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叶适对《中庸》一书的质疑和解读

2015-07-25王晓朴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叶适子思道统

一、人物及学派简介

叶适(公元1150-1223),字正则,浙江温州永嘉人,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叶适集永嘉之学而自成一家,其强烈的经世意识贯穿了一生,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相对峙。著作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别集》等。其中在叶适的中后期撰写的《进卷》一书中对于《中庸》思想有着精辟的阐释和论述。

永嘉学派,属于浙东学派的一个分支,其创始人为周行己、许衡等“太学九先生”。周行己作为二程的门徒,到了南宋高宗绍兴,永嘉学派独立出来,由薛季宣为当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讲求实际,言之即可行,反对程朱理学派的那种只空讲性命义理之学。而叶适作为永嘉学派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南宋学术历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从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为代表的浙东学派一脉,他们当中的许多学者对于程朱理学都提出过质疑。叶适从厘定儒学的脉络入手,以经解经之学诠释了《中庸》的思想,并从《中庸》的作者和结构上对于理学学派阐发的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二、叶适对《中庸》道统说的质疑

从北宋二程之时,《中庸》就和《语》、《孟》并重,一直到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的修订完成,从而取代五经成为道学的经典。叶适对于《中庸》的道统传绪提出了质疑。他说:“孔子尝言‘中庸之德民鲜能,而子思作《中庸》;若以《中庸》为孔子遗言,是颜(回)、闵(子骞)犹无是告,而独閟其家,非是;若子思所自作,则高者极高,深者极深,宜非上世所传也。然则言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必有谬误。”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曾提到“中庸之德民鲜能”的论断,并不是什么重要言论。假如设定孔子对于《中庸》有所遗言的话,那么颜回、闵子骞这些孔门高徒却“犹无是告”,却单单传给了子思,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其次,如果《中庸》是子思所作,那么就非“上世所传”,也就是说不是由孔子传至曾子,曾子传至子思的著作。自唐代的道统说一开始,《中庸》就一直被认定为是子思所作,但是经过叶适的推理和怀疑,否定了此种观点。叶适说:“汉人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 “《中庸》未必专子思作,其徒所公言也。”

之所以叶适会提出与理学完全相悖的解释,主要是因为叶适对于两宋道学家所持“道统论”的一种否定和批评。叶适说:“‘道学之名,起于近世儒者,其意曰:举天下之学皆不足以致其道,独我能致之,故云尔。其本少差,其末大弊矣。”从唐代韩愈开始,针对儒学的复兴和为了反对佛老之学,所以提出了自尧、舜、禹、开始,到文、武、周公传至孔子,再到孟子的一脉相传,到了南宋朱熹之时,作《伊洛渊源录》一书,明确了道统之说的传承谱系:从北宋二程之时,再到二程的弟子,形成了宋代道学的一大特色。这对于儒学的兴盛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另一面经过官方的确立为正统思想以后,会对其他的学术思潮有所遏制和排挤。比如洛学和王学之争、洛学和蜀学之争,一旦成为政治学说话语权的争夺,那么学术上自然就会形成此种现象。叶适说:“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传皆一道,孔子以教其徒,而所受各不同。以为虽不同而皆受之于孔子则可,以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所以一者,而曾子独受而传之人,大不可也。”叶适认为,从尧舜禹到文武周公,再到孔子这一谱系是一脉相传的,是“一贯之道”,但是到了曾子以后的“独受而传”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叶适说:“专以己为是,以人为非,而克与未克,归与未归,皆不可知,但以己形物而已。且其言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而‘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尊其所贵,忽其所贱,又与‘一贯之指不合,故曰‘非得孔子之道而传之也。”

而孔子曾提及到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之语,而曾子以忠恕之道来行一以贯之责是否符合孔子的本意,而且孔子未经“是正”。而子贡和曾子相提并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和曾子的不同之处在于“未尝离学”而又“不在于学中”,此才是真正的“一以贯之”之学。叶适对于曾子的评价,可以窥探出曾子的学说是来源于孔学,但是并非是孔学的最真实的最高境界。

三、叶适对“庸”字释义和解读

《说文解字》解释“庸”字为:“用也。从用从庚。庚,更事也。”叶适解释“庸”字之义说:“又‘庸字,古称‘弗询之谋勿庸。‘自我五礼有庸哉、‘生生自庸、‘庸庸袛袛、‘民功曰庸,《左氏》‘无辞有庸,《孟子》‘利之而弗庸,《丧服四制》‘此丧之中庸,大抵为用、为利、为实、为常之义。《周官》‘以乐德教国子:中、和、袛、庸、孝、友,然则中庸之为德,岂其此类也与?”一“庸”多义,而并非只是一义而已。叶适从《论语》、《孟子》、《左氏》等儒家传统书目中援引“庸”之义,认为其多用于“用、利、实、常”等含义,尽量使得《中庸》的本意具有纯粹的儒学之名和儒学之实,也为庸之义提供给后学更加丰富和广阔的思考空间。

宋代的学者都以寻找和探究“形而上之道”来构建自己创立的学术观点体系,叶适也是如此。他以“道”来解释中庸。道作为形而上之学,属于本体论属性,形而下的外在内容表现出来的就是阴阳、刚柔、顺逆、背向、奇偶、离合、经纬、纲纪的“凡物必有对”的道理。中庸即是“济物之两而明道之一者也,为两之所能依而非两之所能在者也。”万事万物存在的方式都是以两或对而存在的,但是使得事物发生变化发展的则是“道”的存在,即中庸。“济物”之意是贯通事物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庸是推动其发展的源动力,是“道之本体的外在体现”。

作者简介:王晓朴(1982–),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史。

猜你喜欢

叶适子思道统
叶适政治思想的制度本位及其历史地位
How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lassics
水心文脉近三台:叶适之学在南宋台州的传播*
论叶适对《诗》的史学解读
心学道统论——以“颜子没而圣学亡”为中心
张东荪道统论刍议
试析子思学派的“诚敬”论
曾子、子思师徒辨
叶适门人孙之宏及其《周礼说》考述
道统的重建——二程“道统论”的政治自觉及其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