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传统武术教育研究
2015-07-25徐珂丽
徐珂丽
摘要: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对传统武术教育在我国一些大中小学的开设情况及人们对传统武术文化的了解情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武术的教育存在着竞技武术发展如火如荼,而传统武术无人问津,同时在中国的大中小学的体育教材中只是把武术作为一项技击之术,没有深入到传统武术的文化当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缺少相应的传授和宣传。根据传统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文章认为应该把传统武术及文化纳入到学校的国学教育必修课,合理利用政府手段将传统武术教育纳入到校长考核等建议。
关键词:传统武术 传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5-0024-02
1 前言
用文化视角观察当今的世界发现,世界正处于多元文化竞争的时期,各国文化之间存在非常激烈的相互竞争。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一种强势的西方文化正影响着中国的青少年,使中国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变得更为淡薄。传统武术在教育方面有十分独特、突出和其他方面不可替代的功能。传统武术文化的实践教育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能开发学生智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也就是说,通过传统武术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修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合理的传统武术文化的教学训练对学生的各方面的影响都相当大,合理进行传统武术文化熏陶能起到锻炼学生思想道德作风、培养处世哲学、形成人生观、道德观和更符合国家培养人才标准的作用。
武术文化中的武术礼仪礼节、是中国儒家文化思想的充分体现,就抱拳礼而言一个五湖四海皆朋友,不诳不妄仪礼先行的思想就能体现到中国传统思想的谦让和谦虚。拳理拳义和技术范畴中都体现出较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思想和滑润的浓厚的民族精神。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学校武术教育担负着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在学校武术教育整体发展不尽人意情况下,中国武术教育必须坚持传承文化的理念,并使中国武术在更广泛的领域形成传统武术文化自觉,而且树立文化自信的理念,只有树立了文化自信的理念才能使中国武术在教育和传统过程中,让武术文化得到当代和后人继承并使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到发扬光大。上海体育学院邱丕相教授在上海市第十届第五次会议政协会议上发言时指出:武术在今天被看做是一种体育运动形式存在,当代中国人忽略了中国几千年文明过程中老祖宗传给我们后人的珍贵的无形的文化遗产,忽视武术的传统文化内涵和基本的教育功能。在教学大纲中学校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非然有一定的课时比例,但是到教学的执行过程中就完全丧失,同时也不能一味用名利思想较重的竞技武术思想来指导中小学的武术教学,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中小学武术的非传统、非特色和非民族性的发展趋势,造成武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步丢失,失去了传统武术真正健身和个人修为的意义。同时还指出:追求高、难、美、新的竞技武术,不在中小学开展武术,无法体现武术在身体运动的同时培育青少年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过分的追求武术的竞技效果,使竞技武术完全按照体操的模式发展,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待武术,情况是定量化的竞技武术根本就不存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只有历史延续的、对传统哲学的传承。
2 武术的发展历史
中国武术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的国粹,是先人们在几千年的文明过程中经过不断地改进和传承的结果,所以说中国传统武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由原来的狩猎打猎到后来的保家卫国无不体现出武术的伟大功劳;“五四运动”以后,一些有志人士使民族传统的武术走进学校。武术开始有家传形式、师傅带徒弟的单独教育模式过渡为老师带学生的学校式的教育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正式把武术确立为传统健身项目,武术开始从民间自发的行为成为国家正式开展的传统健身项目。
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的明珠。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习俗和宗法思想的影响,并在民族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形成、发展,同时还融合儒、道、释等多家思想,在文化内涵方面,武术吸收中国阴阳易学、中国哲学、中医学、中国伦理道德学、中国美学、兵法学、养生保健学等多种中国文化思想和传统文化观念,逐渐形成了以高、难、精、美等形态特征为外沿的,注重内外兼修,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武术文化。它内涵丰富,寓意深邃,既具备了人类运动强身健体特性,同时具有中华人民特有的哲理性和艺术性,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武术是一种“用心”习练的文化,一种内化的技击艺术。在习练中国武术的过程中由外到内,后由内而外,于无形中有形,最终回归无形的过程;通过对自然、宇宙和中国哲学理论的理解,从外表到内心,使精气神得到提升。
3 传统武术文化
