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2015-07-25齐庆书
齐庆书
摘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将每一环节巧妙地设计成有趣的活动,那么课堂的教学水平无疑会大大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法 探讨
一、鼓励质疑,引导释疑
“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常言说得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恰恰说明没有“疑”,便没有思,便没有学。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常有疑点,常有问题,唯有如此,方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为学生主动思维、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大胆质疑。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对一切问题都要善于产生疑问,也就是说凡事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有学问的大家的观点也不妨质疑一下,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学生就能从存疑——无疑——再生疑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地激发学习动机,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具有创新意义的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也许学生的质疑可笑,也许学生的质疑肤浅,也许学生的质疑有些异想天开,也许学生的质疑看上去是那么不着边际……但是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能挖苦,更不能嘲笑,要耐心地听取,用心地引导,细心地呵护,积极地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比如,我在教学完“长方形面积”后,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作业:“用一根长120cm的铁丝,折成长方形,并计算一下自己折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天上课后,我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张明举手说:“折成的长方形面积是800cm2。”李强举手说:“折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500cm2。”王红举手说:“折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是675cm2。”赵丽举手说:“折成的长方形面积是875cm2。”……我对他们计算的结果都给予了肯定。这时其他学生开始纳闷了:“为什么同样长度的铁丝,折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还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老师肯定也错了!”有的学生因为为我辩护而争吵得面红耳赤:“老师还能错?老师永远是正确的!”这时,我让他们各自阐述了自己的理由。面对他们的争吵,面对他们的质疑,我先给予了鼓励,然后再对这些问题进行针有对性的指导。面积不同,是因为每一位同学所折的长方形的长度和宽度不一样,所以计算出的面积有大有小。最后问他们从中发现了什么,很快,学生得出长度和宽度的数值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反之,面积就越小。这样的作业,看起来十分普通,但是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的讲解,学生认识到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或欲望,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就一定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促使学生产生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和欲望。
比如,两位数的乘法,较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门票问题。在教学时,我给出了这样一道题:“在省会的动物园,每位大人的门票是20元,每位学生的门票是10元。如果游览的人数超过50人,那么门票一律15元。我们小学每年都要春游,明天我们学校就要组织大家去游览动物园了,现在我校共有教师15名,学生150人,同学们算一下怎样购票最合算?”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生活情境,我们虽然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了创设,但最好是通过现场模拟的方式,让学生间接或直接地介入现实生活,找到最合适的购票方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效果十分理想。
又如,在讲授“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一节内容时,我就把学生带到操场上,划出一个三角区域,让学生分别沿着三角形的三条边线行走,边走边进行计时,最后通过计算得出结论,以此证明课本知识正确与否。
总之,创设能充分激发学生探知兴趣和欲望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亲身体会,既可以提高学生上数学课的热情,又可以通过实践活動锻炼他们的相关能力。
三、巧设课尾,高潮绵永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结尾,应该是“落潮”,但是我们如果进行巧妙的设计,就能再次掀起思维和创造的高潮,使其绵永。
比如,在教学“约数与倍数”时,下课铃就要响了,可我还没有给学生布置好作业,于是我灵机一动,从容地面对全班45名学生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来个‘动脑筋离课堂的活动好不好?”同学们齐声回答:“好!”我给同学们介绍了活动规则:下面我出示一张卡片,只要你的学号是卡片上数字的倍数就可以率先离开教室。但是,离开时须在讲台前大声地告诉老师与同学一句话,这句话可以是“我的学号是几的约数”;可以是“我的学号是几的倍数”;可以是“我的学号能被几整除”。而这个“几”就是老师所出示的卡片上的数字。
活动开始了,我先出示一张标有数字“5”的卡片,学号数是5的倍数的学生挨个赶到讲台前,生甲说:“10是5的倍数”,离开了教室;生乙说:“25能被5整除”,离开了教室;生丙说:“5是40的约数”,也离开了教室。随即全班学生的学号数,凡是能被5整除的全离开了教室。接着我慢慢地取出一张标有“0.6”的卡片,当即有5名学生站起来朝讲台走来,其中生丁说:“36是0.6的倍数”,正想离开教室,忽然,有许多同学都喊:“你说得不对!回来!回来!”但是,生丁也不知道自己对不对,就慢慢地退回了自己的座位,剩下的那四个同学也从半路折回座位。这时,我引导学生快速地回顾了课堂上讲的“整除应具备的条件”并说明了理由。紧接着,我又出示了标有“2”和“3”的卡片,学号数是“2”和“3”的倍数的学生高兴地离开了教室。但是,他们并没有走远,而是站在离教室门口不远的地方,观察教室里剩余的学生如何走出教室。最后,教室里只剩下学号数是“1、7、11、13、17、19、23、29、31、37、41、43”12名学生还稳稳地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此时,我不再出示卡片,转而问同学们:“你们怎么不离开呢?”这些学生回答说:“我们的学号数不是您出示的卡片上数字的倍数和约数,又不能被其整除,所以我们不能离开。”我说:“只要我再出示一张标有什么数字的卡片,大家就同时都能离开了?”同学们经过短暂的思考,随即答出:“1!”这时,我出示了一张标有大大的“1”字的卡片,剩余的12名学生伴着下课的铃声,快乐地冲出了教室。
虽然这只是一小小的活动,但因其新颖、有趣,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兴,这样的活动灵活、巧妙,一举多得,不仅检测了本节课的目标达成情况,而且将本是“落潮”的课尾,再次推向了“高潮”,令学生在思考和创造的时空中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