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实践
2015-07-25赵惠松
赵惠松
(浙江省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浙江 桐乡 314500)
基于“问题解决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提供引导和给予所需的有关资源,让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探索解决办法,从而使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问题解决技能、优化问题解决策略和内化物理学科知识.通过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问题”是该教学模式的第一基本要素,在问题解决型教学单元中,“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在该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者)是第二基本要素,它是整个教学环节的中心,问题是为学生服务的.如果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对问题的积极探索,“问题解决型”的教学模式就不能成功,也失去了教学的意义.本教学模式的第三基本要素是教师(指导者),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相应的问题,当然问题也可以由学生本人或通过讨论提出.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教师还是一名引导者和教练员,是学生问题解决的评价者和资源的提供者.
基于“问题解决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有其独立的内容和流程,下面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教材第一章中“电容器的电容”为例来阐述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和操作策略.
(1)从学习顺序来说,问题应该是初次遇到的、新颖的、生动的.
过去的教学,基本上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是一种以教师或课本为中心的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难以适应现代青少年的生存状况,它是我们的教育难以带来人自身的创新和拓展,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状况,正在受到冲击.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应当是一种教育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由此可知,问题的来源和问题的解决都应该利用好学生这种活性资源.
笔者在高中物理选修3-1教材“电容器的电容”的教学前,曾找几个学生,先让他们对本节内容预习几分钟,然后围绕3个问题展开话题:① 预习后你想到了什么?② 你没有弄清楚的是什么?③你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什么建议?通过聊天,可以得到很多信息,这些信息都是在学生前知识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获得的.为了能客观反映事实,这些学生分别是在学业水平好、中、差各个层次中选择.通过这样的聊天,我们在课堂上呈现问题情景的方式能尽可能地与现实中的一样.
在“电容器的电容”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1:电容器有什么作用?
问题2:电容器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很复杂?
问题3:电容器是如何储存电荷的?
问题4:电容器外壳上的“100μF 6.3V”表示什么意思?
问题5:平板电容器的电容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6:电容器有哪些种类?
(2)学生研究某些问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自主判断或推理.
上述问题“电容器有什么作用”的研究中,教师可通过以下的演示实验:用耐压为380V,电容为400μF的电容器插入市电充电,后短路放电,可以观察到电火花.教师在学生得到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判断,最后得出电容器的作用是储存电荷这个结论.
在解决“电容器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很复杂?”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事先提供一些纸介电容器(如日光灯起辉器里的电容器),让学生动手拆卸电容器.通过学生亲手实践,使他们认识到电容器是由两个正对的金属板组成,中间夹着绝缘物质——电介质.
(3)学生在个人化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再返回于师生互动研讨上,可以强化学习效果.
在研究“电容器外壳上的‘100μF 6.3V’表示什么意思?”时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片断:
投影并分析:各种电容器外壳上除了商标和型号外还有两个数据“100μF 6.3V”,不同的电容器这两个数据也不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图1 电容器充放电示意图
实验演示:连接好实物图(电路图如图1),对电容器进行充、放电,观察现象,特别是观察电流表的偏转角度;改变电源电压,重复对电容器进行充、放电,观察每次充、放电时电流表偏转角度的变化.
师:在这个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
现象:电源电压小,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较小,反之则较大.
结论: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的大小可以判断电容器带电量的多少,由实验可知,电容器两极板所带电荷量Q随两极板电势差U的变化而变化,两极板电势差U减小,它所带的电荷量Q也减小,反之亦然.
师:我们把电容器所带电荷量Q和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的比值,叫做电容器的电容,用C表示,
上式表明,要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U达到一定值,所需电荷量Q越大,电容器的电容就越大,由此可知电容C表征了电容器容纳电荷的本领大小.
实验演示:规格不同的两个电容器用同一电源充电,再进行放电.
师:在这个实验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图2
现象:不同电容器充、放电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角度不一样.
结论:不同的电容器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储存电荷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实验演示:如图2所示,底面积不同的两个容器装水,在水的高度差相同的情况下,右边的容器所装的水量多.
师:类比一下,电容器的电容与装水容器的高度、底面积中哪个量相似?
师生研讨,得出结论.
结论:电容器的电容C与装水容器的底面积相似.
师:容器底面积是容器的性质,只与容器本身有关;相类似,C是电容器的一种特性,只与电容器本身有关.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C由电容器本身决定,与Q和U无关.
师:在国际单位制中,电容的单位是法拉,简称法,符号F.1F=1C/V.法拉的单位太大,常用的电容单位还有微法(μF)和皮法(pF).1F=106μF,1F=1012pF.师: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上面第一个数据的含义了吧,它是电容器的电容,表示电容器储存电荷的本领大小.
师:如果有一个容积为100mL的容器,能不能装200mL水?
师:那么电容器储存电荷有没有限度呢?
讨论:相类似,电容器储存电荷有一定的限度,电容器外壳上所标的数值为电容器的额定电压,即电容器在这个电压下可以长时间工作.
(4)学生在研讨和个人化学习中进行自我总结,并将学习所得融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识和技能中.
图3
在处理“电容器是如何储存电荷的?”时学生在研讨后将所得融入到原有知识中,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片段如下: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下列的实验.
实验演示:连接实物图(电路图如图3所示),开关先合在1处,观察现象,再合在2处,观察现象.
师: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开关合在1处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后又恢复,合在2处时电流表指针偏转后也恢复原状?并注意指针的偏转方向.电容器又是如何储存电荷的?
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
结论:开关合在1处时,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电流表中有电荷通过,最后到达极板,电源使电容器二极板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也就是说电容器储存了电荷.我们把电容器的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叫做电容器的带电量,用Q表示.当电容器两板电势差等于电源电压时,电流为0,所以电流表又恢复原状;合在2处时电容器两板正负电荷互相中和,有电流产生,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与第1次时相反,后电容器不带电,两极板间电压为0,电流消失,电流表恢复原状.
师:我们把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叫做充电,使电容器正负电荷互相中和的过程叫做放电.
图4 电容器充放电微观解释
多媒体演示:电容器的充、放电.(微观解释,如图4所示)
师:由于充电,电容器两极板带等量异种电荷,两板间存在电场,此时电容器所储存的能量叫电场能.
师生共同交流:充电:电能——电场能;放电:电 场 能——电能——内能.
基于“问题解决型”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创造欲望、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更多地开发了学生这一资源,通过使学生更多地介入教学各个环节,从而改善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它有助于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确立教学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力戒从教师的“教”出发的思维习惯.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创新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化而落伍被淘汰,所以尽管是最新的理论与实践,都应该与时境的迁移相适应.所以我们在实施该教学模式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使它能适应于时代,适应于社会,适应于学生.
1 郭思乐.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J].教育研究,2002(3):9-13.