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喀秋莎”俄罗斯永远的恋人

2015-07-25范印滨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喀秋莎火箭炮

摘 要: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关键词:喀秋莎;歌声;火箭炮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2015年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彩排时,当解放军阅兵方队在红场唱起了这首歌,在场各国的方队有人留下了眼泪,有人跟着一起唱了起来,这就是那首著名的苏联歌曲《喀秋莎》。

1939年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创作了《喀秋莎》,而后,由作曲家勃兰切尔谱成曲子。这是一首爱情歌曲,描绘了俄罗斯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家在外的情人的思念。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虽如此,在此后两年时间,歌曲并没有流传开来。

1941年6月22日,德国突然进攻苏联。战争初期,由于苏军仓促应战,德军分北、中、南三路夹击苏联,进而长驱直入,直逼首都莫斯科!

1941年7月的一个黄昏,在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即将开赴第聂伯河前线,他们都是生平第一次穿上军装,甚至连给家人一封告别信也没时间写的最生气勃勃的年轻人,市民们几乎倾巢而出为他们送行。送行的人群里,出现了一群年轻的姑娘们。此时,她们站在路边,看着行进中的同龄人,忽然唱起了一首歌——(歌词大意)“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正在行进中的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们,情不自禁地放慢了脚步,人人眼里含着激动的泪水,齐刷刷地向姑娘们行了个庄严的军礼,在姑娘们歌声的感染下,市民们也都高声唱起了《喀秋莎》。在歌声的陪伴中,全体官兵们雄赳赳奔赴卫国战争前线……

随后在第聂伯河阻击号称“飞毛腿”的德军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的战役中,虽然战斗极为惨烈,但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却高唱着《喀秋莎》,一次次冲向敌人,让德军不由得胆战心惊。阻击任务完成后,全师官兵几乎全部阵亡。正是由于他们英勇顽强的阻击,不仅给了不可一世的德军以迎头痛击,更为红军建立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时间。

从听到《喀秋莎》开始,近卫军第三师全体官兵的生命只持续了短短一个月。但他们英勇杀敌的事迹,却很快传遍了全苏联,伴随着他们事迹的,还有歌曲《喀秋莎》。从此,《喀秋莎》便流传开来,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市,在1000多公里的战线上,在整个苏联,到处都在传唱着《喀秋莎》。

随着战争的深入,《喀秋莎》也被传唱到了东欧一些国家。更让人意外的是,就连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上了《喀秋莎》。

一次战斗间隙,在苏联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正在休息的战士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的熟悉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开始,战士们还以为是自己的部队在唱歌,仔细一听,那歌声竟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红军连长拿起望远镜一看,发现在对面的德军阵地上,一伙德军正围着一架留声机忘情地在欣赏着《喀秋莎》。连长顿时怒不可遏,战士们也被激怒了,连长在没有请示上级的情况下,就带领战士们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当他们攻进德军阵地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留声机依然在转动,在歌唱……连长上前取出了唱片后,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失声痛哭,战士们也都跟着跪了下去,人人泪流满面。

这场为了从法西斯魔爪中夺回《喀秋莎》唱片而没有请示的战斗,使8个红军士兵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一事件,惊动了上级军法部门,指示立即派员对此事进行调查。那位连长所在团的团长对上级调查的人说:“要处分我来承担。如果当时我看见‘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蹂躏的时候,我甚至比他们的反应更为激烈!”团长的话,让军法处的人深为震撼,离开后,再也没了下文。

1942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苏联乌拉尔的兵工厂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炮斜置在卡车上,不仅能并排发射火箭,而且移动方便,火力凶猛,战士们都非常热爱这种武器。在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字母“K”,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根据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美丽高雅的名字,迅速在红军中传播开来。“喀秋莎”发射时的火焰和独特的呼啸声,加上动听的《喀秋莎》歌声,使纳粹士兵心惊肉跳,加速了纳粹德国灭亡的进程。

1945年春,正是梨花盛开的季节。苏联红军200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包围了柏林。4月16日,红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

前进中,红军战士高唱着《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卫国战争胜利后,苏联政府为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门在莫斯科为《喀秋莎》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也让《喀秋莎》的生命获得了永恒。

可以说,喀秋莎是苏联卫国战争胜利的功臣,也是俄罗斯永远的恋人。

当历史被岁月洗刷逐渐淡了痕迹,“喀秋莎”却是俄罗斯人心中永远的恋人。

参考文献:

[1]张达明.《背后的战争故事》, 《青岛报》,2013年11月20日.

[2]韩庆祥.《吟唱多年<喀秋莎>》,《齐鲁晚报》,2015年5月19日.

作者简介:范印滨(1989–),男,汉族,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大三在读。

猜你喜欢

喀秋莎火箭炮
英军从瑞典采购的Archer火箭炮
喀秋莎的生命与艺术之花
《喀秋莎》,唱响一段传奇
梨树
远程火箭炮定向器发射仿真研究
半岛上的“钢铁暴雨”
喀秋莎
《喀秋莎》:一首军旅情歌的传奇史
火箭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