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2015-07-25李先辉
李先辉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常常会有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考题。此类题目重点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空间转换能力,难度较大,考生掌握情况不乐观。因此在高一的新授课学习和高三的复习备考中,教师应予以特别重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对学生本部分知识的接受情况分析,我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昼夜长短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昼夜长短的静态定性规律
1.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昼大于夜,且越向高纬度,昼越长,另一半球则反之。例如,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昼大于夜,且越往北昼越长;秋分日到第二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小于夜,且越往北昼越短。2.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昼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
(二)昼夜长短的动态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北移(冬至日到夏至日),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南半球反之。直射点南移(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反之。
二、昼夜长短判断的实用规律
1.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太阳直射点纬度越高,各地昼长和夜长之差越大。
2.极点极昼极夜各约半年,极圈的极昼和极夜各一天,北极极昼的天数(夏半年)多于南极极昼的天数(冬半年)。
3.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日出6点,日落18点,昼=夜=12小时),赤道上永远昼夜平分(日出6点,日落18点,昼=夜=12小时)。
4.直射某点时,并不一定是该点昼最长的时候。
5.纬度关于赤道对称,则昼夜长短相反。
6.直射点关于赤道对称,某纬度昼夜状况相反。
三、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规律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示),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各地太阳高度达到最小值。
3.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示)
根据上图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可以进一步推出如下规律:春分日到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北半球某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秋分日到第二年春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的南半球某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时间)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总的规律是太阳直射点移近该地,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太阳直射点远离该地,该地正午太阳高度 H=90°-|φ±δ|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H为正午太阳高度,φ为某地纬度,δ为直射点纬度,若φ与δ在赤道同侧取“-”,不同侧则取“+”)。
1.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A)
2.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全年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B)
3.回归线至极点之间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全年没有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中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图C)
根据上图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可以进一步推出如下规律:冬至日到第二年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每日逐渐增大,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太阳高度逐日缩小;夏至日到冬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每日逐渐缩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太阳高度逐日增大。
以上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基本规律,因為篇幅问题,笔者不再讲解具体的例题。本部分知识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希望广大学生能结合习题,运用规律,强化训练,以期达到对本部分知识的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