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教学应选哪些字比较得当
2015-07-27曾桂花
曾桂花
字理教学近年来风靡小语界。应该说,字理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识字教学的方法,可以使字形分析得更为形象,字义讲解得更为准确,进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也可丰富字词教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独特的魅力,让识字教学更有厚重感。但如果每个汉字都采用字理教学,不但耗时费力,还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到底哪些汉字适合开展字理教学呢?
一、选构字率强的基本字进行溯源
基本字多为独体字。象形是汉字最早的造字方法,由此派生出指事、会意、形声构字法乃至假借和转注造出合体字,大多数的基本字成了合体字的偏旁。掌握基本字,能为学习合体字铺路架桥。尤其要注意语文新课标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所列举的300个基本字。这些基本字分属117个部首系统,其中84字是部首字。各版教材第一学段识字量基本涵盖了300个基本字,其中80%安排在一年级。在教学中,抓住这些基本字中字理明显的字,指导学生“溯源——对照”,能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识记汉字的音形义,同时实现“讲清一个字带出一串字”。例如,学生掌握了“走( )、火( )、身( )”等基本字的音形义后,再来学习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如“赴( )、烦( )、射( )等字时,则可以根据基本字构成的形旁去了解字义、记忆字形,达到轻松识记的目的。
二、抓易于混淆的形近字剖析字理
学生易于混淆不清、张冠李戴的字以形近字居多。如果只是简单地把两个形近字罗列在一起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机械识记,学生能记住的内容就不多,能记住的时间也不长,就容易出现误写误用的现象。形近字辨析时,如果运用字理剖析不同的部件,把抽象的笔画与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对比,了解不同部件表示的不同意思,既能加深记忆,又能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例如,“钓”与“钩”是形近字,学生常混淆,从楷书的字形很难讲清二字的形义关系。用剖析法,提取“勾”与“勺”,溯源分析,让学生明确,“勾”表示两个钩钩在一起( );“勺”意为“专取一物”,与部首“钅”组合成“钓”字,表示金属制的鱼钩。这样有针对性地剖析、究源溯理,就如特写镜头一般,能化难为易,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准确区分字形,避免指鹿为马。
三、促形声字构字规律的迁移运用
“形旁表义,声旁标音”是形声字的构字基本规律,这也是一种字理。在形声字教学中,倘若遵照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分析字形,指导学生结合旧知认识形旁与声旁,再由此迁移学习新知,带出一串同声旁或同形旁的汉字,引导学生“析形索义,因义记形”或“据形猜音,因形记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字形与字义的关系,还能提高他们触类旁通、见形知义、见形知音的能力。例如,学习“狼”字时,可指导学生根据形声字的典型特征猜测“狼”的字音与字义,再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认识“朗”( )、“郎”( )、“琅”( )等一串带有“良”( )的形似字。这样教学,学生不仅容易识记,而且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四、直面容易写错的字
尽管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指导纠错,但学生的错别字率仍是居高不下。这是何故?不可否认,写错别字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必然的联系,但也与生字自身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社会心理学表明,对他人“印象”的形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效应”非常重要。首因效应表明了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并据此对他人作出判断。对人如此,对生字亦是如此。多数学生之所以把易错字频频写错的根本原因在于对新知识,尤其是易错点的领悟不够,受到旧知识的干扰造成提取性障碍。当然,也与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初就给他们一个反面的错误信息有着必然的联系。倘若我们抓住这些易错字,从正面入手,结合知觉的选择性,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易错的部件,利用汉字构形的理据,指导学生因形索义,据义记形,使他们不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就能强化记忆。例如,不少学生常把“御”字右边的“卩”写成“阝”,教学时,教师可用红色的笔标注“卩”,再借助“卩”()的字理告诉学生,“卩”表示一个跪着的人,“御”字在造字初始表示用木棒击退那个跪着的人。经此这样的分析,学生对“御”字的造字原理了然于心,我们还担心他们会一错再错吗?
当然,无论是上述哪一种类型,都必须选字理明显、简单的,适合于分析字理的字来进行字理教学,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有利于提高识字效率为前提。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春县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