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16=16,为什么周长与面积不一样呢
2015-07-27方永进
方永进
判断: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面积和周长一样。此题只要学生意识到面积与周长是两个不同的量,不能比较,就可以判断为错。实测结果很不理想。笔者对学生进行谈话调查,结果发现,他们解题偏重于计算,因为16=16,所以认为周长和面积一样。学生首先考虑的是计算结果相同就判断为对,这才是他们的真正思考。实际上,数量比较包括数和量,而大量的练习往往只呈现数而省略量,学生慢慢就形成了习惯,也就有了只比较数值的这种“错误”方法,笔者称之为习惯性思维。
追问一:教师第一考虑的是什么?从与其他教师的讨论中,笔者发现:绝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入手,始终围绕周长与面积是两个不同的量进行分析,因为只要有了这个结论这个判断题就可以解决了。这就是教师的习惯性思维,这种偏重于结果的思维方式容易造成学生的“被接受”。也有少数教师考虑到了数和量以及计算的问题,而这种思维更能走进学生的真实思维。
追问二:为什么学生会偏重计算呢?请看例题1:桌面上有5个梨,3个苹果,桌上的梨和苹果一共有多少个?5+3=8(个)。计算时,算式只呈现了数的相加,完整的应该是5个+3个=8(个)。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教学是不是有大量的通过计算得出结论的练习,正是这种大量的练习行为,让学生养成了先计算的习惯性思维。
追问三:为什么学生忽略了量的问题?请看例题2:苹果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8元,谁更便宜?5<8,苹果更便宜。在此题的特定情境下,学生在计算时已习惯性地省略了一些要素,而完整的书写应该是5元<8元。在计算与比较中经常性地简写,久而久之,学生也只关注数而忽视了量,教师也忽视了,慢慢的大家也都习惯了。而当需要时再强调,就显得有些牵强。所以,当学生计算出16=16时,判断为正确再正常不过。
追问四:明明16=16,为什么周长与面积不一样呢?再看本题:当学生看到题目时,因习惯性思维,学生会想到计算,周长4×4=16厘米,面积4×4=16平方厘米,16=16。由于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学生在口算时往往会忽视后面的单位,而通过16=16自然得出周长与面积是一样的结论。由于大部分学生不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在对周长与面积概念认识不足的情况下,学生的这种“错误”就不可避免了。教师往往习惯把“周长与面积表示的是不同的量,不能比较”的结论给予学生,而不再去追问“为什么周长与面积不能比较?”因为我们习惯了这样的思维方式。笔者女儿是正确的,笔者问她怎么想的,她说:“单位不一样的不能比较,除非能转化,老师讲过。”事实说明,当此题经过教师讲解后,有些学生就转向了利用现有的结论或根据以往经验进行直接判断。通过计算得出结论的学生心中谜团不解:“明明16=16为什么不能比较呢?以前我们不就是这么比吗?”如果教师不帮助学生解开这个谜团,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
追问五:如何帮助学生解开谜团?教师要走出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借用学生的习惯性思维,为学生创造一个探索的过程。首先,从学生计算的习惯性思维入手,将计算过程进行完整书写——周长:4厘米×4=16厘米,面积:4厘米×4厘米=16厘米2。接着,让其进行思考:“这两个16的含义一样吗?”从它们所带的单位不一样,发现它们所表示的是两个不同的量,进而引申到周长与面积不一样。最后,总结提升,得出结论,周长与面积是表示两个不同的量,它们是无法比较大小的。我们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把正确的结论直接植入学生头脑中。
(作者单位: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模环乡兰塘小学?摇责任编辑:王彬)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