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使用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思考
2015-07-28张龙飞
张龙飞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48-02
小学数学教材的主题图生动地展现了学习素材,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知识的空间,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主题图呈现的不同方式,挖掘其所蕴藏的内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主题图成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有效载体。
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存在着机械使用主题图的现象,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简单定位为情景图,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
2.没有深入考虑主题图的内涵,只会简单照做;
3.模式固定,少有突破。
针对现象解决的对策如下:
一、避免主题图的机械使用
1.深入领会。只有在深入领会主题图内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利用主题图,从而避免机械使用的现象。要深入领会主题图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主题图,根据其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把主题图分为自然情境类、活动方式类、对话形式类三种。呈现方式不同,蕴藏的内涵也有所侧重。有的侧重于引入问题,有的侧重于如何解决问题,有的侧重于数学方法的强调突出,有的侧重于数学活动的过程展示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主题图的类别特点,挖掘其丰富内涵。
2.适时呈现。教材主题图常常用于上课伊始,作为创设情境来展开学习,但主题图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灵活地处理呈现时机,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
二、让主题图的呈现更加真实、生动
主题图提供了生动的学习素材,但图毕竟是“死”的,而且并非所有的主题图都很合适、贴切。如二年级下册教材《找规律》的主题图,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的实例,显得不够真实。那么怎样使“死”的图变成“活”的,使它呈现得更加真实、生动呢?
1.由静转动。如一年级上册第72页“连加连减”的主题图,展示的是一个小男孩在喂鸡,原来有5只小鸡在吃,来了2只,又来了1只,现在有几只?静止的画面利用多媒体变成动态的过程,学生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的兴趣也会更浓。
2.故事串联。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童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三、提取主题图的有效信息
许多单元主题图存在着图案复杂、信息量大的特点,这给学生有效提取数学信息造成了一定的干扰。那么,如何来提取复杂主题图的有效信息呢?
1.去繁就简。一位教师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4页《四边形的认识》的主题图作了如下处理:这位教师新课引入时直接点题,引导学生从复杂主题图中图形最多、最明显的操场入手去寻找“四边形”,直奔主题,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避免了其他活动、其他图形对本课学习的干扰。认识四边形后,教师再次利用主题图,让学生找找其他地方还躲着哪些四边形,巩固对四边形的认知。
对于信息量繁多的主题图,教师就可以去繁就简,突出重点,分层展示,帮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凸显数学味。
2.分片观察。如二年级下册的“有余数除法”的主题图,以学生最熟悉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场景,呈现了“用盆花布置校园”“篮球比赛”“跳绳活动”等具体生动的情境。可以这样处理:先引导学生分片观察主题图后,重点以篮球比赛为例展开教学,再放手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其他区域的观察之中。由于在“篮球比赛”场景中教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引导,因此,在接下来学生自主观察、列式、交流结果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能按照观察的顺序依次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有效引导。教师在吃透主题图内涵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好“引领”作用。
(1)预设合理的问题,激活学生有效思维。问题是思维的核心,合理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紧扣“数学信息”作有效思考。
(2)适时跟进评价,引发学生理解本质。设问后,教师必须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跟进评价,或肯定,或追问,或反问,或把“绣球”抛还学生等,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理解本质。
四、进行主题图价值的二度开发
1.灵活改编。今天的教师不应只是主题图的执行者,还应是主题图资源价值的开发和运用者。教师要在尊重教材意图的同时,进行灵活合理的改编,使主题图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2.恰当取舍。教材给提供的主题图和例题,仅是教师在预设教案时所思考的依据。那么,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起点和生活经验,认真地分析教材,对主题图的信息进行恰当的取舍。
总之,新教材中的主题图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文本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探究空间。相信,有了教师的潜心解读、深掘内涵、合理改编和精彩呈现,主题图定将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课堂充溢灵动和智慧。
(责任编辑 文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