犊牛新蛔虫病的诊治
2015-07-27
犊牛新蛔虫病是新蛔属的牛新蛔虫(牛弓首蛔虫)寄生于犊牛小肠内引起的,其主要症状是腹泻、肠炎、血便、腹部膨大和腹痛。极易被误诊为肠炎或流行性腹泻,延误治疗时机而死亡。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一、病原体
犊牛新蛔虫虫体粗大呈淡黄色,头端有三片唇。雄虫长11~26 厘米,尾部呈圆锥形,弯向腹面,有一对等长的交合刺。雌虫长14~30 厘米,尾直。虫卵近于圆球形,大小约为75毫米×63毫米,内含一个胚细胞。
二、生活史
成虫在犊牛小肠内产卵随粪便排到体外后,在合适的环境下,经7~9天发育为幼虫,再经13~15天在卵壳内第一次蜕变,变为第二期幼虫,即感染性虫卵。被母牛吞食后幼虫在小肠内逸出,穿过肠壁,转移到肝、肺、肾等器官进行第二次蜕变,变为第三期幼虫,并停留在这些器官中。待母牛怀孕8个半月左右时,幼虫便转移至子宫,进入胎盘羊水中,经第三次蜕变,变为第四期幼虫,被胎牛吞入后,在胎牛肠中发育。到小牛出生后,幼虫在小肠内进行第四次蜕变,经过25~31天变为成虫。成虫在肠中生活2~5个月后逐渐从宿主体内排出而成为传染源。另一个途径是幼虫从胎盘移行到胎儿的肝和肺,而后进入小肠内发育,引起生前感染,犊牛出生时小肠中已有成虫。
三、流行病学
该虫只寄生于5个月以内的犊牛,主要以子宫内感染为主,但有时母牛的乳汁中也含有幼虫,犊牛也因此而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周~4月龄犊牛小肠中有成虫,成年牛只有在内部器官中寄生有幼虫。虫卵对化学药物抵抗力很强,但鲜石灰乳能将其杀死,高温干燥(40℃以上)或夏季日光直射能消灭虫卵。而冬季冰雪下未发育的虫卵,大部分能越冬存活。
四、致病作用
幼虫对牛的危害主要是在体内转移造成的损伤,严重的可引起肝脏脂肪变性、肺水肿等。成虫在肠内刺激肠黏膜造成出血、溃疡而继发感染,进而引发肠炎,虫体产生的毒素也可引起过敏、阵发性痉挛等,死亡率约22%。也可引起胆管、胰管阻塞。虫体寄生多时,有时在小肠内扭结成团而造成阻塞,严重的可能导致肠穿孔。
五、症状
病犊主要表现精神不振,吮乳无力或停止吸乳,腹胀、消瘦、腹泻、便中排出灰白色腥臭稀粪或血便,有腹痛症状,焦躁不安。严重时可引起肠阻塞或肠穿孔。如不及时治疗,患畜死亡率很高。
六、防治
1.治疗:可选用驱蛔灵250毫克/公斤,丙硫苯咪唑10毫克/公斤,精制敌百虫40~50毫克/公斤,驱蛔灵100毫克/公斤或左旋咪唑7毫克/公斤一次内服。也可用左旋咪唑注射液5毫克/公斤肌注。
2.对症疗法:调理胃肠机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可肌注2.5%的维生素Bl10毫升、10%的维生素C 20毫升和氟美松(5 毫克/支)6毫升等。一年驱虫两次。抑菌消炎可用磺胺类药、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等杀菌消炎药。补充体液解除酸中毒可静注复方氯化钠注射液1000毫升,10%的葡萄糖100毫升,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500 毫升。强心利尿处理可静注或肌注10%的安钠咖注射液10 毫升。对有明显腹痛症状的犊牛可肌注30%安乃近10毫升或氨基比林注射液20 毫升。
3.预防:15~30日龄是成虫寄生的高峰期,这时应进行驱虫处理。同时应注意牛舍清洁卫生,垫草和粪便应进行生物发酵处理,母牛和小牛最好隔离饲养。
七、病例
六德乡施某家1头两月龄水牛犊就诊。该犊4天前不吮乳,粪便呈灰白色泥样,带少量血丝,喜卧,回头顾腹,精神倦怠。该村兽医按肠炎治疗,病情加重。
患畜消瘦,精神沉郁,回头顾腹,时而下卧,被毛粗乱,眼球凹陷,口腔恶臭,腹痛,粪便灰白如膏泥样,诊为犊牛新蛔虫病。治疗:一是口服阿苯达唑伊维菌素片0.5片。二是10%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加维生素C注射液10毫升、樟脑磺酸钠注射液10毫升混合,一次静脉注射。三是5%葡萄糖注射液250毫升,加氧氟沙星注射液20毫升,静脉注射。四是口服香莲化滞片10片。第2天排出虫体百余条,精神好转,后再喂驱虫药1次,输液1天,随之痊愈。
体会:
(1)据临床实践,用阿维菌素与阿苯达唑合剂片对犊牛新蛔虫病驱虫效果较好,敌百虫片对胃肠刺激较大,最好不用。
(2)驱虫后可服缓泻剂,有利于排出虫体,清除胃肠道腐败物。重症者应强心解毒,对症治疗,以获得较好效果。
(3)此病不可作为急性胃肠炎治疗,但治疗中又要考虑因虫体太多,造成肠黏膜损伤,因此有必要给予肠道抗菌消炎药。
(4)因犊牛消化系统功能尚不完善,因此要避免大量灌服中成药,可选用中成药片剂。
(5)犊牛蛔虫幼虫转移到肺部时,会破坏肺组织,引起肺炎,故临床上有咳嗽、气喘症状。成虫上行可导致胆管阻塞,引起胆汁代谢紊乱,使治疗十分困难。虫体活动产生大量有毒物质,可致机体中毒,引发神经症状,使病情加重。因此,早发现,准确诊断,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山东省莒南县畜牧局 左秀峰 左秀丽 邮编:27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