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56例的临床研究
2015-07-27马强
马强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中医疗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测量的4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显著升高,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满意度高达78.6%,高于对照组的64.3%。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效果更优,可显著改善患者骨密度,更好的保障手术治疗的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
【中图分类号】R273.13 【文献标识码】B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骨质疏松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低能量损伤均可发生。骨质疏松患者常发生骨粗隆间骨折,由于伴有骨质疏松症,外科治疗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保守治疗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1]。笔者认为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为探究其临床疗效,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56例患者均为我院收治并确诊的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男30例,女26例,年龄56~79岁,平均年龄62.7岁。骨质疏松病史3~10年,平均病程5.1年。患者表现为骨痛、骨密度减低(BMD<-2.5SD)。X线示骨折及股骨上端片Singh指数骨小梁减少、顺序消失。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西医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中医疗法,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术前常规牵引治疗,X线检查,确定骨折类型,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制定手术方案。手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方法,患者取侧卧位,全麻下,在股骨转子间切断肌群附着点,切开关节囊,内旋股骨,于小转子上方1.5 mm处截骨,取出股骨头,显露骨折大小转子及股骨矩,复位小粗隆和股骨距后,钢丝捆扎固定,检查稳定性[2]。依次扩髓,对于骨质疏松症患者,应注意扩髓时小心操作,避免二次骨折。将髓腔冲洗干净,髓腔内注入骨水泥,将假体柄插入股骨近端髓腔。复位后检查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置负压引流管。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抗骨质疏松治疗,逐渐负重训练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中医辨证分期治疗。中医依据骨折时间不同,将股骨粗隆间骨折分为三期,依据病机不同,分别采用不同方剂治疗。均辅以增强骨代谢、抗骨质疏松方剂并随证加减。
1.3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X线骨密度测量仪,分别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正位、健侧股骨颈、Wards三角及大粗隆部位的骨密度,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见表1、表2)
3 讨 论
50岁以后低能量外伤所致骨质高达50%以上,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一般采取手术治疗,但患者骨密度下降是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易复发的主要原因。
中医辨证治疗将骨折分为三期,骨折伤后2周内为早期骨折,癖血滞留,表现为局部肿痛,治疗以活血化瘀、消散疲血、消炎止痛,基本方:红花、生地黄、白芍、桃仁、当归、甘草。伤后3~6周为骨折中期,患者疼痛已逐渐减轻,有新组织长出,趋于好转,治疗以接骨续断、促进愈合为主,基本方:三七、补骨脂、骨碎补、红花、当归、桃仁、牛膝。伤后7周围骨折后期,损伤已久,以补气养血、恢复功能为主,基本方:独活、桑寄生、人参、川芎、伸筋草、杜仲、炙甘草。
本次探究观察组测量的4个部位的骨密度均显著升高,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满意度高达78.6%,高于对照组的64.3%。充分说明西医手术治疗辅以中医调理,可促进骨折部位愈合,提高患者骨密度,确保手术疗效。
参考文献
[1] 桑晓文,杨利学,谭龙旺,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J].临床误诊学杂志,2014,27(6):61-62.
[2] 徐仲翔.中西医结合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研究[J].新中医,2014,46(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