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探究成为学习的需求

2015-07-28蔡文敏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16期
关键词:统计图探究思维

蔡文敏

摘 要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有了问题的提出就要解决问题,进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 探究 需求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6-0037-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国古代(学记)也有一句名言:“学贵在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有了问题的提出就要解决问题,所以进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孩子步入小学,对学习,对身边的事物充满着好奇,什么都想一问究竟和动手一探,我们应该抓住这样的契机去和学生探一探。

一、“有目的”的去探究

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作为教学题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相应内容的策略与机智。明确想什么、可以做什么、该做什么,对问题有了初步认识后,通过进一步的观察、猜想、实验、联想、类比和归纳等探索程式之后,即进入实质性探究活动阶段。对探究的问题,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思维朝着不同的方向在变化。例如,在学习《元、角、分》时,结合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我创设了“小小百货商店”的情景:把学生的文具、日常生活用品、小玩具等标上价钱。学生四人一组进行买卖商品的模拟活动,让其中的一人当售货员,其他的同学当顾客,“顾客”要把选中的商品的价钱准备好再交给“售货员”,若给的钱数不对,其他同学要指出,角色要互换。然后,我拿着一支标价3元7角的笔,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你若想买这支笔打算怎样付钱?有几种不同的付钱方法?同学们情绪高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尝试以买东西的学习活动为载体,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使学生在自由选择、自主探索、相互检查、发现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在自主的、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深入,从而使买玩具这一简单的购物活动具有了丰富的内涵,逐渐递进的层次。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元、角、分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需求”的去探究

以往的教学在新课前要为新知学习进行复习,内容一般是与本课新知识密切相关的旧知识,形式通常是口答演算,功能主要是形成思维定向。然而从新的数学教育理念看它恰恰是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缩小了探索空间,原本应由学生自己探索完成的工作由教师代替了,如此不经过学生自主积极艰苦的思维活动而轻松获取知识结论,学生记忆不深。有的学生已经有了1格表示1个单位的知识经验,我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先拿一张1格表示1个单位的统计图让学生制作,结果发现格子不够的情况,从而产生认知冲突。这时我适时地抛出“你打算怎样解决?”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解决方案,让学生思考:是否可以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我设计了1号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自主操作,发现问题;再由学生完成2号统计图,动手完成一格表示2个单位或者更大的数,然后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合理性探究。因为这是学生的需求,自然教学效果很好。当然,在探究过程中有的会“迷路”和“走错路”,这时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同时,不应把探索出的问题的结果作为活动的结束,而应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延续到课外或后续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因为有需求去探究,因为探究而收获的更多。

三、“有尺度”去探究

当然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克服形式化和庸俗化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自主探索。那些关于数学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索。有些教师认为,既然是自主探索教师就要越放越好,不需要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结果却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支离破碎,探索乐趣得不到体验,探索方法得不到提升,探索成果得不到共享和内化。求异探新,问题延伸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索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对层次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是否能探究出最终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主动调动自己的思维。

(责任编辑 刘 馨)

猜你喜欢

统计图探究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如何选择统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