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独 景异 情痴 文美

2015-07-25孙付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舟子湖心亭张岱

孙付来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全文仅159个字,笔墨精练,意蕴深远,诗意盎然,被学者吴战垒誉为“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淡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实则回味无穷。独行之人欣赏奇异之景后,醉意朦胧中写下美妙之文,抒发痴迷之情,意境优美,耐人寻味。

一、落花人独立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绍兴人,侨寓杭州。他生于明万历年间,明亡后不仕, 披发入山,安贫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其实,他的重要作品大多为他49岁抗清后所作。《陶庵梦忆》最为大家熟识,文字表现达到了极致,意境幽远,意蕴丰富。

张岱的作品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1645年,清兵攻破扬州,大肆屠城,张岱参与鲁王抗清,事败流离逃亡。这一年,好友或自尽或出家,张岱在《陶庵梦忆》自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可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自作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吴战垒先生说:“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作为明朝遗民,忠君思想、家乡故国的情结是他心中永远的痛,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言行举止、思想情趣似乎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成为特立独行之人。

《湖心亭看雪》这篇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是记述过去的行踪都用明朝纪年。开篇首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直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这是史书传记的笔法。但是当时已经是清朝康熙年间,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颇有深意,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此为“言独”。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天寒地冻之时,万籁俱寂,精心挑选“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特立独行之举真是怪异,此为“行独”。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文章末尾出现的舟子并不矛盾。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志不同,道不合”,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高自赏。此为“心独”。

自古文人多寂寞。张岱这种痴人独往湖心亭的心理感觉,与柳宗元“独钓寒江雪”的孤苦、苏轼“谁见幽人独往来”的孤高、王安石“南陌东阡独往来”的惆怅、英雄人物“海雨天风独往来”的洒脱相比,虽然心境上不尽相同,但谁人能解的孤寂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应该有些共通之处,只是花落水流、物是人非之后,唯留斯人独自嗟叹,感慨。

二、踏雪景奇异

常人赏景,多在白昼,行动方便,热闹有趣;作者出游,选在“更定”,不欲人知,低调行事。此时,天色朦胧,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与色彩,置身其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作者写景,准确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传神地泻于笔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有42个字的短短两句话中包含十种景物,勾勒出十种特色景物的轮廓,一幅绝妙的湖山夜雪图就自然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前一句是全景式的总体描写,水天一色、上下全白,显得十分辽阔空旷。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银装素裹。后一句是特写式的细致描写。凭借雪光,映入作者眼帘的“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敏锐的洞察力、独特的视角,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自然之辽阔与遗世人物之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有了蕴涵,有了情感,也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让人叹为观止。在这里,作者采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简洁概括,宛如中国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颇有韵味。

这奇异的景观自然地触发了作者敏感的神经,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在如此辽阔空旷的天地之间,迷蒙的夜色、模糊的视线、混沌的景物、渺小的自己、全白的色彩,共同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独特意境。踏雪寻景,触景生情,借此抒发人生感慨,对一个遗世独立、沉迷山水的落寞文人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三、遗世情痴迷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作者纵有千般情,都浓缩为一个字“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那么作者到底“痴”在何处呢?

一是“痴”在专一忠君。张岱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衣食无忧,爱繁华,好山水,通晓音乐戏曲,深谙园林布置之法,精于茶艺,有“入世”之才。明亡后不仕,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披发入山”,逸隐于绍兴龙山,务农著书以终。由于“一臣不事二主”思想的影响,面对挡不住的历史洪流,他的隐逸“出世”只能是无奈之举。作为不识时务的前朝臣子,他思想深处的孤独是一般人难以理解的;同样他低调行事,“更定”“独往”踏雪赏景的独行怪异之举更是令外人费解的。“独”之行动正是“痴”之思想的外化。

二是“痴”在沉迷山水。张岱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但国家时代的更替变迁,多情善感的前朝旧事,镶嵌着家族与人生悲喜跌宕的浮华与苍凉,在梦与忆的交错摆荡之间,隐隐浮现。不能“入世”,生活的重心随之转移到山水之中。自古以来,落魄文人多有此经历。张岱独来独往,精心挑选看雪时间(是日更定)地点(湖心亭),就是为了避人耳目,不欲人知,独自出游,以获得视觉上的独特享受。果然不虚此行,正是这种难得一见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奇异雪景,满足了他的雅兴,填补了他的空虚,舒缓了他的愁绪。

三是“痴”在物我相融。末句“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明作者的“痴”。舟子说作者“痴”,体现的是俗人之见。“痴”在词典里有多个义项,这里是“入迷、极度迷恋”的意思。特殊的人物、特殊的时间、特殊的举动、特殊的雅兴、特异的景观,凸显了作者的痴心、痴情、痴迷。这是一种执着专注的追求达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最高境界,即“如醉如痴”,这“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融入自然、物我合一,正是作者于动荡乱世之中愤而“出世”的追求,从中可领略张岱隐世避居的情怀。

结尾卒章显志,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人与自然的交融,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的赞赏,对人格品味的肯定,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暂时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四、凝思文美妙

这篇游记短文先写踏雪之奇景,后写亭上之奇遇。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笔墨精炼,要言不烦。第一段,语言朴素平实,意蕴却很深远。首先点明时间、地点,然后用“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行踪。以不合时宜的纪年方法、不合常规出行安排写出了“人之独”。

写景是这篇游记的重点,第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雪,一个“绝”字写出了雪之大,使人联想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意境,渲染了奇寒的天气氛围,传达出冰天雪地的森然寒意,为下文作者冒寒“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第三句写看雪的具体时间、天气情况。深更半夜,天寒地冻,独自赏雪,足以显现作者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气质。第四句具体描写湖中雪景。先是全景式的总体描写,水天一色,上下全白,银装素裹,显得十分辽阔空旷。后是特景式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内涵丰富,不露斧凿之痕,尽得语言之妙。作者巧妙地运用白描手法,简单几笔就勾勒出“景之异”。

以上是写夜间所见的湖山雪景,主要是描景。下面是记夜观雪景时的感受,手法转为记叙抒情。第二段写湖心亭上人物活动。本欲避开俗人的作者,在冰冻严寒的特殊时刻,竟然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十分惊喜。如此场合,偶遇知音,相见恨晚,对酌痛饮,英雄不问出处,兴之所至,自然“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寥寥数语,写出“兴之雅”。

本段虽是平实叙述,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短暂相遇的惊喜转瞬即逝,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遇知音的经历又让他释然。最后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似贬实褒,反衬作者清高孤傲的情怀,使情绪变化一波三折,令人回味无穷。这样人与景有机结合,物我相融,写出了“情之痴”。

这篇诗化的山水小品,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

参考资料:

吴战垒《诗的小品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散文名作欣赏》,百花文艺出版社。

猜你喜欢

舟子湖心亭张岱
体悟人生,感悟孤独
——领悟张岱的“痴”
《湖心亭看雪》教学小结
湖心亭看雪
雪落在水中我听见雪行走的声音
柯勒律治会话诗歌中阐释增量的语用功能——以《古舟子咏》为例
湖心亭看雪
论张岱小品文的“以诗为文” ——以《补孤山种梅序》为中心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
残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