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战争描写的民族特色
2015-07-25陈红
摘 要:《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赡的编年体史书,擅长叙事是本书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对战争的描写,更是极尽变化之能,打破了传统战争描写的束缚,而是将重点放在战争起因,战争构思上,不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叙事技巧,更是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本文将其与《伊利亚特》相比较,从战争描写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并深层次挖掘造成这种差异的民族内涵。
关键词:《左传》;《伊利亚特》;战争描写
作为文史学界独树一帜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赡的编年体史书,擅长叙事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无论是同时代的学者还是后人,都对其寄予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对战争的描绘,更是极尽变化之能事,不仅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叙事技巧,更是彰显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
不同于中国史料资源的丰富,古希腊文化早期的文献并不多。而《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有记载的最古老的作品,其中记载的《伊利亚特》,使得后人了解远在几千年前发生在特洛伊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作为中西两部经典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虽然主要以战争为题材,但是战争描写的具体形式却存在各方面的差异,显现出强烈的民族特色。本文主要从战争描写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并深层次挖掘造成这种差异的民族内涵。
一、战争起因的不同
虽说春秋战国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但那是相对于此前严格的周朝礼制而言的,在《左传》 ,《国语》等作品中还是能看出礼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趋势,是评价善恶是非的一个主要标准。襄公三十年载子皮之言:“礼,国之干也。”昭公七年载孟僖子之言:“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可见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礼是国家的根本,是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不可违背,一旦触犯了礼的禁忌,便要受到惩罚。
《左传》开篇就记载了隐公元年,郑伯克段于鄢。原因是因为郑庄公的母亲姜氏和弟弟共叔段屡次悖礼。“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取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废长立嫡,在当时是不被允许的,严重违背了礼制的规定,姜氏去明知故犯。“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作为弟弟对哥哥没有任何恭敬之情,联合母亲篡夺政权,再次违背了礼仪之道。
无独有偶,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中也是先借子犯之口道出子玉的无礼行径“君取一,臣取二”,接着晋大夫先轸命中要害,指出让人安心才是礼,子玉一番话让三国百姓都安下了心,如若晋国不答应子玉的要求那是公然与三国为敌,不仅无法战胜敌国,而且树敌颇多,句句围绕守礼克敌。
而在古希腊原始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观念即战争是生存竞争的自然需要,是掠夺财富的正常营生。到了荷马时期,社会正由原始制向奴隶制过渡,这时的战争,由之前小规模的争夺狩猎和采摘区发展成为大规模的掠夺土地,牲畜和奴隶。《伊利亚特》所描写的战争正是这时期希腊人与特洛伊人之间的一场财富、奴隶、女人的争夺战。
但是,这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举动在当时的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围绕着整个春秋战国之际的主旋律是守礼,尊礼,这种观念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凡是违背礼制的事都会受到批判甚至是讨伐。由此可见,《左传》和《伊利亚特》虽然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但是战争的起因却是迥然不同,背后所折射的更多是思想观念,生存环境,文化背景的差异。
二、战争描写构思的不同
传统的描写战争的方式,其中心问题依然是奋力杀敌,直至所有敌人都俯首投降。《伊利亚特》的主题与此完全契合,描写了希腊人与特洛伊人长达十年之久的战争,但战斗主要集中在第十年的最后几十天里,荷马集中笔墨进行描绘,突出的中心是奋力杀敌,是一刀一枪的厮杀过程。看完《伊利亚特》脑海中盘旋的是一幅幅血腥,残忍,野蛮而又暴力的画面,那种血淋淋的战争场面令人不寒而栗。
而《左传》却是一反传统的方式,不再对一刀一枪的杀戮场面做细细地描绘,而是将重点转移到其他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重战前的外交活动,重战争过程中的细节描写,重战后的总结反思。
(一)重战前的外交活动
著名的“齐桓公伐楚”就是一篇典型,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以一场精彩的外交论辩而大获全胜。在面对管仲的咄咄逼人,楚使据理力争,理亏之处主动承认,但对于欲加之罪也是严正驳斥,毫不软弱。齐国自然不会善罢甘休,“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侯试图用武力震慑楚使,面对齐侯的恃强威胁,楚使毫无惧色,义正词严,争锋相对,不甘示弱,才使得齐国妥协,退兵许和,甚至是巧妙地化解了一场战争。
《左传》不惜花大量篇幅来描写战前的外交活动,就是为了摆脱传统的战争叙写模式,从重视对战争过程的描写转到重视对战前的各种准备的描写,这种方式更是被后世《三国演义》的作者很好的继承并发展。
(二) 重战争过程中的细节描写
重战争过程中的细节描写是《左传》描写战争的又一大特色,以“齐晋鞌之战”为例,“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避左右。故中御而从齐侯……韩厥俛定其右。”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作者撇开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采用插叙的手法,穿插开战前夕,战争一方的主将韩厥做梦一事,父亲托梦告诫他明日驾车定要站中间,以此保命。虽然这在今天看来不免含有迷信的成分,但从作品本身来看,这种插叙的方式不仅有效地缓解了战争的紧张氛围,而且更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
由此可见,《左传》中有关战争过程的细节描写,一方面打破了传统的重视描写互相厮杀的战争场面的方式,另一方面开创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即通过细节描写缓和作战的紧张气氛,刻画人物的形象。
(三)重战后的反思
战后的反思也是不可忽视的,《左传》对于战后反思的总结更是值得研究,战败则深入分析其战败原因,战胜则详细说明其战胜的优势。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对于晋胜楚败的原因都做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有一段,“……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此处运用倒叙的手法,回忆楚军还未出征前,主帅子玉梦到河神,河神托梦问其索要美玉并许诺用宋国的土地作为交换,可能是暗示此次出征必会大获全胜,而子玉不肯。多人劝谏均无效果,最后借荣季之口道出“非神败令尹,令尹不勤民,实自败也”,子玉的自私狂妄,好大喜功,不惠百姓是导致失败的根源。
《左传》对于战争描写的构思方式不同于《伊利亚特》,而是将重点放在描写战前的外交活动,战争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以及对于战后结局的反思。
综上所述,《伊利亚特》反映的时代是公元前十二世纪,社会正处在原始向奴隶制过渡,战争被认为是一种正常的营生,并没有涉及道义的是非观念,所以当时的人们崇尚用武力去征服其他部落,《伊利亚特》就是真实的展现了远古希腊文明的面貌。《左传》成书于春秋之际,社会正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由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虽然一度衰落,但是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扎根,人们的日常行为仍旧是以礼为标准,以礼为规范。遵守礼仪是当时的主旋律,因此作者在著书过程中会不自觉的受到礼的影响,战争起因是因为一方的悖礼,战争过程也是合乎礼仪,用战前的外交活动,战中的细节描写,战后的归纳反思来替代对具体场面的描写,几乎没有血腥的杀戮,有的也只是匆匆带过,这一切无不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不同民族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宗教信仰,地域差异的不同,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必然也存在巨大差异。《左传》作为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所体现的民族特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参考文献:
[1]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荷马著,罗念生译.伊利亚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4]张世君.论伊利亚特的战争观念[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2).
[5] 申丹.从叙述话语的功能看叙事作品的深层意义[J].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12(3).
作者简介:陈红(1991–),女,安徽巢湖人,硕士,研究方向: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