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煌《怂恿》的艺术特征探究
2015-07-25李文婷
摘 要:《怂恿》一篇以封建乡绅和财主之间的斗法为主线,展示了乡村宗族间最为常态的矛盾,揭示出乡村宗法社会中小人物可怜的生存状态及其麻木的灵魂,尤其是乡村妇女的悲惨命运,着力批判了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体现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本文从作者所展现的人文关怀,悲喜剧的交融及隽妙结构的排布三方面着手,探讨这部乡土小说的优秀之作。
关键词:彭家煌;乡土小说;怂恿
茅盾曾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说:“彭家煌的独特作风在《怂恿》里就已经很圆熟。”[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茅盾非常肯定《怂恿》,并认为彭家煌有其独特风格。《怂恿》同样也受到众多文坛大家和读者的喜爱。本作品以谿镇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内心的乡土世界和作者视野中对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其作品“悲喜剧”相互交融的创作特色,体现了作者对封建传统的批判,从而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的思考。
一、人文关怀的体现
彭家煌善于以细腻简练的笔触,生动地反映洞庭湖边闭塞、破败的农村所表现出来的不宁静,真实地描绘出这个环境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真切地表达他的人道主义关怀。《怂恿》讲述的是封建乡绅牛七利用家族势力与冯姓财主斗法而将族内名叫政屏的一对老实夫妇做为牺牲品的故事。斗法双方都是乡村中受人尊重的体面人家,而然体面人家间却有着无尽的勾心斗角。发生在这些平常人之间没有硝烟的争斗,斗的是权、钱、势力和地位,但斗法的结果却是以人生命的丧失、人的生命价值的漠视为代价。小说人物受“等级观念”、“天命思想”等封建理念的禁锢,致使他们成为任人摆布的棋子,成为被人利用的工具,从而使得这些懦弱无辜的人沦为牺牲品。
彭家煌就是这样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平庸之事来揭露村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及封建宗族观念的顽固,从而对封建文化、道德、礼教中束缚人性的糟粕进行批判,对人性饱含深情同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彭家煌对科学、民主的现代文明的渴望与呼唤,他将人道主义的感情化为切实的生活体验,通过朴实、平静的叙述表现出来,这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理性观察和深遂思考,他不愧为一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关怀的乡土小说家。
二、悲喜剧的交融
彭家煌作品鲜明的喜剧性反讽手法在《怂恿》中也得到了生动彰显。小说围绕牛七的阴谋出演了死猪“还原”、 政屏娘子到冯家上吊受到冯家长工“上下通气”的侮辱等一幕幕喜剧化情节的闹剧,表现了旧中国农村妇女猪狗不如的悲惨命运,封建宗法制度下乡村人的愚昧无知,乡间土豪劣绅的无情倾轧及人性与兽性交织在一起的乡风恶俗。这起纠纷,对于政屏娘子而言是一场悲剧,但对于一手策划这场风波、妄图浑水摸鱼的恶讼师牛七来说,它又是一场喜剧。作品的喜剧性,正是通过这个恶霸低头蛇阴谋的失败,辛辣地显示了出来。悲剧与喜剧的成功结合,幽默的方言话语,错综的故事情节,都使得《怂恿》成为彭家煌独特风格的代表作之一。
彭家煌的乡土小说之所以在这个流派中独树一帜,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他不像别的作家那样用直陈的悲剧手法来充分展示大悲大苦的场面,而用饱含眼泪的“微笑”这种独特的审美方式间接地发掘更深层次的悲剧审美内容,这不仅仅是同情和怜悯,更重要的是在咀嚼痛苦时将人生的毁灭上升到超越人生的形而上的审美阶段,而不啻沉溺于形而下的形象描述之中,这种悲剧艺术观是一种悲剧心智的开拓和延展。
三、隽妙结构的排布
严家炎评价说彭家煌的乡土小说作品“是结构精巧而又自然,艺术上很讲究,没有多少斧凿的痕迹。”[2]的确,彭家煌小说情节精彩,布局严谨,其作品深刻表现复杂的人生和社会问题,这不能不说得力于作品所采取的结构艺术。《怂恿》共8个部分,楔子交待悲喜剧发生的导火线:肉猪买卖、斗法双方的身份及曾经的宿怨。开端则是肉猪买卖的经过。讲述买猪人禧宝利用政屏老实而贪小利的心理含糊地做成了交易,因交易手续不清及未交钱就将猪赶去杀了,为牛七挑唆留下了“顶好的岔”。第三部分(发展)作者顺势写牛七特意去唆使、怂恿政屏,要政屏逼对方把“活猪还原”,安排二娘子上吊并兴奋地等着冯家挨他的报复。第四、五、六部分为高潮,于是便有了政屏与禧宝闹翻、原拨打架和二娘子上吊等闹剧。结尾交待闹剧的真正受害者是政屏夫妇,而政屏夫妇还将继续受害的悲剧。这部分作者笔调轻松诙谐,但揶揄中却透出了沉重,升华了主题。全篇由禧宝、旁大两人开篇,再由此二人结束,从而达到首尾蝉联构成一体,算作全篇的尾声。
由以上分析可见,《怂恿》各章节之间环环相扣,按事情发展的逻辑关系布局,严谨完整,并无矫揉造作之嫌而是水到渠成,如行云流水般通畅。这种构思是作者精心策划的,结构上虽无创新,但正因为运用了这样的传统结构,作品才能在喜剧色彩的表层下力透出质朴凝重而隽妙的独特风格。
《怂恿》以常态事情和矛盾的发展揭露了深刻的社会问题,表达了作者呼唤国民改造的人文关怀;采取悲喜剧交融的方式挖掘了深层次的审美内容;运用乡音俗语透出作者悠悠的故土情怀;排布常规的结构手法力呈凝炼隽妙之独特风格。全篇于平淡中蕴含厚重,体现了作者创作之独具匠心,不愧为其代表作。茅盾盛赞《怂恿》是当时“最好的农民小说之一”[1],这话是很公道的。我们相信《怂恿》一篇将历久弥新,永具魅力。
参考文献:
[1]茅 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A].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
[2]严家炎.严家炎论小说[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3]严家炎.彭家煌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李文婷(1991–),女,湖南娄底人,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