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中医院校实施武医相结合的实践性建构

2015-07-25左茜颖轩玉荣

武术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建构实践

左茜颖 轩玉荣

摘要:中医和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两朵奇葩,它们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这不仅为高等中医院校武医结合提供逻辑通道,而且对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医疗和保健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高等中医院校实施武医结合的基础、现状及价值等研究,探索性地提出高等中医院校武术与中医相结合的实践路径,以便弘扬和发展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关键词:高等中医院校 武医结合 实践 建构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38-03

1 高等中医院校推行武医结合的逻辑通道

1.1武术与中医同源性是武医结合之本

中华文化,肇始于《周易》,《周易》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一代大医“药神”孙思邈说:“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便说明武术与中医之间的关系。《易系辞》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是世界的本原,太极元气分为阴阳,阴阳相互对立统一,相互滋生转化,元气阴阳的种种变化便化生成为万物。这种太极元气论的哲学思想一旦与日益丰富的医学经验相结合,便使医药实践发生升华,形成为一种医学思想:即元气阴阳的运动变化,贯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形成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辨证论治、药物的四气五味和方剂的系统组成等观点和理论。《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基本理论方法基础的初步确立。《黄帝内经》将阴阳哲学结合于医学,成为中医理论的基础理论,还将阴阳与自然界四时及人体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把阴阳哲学灵活地应用于解释医学,是对阴阳特殊性的发展。《黄帝内经》法《周易》之象,创造了独特的中医藏象学说,为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石,并在阴阳思想的主导下,引进了五行学说。《黄帝内经》又在《周易》太极阴阳气化的基础上,创造了中医气化学说。传统武术不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接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还自觉地不断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医学的精华。例如,《黄帝内经》对武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太极、形意拳、八卦等武术各类拳种和器械的技术、习练方法形成的重要思想来源。

1.2武术与中医融通性是武医结合之源

武术与中医学存在大量的交叉融通地带,中医学的许多观点、理论和思想对武术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中医在诊疗治病的过程中,也借鉴与运用了武术的一些相关内容。总之,中医的专业知识与武术的内在关联,为武医结合提供着实践之源。

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在中医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形成中医学的理论思想体系。传统武术理论的思想体系直接受此影响。形意拳就是直接借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为该拳种基本理论,离开阴阳五行学说,就无从谈形意拳,无从理解形意拳“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技术特色。武术应用中医学中穴位经络学说,顺之通之则能强身祛病;逆之反之则可用于搏击格斗。擒拿、点穴术是武术中的重要内容,直接以中医穴位、经络学说为其理论基础。此外,中医经络学说还具体指导武术练功实践中的“时间性”。几乎各种武术流派都强调要按照一定时辰来进行锻炼,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好的功效。武术选择练功时间的理论基础,实际上就是中医“子午流注”学说应用。中医脏象学说也同样是构成武术的重要基础理论。武术应用这一理论,强调“心”对运动的重要意义,主张“心意诚于中,肢体形于外”,武术锻炼应该在“心”(意念)上下功夫,达到运动的高深境界。如形意拳(心意拳)、少林拳等无不如此。中医其它许多理论如“营”、“卫”、“气”、“血”、“津液”等都是武术的基础理论,构成了武术的运动生理、病理、解剖、心理等各方面的传统拳理。同时,中医在诊疗治病的过程中,也借鉴与运用了武术的一些相关内容,比如抓筋疗法、点穴疗法、导引疗法、气化疗法、按矫疗法、运动疗法等等,这样武术也成为了中医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总之,武术与中医之间的关联为武医结合从本质上给予了保证。

2 高等中医院校实施武医结合现状分析

2.1高等中医院校实施武医结合现状

近几年来,高等中医院校积极适应中医药学科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转变和卫生政策等诸多因素变化,充分依托中医药资源优势,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探索与改革,在中医与武术的传承与创新上,也探索出一些新途径、新方法。

2.1.1特色武医结合班的实践

河南中医学院充分依托嵩山少林武术资源,与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合办针灸推拿学(中国功夫方向)班,少林寺的海外弟子在习武的同时,系统学习人体经络穴位及各种病症的选穴循经治疗法与人体解剖等医学知识,再学习一些常用推拿点穴手法,通过一个时期的练习运用到治病中去,从而使武医完美地结合起来。

