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瑶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研

2015-07-27云南省民族学会瑶族研究委员会李清毅

今日民族 2015年10期
关键词:瑶族文化

文·图 / 云南省民族学会瑶族研究委员会 李清毅

云南省瑶族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研

文·图 / 云南省民族学会瑶族研究委员会李清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中心任务,也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任务。云南省瑶族人民到2020年能否同全国各民族同步实现小康?带着这个问题 ,云南省民族学会瑶族研究委员会近日对我省瑶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

2014年统计,云南省瑶族总人口为22万,其中98%主要分布在富宁、金平、河口、麻栗坡、广南、勐腊、元阳、绿春等县;有河口瑶族自治县、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2个瑶族自治县;富宁县洞波瑶族乡、麻栗坡县猛硐瑶族乡、勐腊县瑶区瑶族乡、师宗县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等4个瑶族乡。

瑶族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多数瑶族人口已经摆脱了贫困,解决了温饱,有的已向小康目标迈进。瑶族村寨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经济总量明显增大。如,截至2013年,猛硐乡完成地区工业总产值 1.9亿元,较2012年增长62.4%;农业总产值2232万元,较2012年增长13.2%。洞波乡完成工业总产值11000万元;农业总产值42000万元。

二是农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如老范寨乡、瑶山乡的部分自然村实施整村搬迁,基本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有效改善了瑶族地区性的发展环境。据统计,云南省瑶族90%的自然村实现了砖瓦房,50%的自然村全村建盖了二到三层钢筋混凝土的小洋房。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到2014年全省瑶族地区乡到自然村已经实现百分之百通公路,其中乡到行政村已经实现硬化,乡到自然村道路硬化率已达6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96%,移动通信信号全覆盖; 90%的农户已经用上了清洁、卫生、安全的自来水。

四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如麻栗坡县猛硐乡以茶叶加工厂为龙头,做大做强茶叶产业,到2013年底,全乡已种植茶叶9461亩,建成茶叶加工厂7个,年产干茶200余吨,实现总产值1500万元,茶农年净收入500万元。

五是文化、教育得以发展。各级政府在瑶族乡都建立了文化站,有效解决了群众进行各种科技培训和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没有场地的问题,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民族文化健康发展;全省瑶族地区的教育,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全省瑶族小学、初中毛入学率达100%。

总体看,目前已经有部分瑶族乡村处于当地的中上水平,如洞波乡、高良乡、河口农场、景东县的部分村寨;还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中下水平,有极少数仍处于贫困状态。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薄弱,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1. 交通落后。进入自然村的道路基本为土路和简易砂石路面,路面等级低,路况差,通而不达、晴通雨阻的现象仍然存在,运输难、出行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2. 水利化程度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弱,如雨季风灾洪灾导致农田、水利、生产、道路垮塌损坏严重;3.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由于历史、自然等原因,大部分群众居住在山区,远离乡镇,且居住比较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建设项目难以全面覆盖。

二是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困难。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大多数农户缺乏稳固持续的增收渠道,收入低而不稳,防灾抗灾能力弱,遇到干旱、冰冻等自然灾害易造成农民绝收,返贫。

三是财政自给率低,自我发展能力弱。1. 自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乡级财政失去了稳定财源;2. 经济建设和民生事业对财政资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刚性支出增多,乡级财政保运转的压力大,项目建设缺乏资金投入;3. 地方财政弱,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如村级道路、村级文化活动室等公益事业缺少扶持资金;4. 村级干部待遇低,积极性不高。

四是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即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标准,云南省瑶族扶贫工作范围进一步扩大,扶贫对象数量大幅增加。如河口县瑶山乡、莲花滩乡、老范寨乡以及元阳县、红河县、绿春县的瑶族贫困人口占瑶族总人口的50%以上。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贫瘠山区、半山区、深山区,相当一部分村寨处在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威胁中,自然环境、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生态性贫困、素质性贫困特征十分明显,脱贫减困难度很大。部分群众因灾、因病、因教、因建房致贫返贫的比例还很高。

五是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改善民生压力较大。我省瑶族大部分地区是民族“直过区”,发展起点低,各项建设事业起步晚,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基本公共设施严重不足,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覆盖面小,村民小组几乎没有文化活动场所,行政村没有标准化村级卫生室,群众难以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问题比较突出。

六是生存条件制约。历史上瑶族不断迁徙,定居时间晚,绝大部分瑶族居住在高山陡坡地带,导致农业生产条件差、数量少、质量低,多为传统种养业,耕作和养殖粗放,收成微薄。如河口县莲花滩乡还有部分自然村在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房前屋后均不能砍伐,附近又无易地搬迁的地方,2014年人均纯收入只有2650元;屏边县依嘎底村,是该县唯一的一个瑶族村,全村有62户252人,因修昆河铁路,铁路隧道从村子底下穿过,地表水从隧道流走,造成该村500多亩水田无法耕种,生活较为困难。