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的母体,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传统武术不仅有掌握人体攻防原理的技击防身价值,竞技游戏价值,身体锻炼价值,还具有民俗民艺的娱乐价值,促进民间交流、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社会价值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习武修炼者可以培养中华民族“自力更生”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宽容的性格。攻击和防御的传统武术原理防御技能,不仅使人掌握竞技游戏带来的成就感和竞争意识,可以锻炼、培养青少年的武术精神。传统武术中的武德教育不仅注重培养习武者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舍己从人等个人修为,还对修炼者人格的培养、以及社会的稳定有着积极的影响。不论是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还是精神层面上,武术的核心价值观总是符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武术的核心是攻防、没有攻防的武术只是一个花架子,武术文化是武术的内涵,没有文化的武术是莽夫,武术精神是武术的灵魂,没有武术精神的武术只能是行尸走肉别人的拳脚,武术套路是武术传播的载体,并且是最有效的连接方式,是各种族流派拳种特点的重要标志。传统武术技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不同的拳种和流派适应当地区人民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惯,失去了武术的技击形式和内容,传统武术只能纸上谈兵,传统武术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未来的传统武术拳种派系称谓不削弱,因为它是不同流派的典型代表,属于一种微型系统的历史和文化。endprint
4 学校传统武术教育的现状
武术教学必须改变原有的只教武术技术的教育理念,在今后的武术教学过程中不仅教武术技术以实现健康第一的概念,同时还要传授传统武术文化,使武术技能和武术文化的概念两个之间达到完美的结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负责把武术课程设置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程。提升武术在广大中国公民心中的地位,使中国武术能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并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武术类在各级各类学校被各级各类学生广泛接受。武术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就要让它得到应有的传承和发展,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最理想最有有效的场所就是学校,因此我们更需要把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到学校当中。武术不仅具有健身功能,与此同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更能客观反映出该系统的完整性,也反映出在中国传统美德的个人修为的发展和完善,还能显现出社会文化教育功能。武术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欢迎,新加坡将武术作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必要内容。武术被称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和中国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被国人忽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在学校开展一个武术课程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华民族的爱国教育,目的是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武术课程在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学校教育必修课程,并得到各级各类学校的认可使其制度化,在实施教学时面对所有的学生,慢慢成为学生的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向。
4.1武术技能教育的现状
中国是武术文化及技能的发源地,在中国学校武术活动应该是中国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形成了学生重文轻武的风气。正是由于国人对学生的轻视体育的现象存在使的武术教学活动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的开展,产生雷声大雨点小甚至有雷声没雨点的怪现状,实质上近乎名存实亡。但是中国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中小学武术教学。1956年到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几个教学大纲中都涉及到武术的教学部分。同时在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出台文件要求学校从新学期开始要加开武术课的教学时数。以上一系列的文件都说明武术已经被列入到教学大纲。
4.2传统武术文化的教育现状
同时在各类大纲中所出现的武术教学内容,是把武术作为纯技术性体育项目进行教学与推广,不是把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进行教育教学。但是大部分武术教师在武术教学中,仅仅把武术当做纯技术性体育项目进行动作的教学,武术传统文化的内容涉及太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提起过。造成中国的武术传统文化在我国青少年心目中变得很模糊、好像很生疏、可有可无的味道。因此,传统武术文化在我国大多数青少年心目中的意识变得非常浅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中小学体育课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主要是让青少年了解到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通过武术的武德教育和武术礼仪的学习让学生懂得中国的传统美德、知道谦让和礼仪;通过武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的身体机制;还有利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2005年上半年,教育部研究体育教材的变化,希望一些简单的武术操、武术基本组合、简单三段以内的动作套路到中小学的教科书中成为必修课程。这一举措更说明国家对传统武术文化在学校教育中传承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