律
怎样熟记口诀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