2.1.2高等中医院校体育教研部在武医结合教学方面的拓展

自1982年6月国家卫生部、教育部、体育运动委员会联合发出“关于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保健体育内容”的通知以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实践,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体育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了鲜明的传统体育文化特色。2004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在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设了以保健体育为特色的体育教育专业,成都中医药大学所拥有的传统运动养生实验室、中医养生健康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等,在全国属于一流。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传统保健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由过去单一的普通体育课中包含传统保健体育教学,发展到开设专项选修课、专修课。教学目标由普及型向专项选修提高型和专业应用型的方向发展。北京、天津、南京等院校还开设“养生康复”班专业课教学。

2.1.3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的开展endprint

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比赛宗旨的概述,高度体现了该项赛事所具有的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中医特色,它是目前全国中医药院校系统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项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大型综合传统体育赛事,是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事业史中的重要篇章,具有鲜明的历史烙印和时代特征。从1985年至2014年这29年间全国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已经发展到相对规范化的状态,也成为全国中医药院校间武医联络感情、交流思想、交流文化的重要平台。

2.2高等中医院校实施武医结合存在的问题

2.2.1高等中医院校武术教育与中医学专业教育结合不够全面

人才素质培养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核心。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正是目前我国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薄弱之处。同时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折射出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也反映出人类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武术和中医“博大精深”意味着武术和中医内涵的丰富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二者作为一个多元学科汇合,具有哲学思维、道德素养、审美思想、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这种宽广性与全面性决定了武术和医学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专业技能和拥有健康的体魄,而且还有利于医学生人文素质提高。但是高等中医院校武医结合的主要目标是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实用性价值选择,缺乏对非功利性的文化导向。我们不仅要看到它们的技击性、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等特征表现,还应该重视其它的教育性、文化性内涵。“武德”和“医德”作为武医文化的精髓,在中医院校中应该加以推广和发扬,以便达到“教书”与“育人”目的。

2.2.2缺乏跨学科、专业的传统武术保健体育综合课程

目前在国内一些中医药院校的选修课中,已经设立了传统保健体育科目。但是主要是以选修课为主,必修课为辅。从教材内容、课时分配、实施方法到评价目标都严重缺乏针对性、专业性、综合性及实效性。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程必修内容都保留了24式太极拳这一项目,而导引养生功法内容,如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不是每个中医药院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内容,仅有少数院校将其作为必修教学内容开设。缺少适合各个中医院校本校专业特点和教学模式的特色传统保健体育教材。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可以看出,受现代体育发展的影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体育课程中的传统保健体育特色逐步趋于淡化。

2.2.3武医结合专业性教师匮乏、专业和综合能力素质亟待提高

师资队伍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高等中医院校武医结合的教师基本上是分离的,懂医的教师武术能力欠缺,武术教师医学水平落后。这样组合的师资队伍,在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上就显得参差不齐,缺乏综合性、凝聚力。另外,武医结合的教师主要以体育部门教师为主,这些教师的年龄结构多处于中青年,学历、职称多以研究生和初、中级职称为主,而高职称的还较少。这也是制约武医结合开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2.2.4武医文化传播形式单一,缺乏终身保健养生意识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和人民生活不断进步,传统保健体育的健身养生价值得到越来越多体育爱好者的广泛认可。但是在高等中医院校武医结合开展与传播途径主要靠体育课中增加传统保健体育内容教学形式。单一的课堂教学,时常出现教师因学生动作要领掌握不好而绞尽脑汁,学生也为学不会而劳神费力,结果是教师很累,教学内容不能完成,学生形成厌倦武术运动的局面。培养学生的终身保健体育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呼吁上,找原因固然重要,但落实到位才是关键。事实说明,有限的课堂体育时间只能使学生基本掌握很少的武医技能,限制了学生对武医的追求;在中医院校中武医结合的运动、组织、文化氛围都是十分有限。