七是观念落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些贫困群众中,安于现状的观念根深蒂固,其表现为管理粗放、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对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的瑶族家庭认为:不读书可以打工、经商、做生意。瑶族村寨很多孩子读完初中,就进入社会闯荡,读高中或考入大学的很少。有的大学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外出打工怕困难,在家干农活怕苦怕累,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由此在农村中逐步产生了孩子不愿读书,大人不愿送孩子读书的现象。如屏边县依嘎底村竟然没有一个在读高中生。

八是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瑶族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主要有瑶族道教的经书、经文、歌书、文学、故事、服饰等,而经书、经文只掌握在少数男人手中,难学难懂,只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才使用。而民歌也不是人人都会唱,随着时间的流逝,传承人、民间艺人相继去世,不少极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也随之消亡,成为难以弥补的遗憾。同时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瑶族特点的传统文化在相互碰撞中丧失了原有的阵地,被外来文化所填充。现在的瑶山会念经书、经文的人少了,学唱瑶歌的人少了,穿瑶族服装的人少了。

九是瑶族干部、人才短缺。1. 瑶族干部总量不足,与瑶族人口比例不相适应;2. 结构不合理。表现在政工干部多,担任经济管理、专业技术干部少;3. 瑶族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整体素质偏低,因而干部发展也比较缓慢;4. 培养使用上政策倾向力度不够。近几年来,瑶族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行政领导人才短缺,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有减弱的趋势。如曲靖市高良壮族苗族瑶族乡长期没有配备瑶族副乡长;元阳县马街乡瑶寨村委会一个瑶族干部都没有。

元阳县马街乡

加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确保瑶族群众与全省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夯实基础,增强瑶族地区经济发展后劲。要解决民族地区群众的贫困面貌,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加大投入力度。首先,解决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瑶族大多数居住在边远山区,山高坡陡,无法实施易地搬迁已成定局,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政府加大投入,认真解决好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脆弱问题;其次,抓好村村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瑶族地区已经完成公路村村通,但是硬化通达率低,而且路窄维护差,因此要重在“护养”;再次,着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走“公司+ 基地 + 农户 + 合作社”发展路子。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加大培训和管理、指导力度,发展好草果、八角、茶油、茶叶、香蕉、橡胶、甘蔗等农业规模化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二是加大投入,不断改善边远民族山区办学条件。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首先,对校点的撒并要做好深入的调研,做到科学合理,不能盲目跟风;其次,要投入资金修缮校舍,为边远民族地区的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再次,要增加特岗教师的岗位,选聘年轻教师到边远民族地区教书育人,有效缓解边远地区教师数量不足、学历不高、年龄老化、学科偏缺的“老大难”问题。

三是扩大整村推进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全省实施的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美丽家园建设,规模大、规格高,深受贫困地区农民欢迎。但是,在瑶族地区瑶寨纳入整村推进规划的很少。为此建议,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中把识别出来的山区瑶族贫困村全部纳入整村推进工程计划并落实到户到人,在3-5年内分步骤分阶段组织实施。

四是围绕生态保护,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我省瑶族祖祖辈辈就居住在山区,而且有部分瑶族居住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围,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必须以加强生态保护作为扶贫工作的前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五是抓好政策落实,完善社会保障。要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瑶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六是切实保护瑶族传统文化,将瑶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作为我们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此建议:1. 在民族乡规划建设民族文化抢救目录,规划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传习馆,馆内设有民族服饰展厅,生产生活习俗(工具)展厅,宗教礼仪文书展厅,宗教仪式演示大厅,民族特色产品展厅,抢救和发扬民族语言文字、经书道义、宗教习俗等,促进民族文化和谐发展,丰富人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2. 建立传承人机制。目前,虽然我省瑶族地区定有省、州、县文化传承人,但是,数量太少,起不到带头作用,至少每个自然村定1-2名,年终举办一次培训班,以资鼓励;3. 创作和翻译更多的少数民族文化作品,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文化;4. 加大对村级文化活动室投入力度,充分发挥活动室的多功能作用;5.选择部分有条件的瑶族村作为民族特色生态村进行保护。

七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切实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要加大对瑶族干部培养力度,另一方面要提高素质。建议各级政府:1. 放宽政策,招收使用少数民族现有人才;2. 继续推行在招录公务员和事业人员时,单独划出名额,按本县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招考择优录用;3. 在招考时文化程度和所学专业应适当放宽; 4. 加大对现有干部的培养锻炼力度,努力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综合素质;5. 加强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

(责任编辑赵芳)

猜你喜欢

瑶族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瑶族织锦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传承
云南瑶族银饰探析与开发利用
谁远谁近?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