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童话 感受魅力
2015-07-27蒋雪琴
蒋雪琴
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在第一学段中童话甚至占了三分之一以上。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学生学习童话往往趋向内容的粗浅感知,沉迷对童话情节的大致把握,忽略了对童话语言形式与内涵意义的领会,使得童话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因此,在童话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地朗读文本,品味童话语言及其特点,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童话写法的表达效果,感受童话的魅力。
一、朗读——陶冶童心
美学专家朱光潜先生说:“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现是声音节奏,而文学意义反在其次。文学意义所不能表现的情调常可以用声音节奏表现出来。”童话的语言大多明快、活泼,节奏感强,富于音律美。教学时可依文定教,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感悟童话的语言美,陶冶童心。如范读,教师以生动活泼、富有儿童色彩的语调,示范朗读,将学生带入童话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童话的语言美。再如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读出童话角色的情感、态度,表达角色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形象中所寄托的人文意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还有引读、对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配乐朗读等等。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去感受童话中的人和事,引领学生沉醉于童话独特的境界中,欣赏童话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并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朗读《夏夜多美》时就如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流过学生的心坎,朗读《丑小鸭》就如同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小小鸭子有志气”的励志画面,朗读《笋芽儿》就给人以如沐春风的清新感。让学生于浅吟低诵、于高歌纵情中读出文章的气韵,品出语言的精妙。
二、体验——走进童话
优秀的童话往往融思想美、情感美、形象美、意境美、语言美于一体,而且表现形式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里强调:“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结构同我们成人不一样,因而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童话教学,不应敷衍地走过场,也不应过于理性地分析故事,而应依据不同类型的童话来选择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走进童话,亲近文本,咀嚼语言,细心体会。
1.渲染情境。如果教师能创设出符合文本内容的童话情境,教学将事半功倍。如《夏夜多美》的教学,教师以充满遐想、摇曳生姿的儿童画导入情境,在音乐《小夜曲》的伴奏下,学生兴奋地上台贴图、画画,师生共同创设了一幅童话般的世界——美丽的夏夜。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情绪得到感染,读书自然入境入情。
2.还原童话。选入教材的童话,或多或少被编者进行了删减。虽然改编后的童话沿用了原著的故事框架,但语言风格改变较多。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会童话所要传达的感受,教学时不妨引入原著,引导学生领悟原著的审美价值。如教学《巨人的花园》,依据教材的特点,巧妙引用原著,不但会让课堂重现生命的光彩,更会激发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3.品味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少探究一些公式化的内容,如“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要多以“唤醒意会”为取向,在语言表达的秘妙处下足工夫。例如教学《七颗钻石》,教师努力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合理想象,移情体验。以“喜出望外”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追溯找水的理由,体会小姑娘的情感,感受小姑娘的善良,从而唤醒学生的童话意识、语文意识。
4.因材施教。儿童文学理论家汤锐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应让学生经历新奇的角色体验、情感体验,从而激活儿童内在的情绪体验,产生美感。”童话教学要减少“分析”,强调感悟,重在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感悟。(1)猜谜。猜谜符合孩子的好奇心理和思维特点,极富童趣。例如教学《我是什么》一课时,可以结合课题让学生猜谜:“我是一位魔术师,变猫变狗变羊群,太阳出来我不怕,大风一吹我就跑。我是什么?”这样自然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文本的有趣。(2)角色体验。对话多的童话,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体验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教学完《荷叶圆圆》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学生多喜欢用表演展现自己对童话的诠释。(3)设计故事结构单。根据童话内容设计故事情节的结构单,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更明确,对文章条理更明晰,对文章结构更清楚。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对照文本填写包含小女孩幻想次数、原因、内容、结果的故事结构单,学生就能清楚地把握故事的结构,认识到小女孩命运悲惨的根源,体会到作者虚实结合的表达方式。(4)编排童话剧。在教学中,教师不做过度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尝试表演文本。在演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故事的关键词语,学习用神态、语言、动作来表现故事的发展与人物心理的变化,引导学生在演中感悟,在悟中表演,内化童话语言,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让学习充满情趣。如学完《陶罐和铁罐》《纸船和风筝》《小马过河》等,都可以指导学生编排童话剧,帮助学生体验童话角色,感悟人物个性,内化童话的语言。
三、想象——书写童话
想象是童话的基本特征,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而儿童是天生的故事家,在他们的眼里,花儿会笑、鸟儿会唱、草儿会舞、鱼儿会说……处处充满着盎然的儿童情趣,生动地传递着孩子们美好的情感、善良的愿望、别样的情致。每当读完一篇喜欢的作品,他们总会沉浸其中,回味遐想,产生许多别样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童话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丰富语汇,同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欣赏童话的过程中引发创作冲动,有意识地进行迁移与拓展,如仿写、改写、续编、补白、联想、看图编写,延伸童话的意境,乃至独立创作童话故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如教学《四季》后,让学生模仿课文的音律节奏进行仿写,学生能翻空出奇,创作出各具特色的童话:小溪叮咚,他对小鱼说:“我是春天。”/西瓜圆圆,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高粱长长,他涨红了脸说:“我是秋天。”/梅花红红,他微笑着说:“我就是冬天。”这样,以“自由表达”为基础进行的尝试性仿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感悟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们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去阅读整本的童话,与学生一同走进这个神奇的世界,品读、理解、感悟、欣赏,发现童话的魅力,在无忌的童言中让童心精彩飞扬。
(作者单位:福建省长乐市营前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