3 高等中医院校推行武医结合的实践性建构

3.1高等中医院校武术教育与中医学专业教育相融合

关于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有两种基本的形态,其一是移植于前苏联的院校培养模式,其二是传统的师承培养模式。前者是我国现阶段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主体模式,我国现有绝大部分中医药人才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而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又是在过度分化的专业教育背景下实施的。专业教育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职业性、功利性很强的“专才教育”上,忽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强化专业教育,单方面注重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在培养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专业口径过窄,人文与人格教育薄弱,知识基础不够宽厚,培养途径单一等,以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中医药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中医药人才提出的要求。武术教育实践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确立,是解决专才教育培养模式人才质量弊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武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思想精髓上的融合,使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符合现代社会理想的健康人格。由于武术教育与中医药教育具有共通相融之处,所以,在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推行武术教育,必须把专业教育与武术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挖掘资源以便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河南中医学院开办的针灸推拿学(中国功夫方向)班,就是按照“针灸推拿+武术+英语”的教学模式,实行“高校与高校结合2+3”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精针推、通武术、懂英语”的复合型、外向型人才,为武术教育与中医学专业教育相融合开辟了实践路径。目前在中医药院校,传统保健体育仅为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发挥中医非药物疗法的优势,适应社会对养生康复需求的增长,建议主管领导部门把养生康复知识技能的培训,纳入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结构培养的内容。

3.2建立以传统武术保健体育课程为中心的跨学科综合课程模式

河南中医学院的针灸推拿学(中国功夫方向)班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三个模块:一是针灸推拿专业课程模块,以执业中医师考试课程为核心;二是中国武术及中国文化课程模块,将武术课以必修课程的形式开设,5年不断线,将大学体育改为民族传统体育并入武术课中,增开中国文化课程;三是英语语言课程模块,在原大学英语基础上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院校学制5年,在基本不增加人力的条件下,应开设3年或3年半体育课。从3年级起,以养生康复教材为主,教学应向与临床结合的方向发展,使学生把学传统保健体育、练传统保健体育、用传统保健体育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中医药院校的每个学生至少应掌握一套初级拳、一套简化太极拳、一套传统保健功法,接受一次传统保健体育理论的教育。endprint

3.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武医教师专业与综合素质能力

武医结合对教师的要求是十分高的,由于传统保健功法教材在教学中发展较快,为适应不同类型和层次教学工作的需要,如要满足养生康复专业教学的需要,传统保健体育教师的知识技能结构也在由普及型向专项提高型发展。这就需要武术教师,不仅需要有较为完整的武术知识结构,对武术专业及相关学科或相近学科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且还应该兼备坚实的人文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底。中国历史上,大医学家往往也是大武术家,医武兼修之人,最早可上溯到东汉名医华佗。众所周知,华佗发明了中华武术的鼻祖“五禽戏”。唐代孙思邀,民间盛传其亦精通武术,曾运功以一指点穴法治愈大将尉迟敬德的肩痹风。到了南宋末年,更有全真教全真七子,其中又以丹阳子马任与长春子丘处机最为突出,针灸学上著名的“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主治杂病歌”即为丹阳子马钮所撰;长春子丘处机后来还担任成吉思汗的医疗健康顾问。到了清朝时期,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既是大医学家又是大武术家的人物。因此,高等中医院校要通过开展传统保健体育相关的健身机理及方法的研修、培训,提高教师对于传统保健体育的认识,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更好的渗透于动作教学中,从而也能提高学校传统保健、养生、体育竞技等各方面水平与能力,适应现代人类不断发展健康的需求。

3.4营造传统武医文化环境熏陶,拓展传统武医传播与交流途径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要充分利用中医院校的优势,提高武医在学院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民族传统保健体育社团等,并且为这些活动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促进学校内民族传统竞技体育的多元化发展。在课程教学之外,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以举行校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或在本校原有的运动会中,增加有武术、健身气功功法以及与推拿相结合的练功项目竞赛。像广西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等多所中医药大学已经开展校级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及各种形式的传统保健体育赛事。也可以通过大学生体育健康社团活动来加大宣传力度,传播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让同学们都能够了解并参与到自己喜欢的传统保健体育项目中,逐渐掌握传统保健体育机能;还可以充分调动学校各方面力量,通过学校团委、学工办、宣传部门的宣传栏目,采用知识讨论、讲座、问卷的形式进行宣传传统保健体育。所以要求中医药院校有必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民族传统竞技体育项目开展与宣传的环境,使其被更多的同学所认识、理解,并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推广。endprint

猜你喜欢

建构实践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游戏玩不够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